11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迎来70周年校庆。自1950年建校以来,广州美术学院汇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家大师,在沉淀历史、绵延文脉、开拓视野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艺越70年——广州美术学院典藏特展”今日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示了广州美术学院在70年间收藏及保存的美术创作与教学成果。
“艺越70年——广州美术学院典藏特展”海报
自20世纪60年代起,广州美术学院便找到了“以学促展,以展促教”的道路,将教学和科研创作中取得的成果和重要作品汇集起来,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多次进行汇报展览。这些展览生动直观的展示了广美形象,全校师生也因这些展览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进而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积淀,保存了大量教学、学术研究、美术鉴赏和社会美育方面的文化资源。
1995年,“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现有馆藏两万余件,大多是留校的优秀学生作品和教师捐赠作品,以及名家大师的大批捐赠。在建校初期,学校购藏了一批作为教学、临摹用途的明清书画作品;还在特殊国情下抢救性收藏保存了大批潮绣和潮州木雕等民间工艺品。近年,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在整理旧藏的过程中,转交了两批较为特殊的藏品给美术馆,一是抗战前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的木刻作品234件;二是1946年至1949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巡展之作,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由广州美术学院收藏保存,这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新兴木刻运动非常重要的见证。这些不同途径来源和不同品类的藏品构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典藏。这些藏品回溯了近百年华南地区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未来进一步的藏品及区域美术史研究创造可能。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馆
展览将不同时期师生们在教学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对教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作品进行集中展出,立足广东,呈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脉络,将今天的艺术教育与历史中的美术教育横向关联,引发新的思考与教学方向的探索。
这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从典藏机制及藏品研究的角度对馆藏作品进行系统展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教育家靳尚谊曾说过:“被‘雪藏’在美术馆内的作品是不能让人受益的。”一个美术馆的馆藏能体现出美术馆的历史积淀和对于藏品进行学术研究与科学阐释的成果。馆藏的展出不但可以使当下的人们对曾经的艺术作品、艺术历史产生思考,更能吸引更多人向美术馆捐赠作品,以促成新的学习和研究。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出发,了解大学美术馆在艺术品收藏、定位以及研究方面的工作不同于其他美术馆的意义。
展品一览
《画家冯钢百像》,1934,李铁夫,90.5cm×71.2cm,布面油彩
《建设中的新北京》,1958,陈晓南,43.6cm×37.9cm,纸本腐蚀版
《蓝格子衣少女》,1991,王肇民,79cm×54.3cm,纸本水彩
《牛犋变工队》,1943,胡一川,12cm×19cm,纸本木刻
《松风水月》,年代不详,黎雄才,132cm×66cm,纸本设色
《天香》,2004,尚涛,184cm×168cm,纸本设色
《挖地道》,1974,胡一川,147.5cm×116cm,布面油彩
《未完成老人像》,年代不详,李铁夫,59.6cm×45.9cm,布面油彩
《百合花》,1991,王肇民,76cm×56.5cm,纸本水彩
《和平的图门江》,1961,关山月,111.6cm×78cm,纸本设色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