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t 中文版

2023-11-10 17:17:00

图片


关于死亡的困惑和思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近年,「死亡教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美国临终和死亡医学专家 jessica nutik zitte 曾建议在所有高中进行死亡教育。在她看来,死亡教育旨在令这一生命过程变得正常化,并鼓励人们做好准备,不管死亡将于何时降临。


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死亡?我对他人的死亡负有道德责任吗?我们又如何在其中找到安慰?当生命逝去,我们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这些问题不仅仅关于死亡,更关于利来app官方下载如何度过更有意义的一生。


2023 年 4 月 1 日至 2023 年 11 月 26 日,由德国联邦文化和媒体国务部资助、瑞士策展人 detlef vögeli 担任主策划的展览项目「无限:与死同生」(un_endlich)在柏林洪堡论坛展出。策展人采用丰富的装置与交互式多媒体技术,以五幕剧的思路,打开了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想象。


图片


我们与死亡的关系是私人化的,但它又将我们与世界各地、各个时代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葬礼和悼念仪式多种多样,却表达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础。我们与死亡的关系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范畴,因为我们还对其他物种的灭绝负有责任。


施吾书是一位旅居柏林的自由撰稿人、译者。学习法学、哲学与计算机科学。死亡是她近来格外关注的议题之一,目前,她正在翻译一本该议题的著作。我们邀请她带着自己的疑惑和新奇,深度体验了这场展览 —— 一场特别的死亡教育。

图片

在我 10 岁那年,外公因肝癌去世了。


他的死亡令 10 岁的我日渐不安。在儿时的我看来,家是牢不可破的永恒单元,怎会有人离去?难道我的爸爸和妈妈,甚至我自己,也会离去吗?终有一日,我们也会成为那一缕消散在天际的灰烟吗?


然而对死的疑问,总是得不到确切的解答。课本上没有写,老师不会教,父母亲人也甚少向孩子提及。我想,也许是我还不到知道答案的时候。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可直到成年后,我才发现,无论是同辈还是长者,都仍然困顿于死亡。


当我开始阅读关于死亡的书籍,了解不同宗教对于死亡的看法,我才真正意识到,千万年来,对死亡的困惑在人类族群中是如此普遍。


图片


外公离世多年后的一个下午,我在欧洲最古老的佛寺里盘坐观想,匝匝的人与滔滔的念流过心头,却不再那么惶惑。借般若之智,知缘起性空,这生死不过是一场更大的梦。我们在此岸与彼岸间摆渡,直至因果的潮退去。


《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写就的佛经,也是我在惶惑之际会求助的经书。而站在这个由佛家诸宗妙法形成的巨大坐标处,方觉《坛经》不过是沧海一粟。解脱之道,何止万千。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佛教外有道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 陌生的文化,遥远的人们,难以尽数的宗教。一条绵延不绝的线将所有信仰串起,其名为解脱。


从何解脱?从生死解脱。


那段时间,由德国联邦文化和媒体国务部资助且由瑞士策展人 detlef vögeli 担任主策划的展览项目「无限:与死同生」正在柏林洪堡论坛展出。


从佛舍下山的 3 天后,我便踏上了这段与死偕行的旅程,同时作为观众与演员,参与了这出死亡五幕剧。


图片一间寂静无声的暗室里,死亡被比喻成天体


展览正式开始前,引导员将我们带入一间寂静无声的暗室。投影铺满观者面前的白墙,撒下广袤深邃的星河。


清晰低沉的女声说着德语:「根据科学家估计,宇宙已经存续了 138 亿年。时间,从虚无之中诞生 …… 如果我们要在 24 小时内讲述宇宙的历史,智人只在最后一秒出现。」


在这间暗室,我们一同聆听宇宙的历史。正陷入思索时,依旧平稳的女声冷静地道出一项事实:「终有一日,你会死的,如同在你之前的一千亿人一样。」


顷刻间,死亡二字如长夜降临,淹没了我先前所有的念头。这暗室中紧紧依偎的情侣、身旁面容鲜活的朋友与相携而来的母女,包括正在思索的我,数 10 年后,不过是白骨与尘灰。这一论断并不新奇,早在千年以前,亚里士多德便在《逻辑论》中提出过知名的三段论: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必定会死。


那我因何而颤栗?也许是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死亡向来被视作禁忌话题。


图片


往前追溯,始皇有无上权柄,威能横扫六合,却仍忌谈死之一字。他倾帝国之力求长生不老,而终年不满半百。汉武帝亦恶老讳死,求仙问道。而今日之茂陵与骊岳,唯余茫茫野草。


形成中国文化底色的儒术则强调「未知生,焉知死」,不可以死伤生。敬鬼神而远之,不应谈死后如何。从历史哲学下降到民间习俗的高度,从古至今,中国人已发明逾百种对死亡的讳称。对死亡的轻视与回避,是我们所身处的文化不可否认的特性。


相比之下,这暗室中的宇宙是如此冰冷陌生,死亡如同头顶巨大的天体般无可回避。女声不再响起,暗室重归寂静,星河投影中立着一道门,门口的霓虹灯写着「it’s your time」,「your」渐渐在黑暗中隐去:it’s time。


我们推门而入。

图片

当我看清第一个展厅的布置时,我以为自己进入了 greg egan 的科幻短篇《游离之境》。


《游离之境》呈现的是一个劫后的世界。在一场远凌驾于人类理性之上的灾难爆发后,不同的信仰体系开始疯狂地争取信徒并占领土地。这些信仰吸引子(吸引子是一个数学概念,指一个集合,当时间趋于无穷大时,在任何一个有界集上出发的运动不平衡的流动的所有轨道都趋于它。)主宰着星球的不同区域,一旦人进入某个吸引子的影响范围,便会被重写信仰。


展厅由一顶顶奇异的白帐篷组成,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字如水流般潺潺淌过帐篷的表面。而这些帐篷之中,正是不同的宗教教派信徒在讲述他们如何看待死亡。白帐篷是死亡的吸引子,各自有着风格化的宗教装饰。


图片


伊斯兰教的帐篷中,长长的裹尸布缠绕悬挂在听者的头顶上方,kadir sanci 教授缓缓念诵着古兰经的内容:「凡有生命者,都要品尝死亡的滋味 。」灵魂有始无终,身体有始有终,死亡只是灵魂住进下一具身体前的过渡阶段。


而在灵魂永恒的生死到来之前,有死的身体也必须得到合适的安置。部分伊斯兰神秘主义者会以缠头巾为裹尸布,也就是说,他们生时便将死亡的一部分戴在头顶。


在基督教的帐篷中,我们的头顶是成片光晕下的碎羽,柏林撒马利亚教堂的牧师 jasmin el-manhy 说,自己常想象天堂的样子,「它如同巢穴,是一个温暖黑暗的空间。就像母亲的子宫,人藏在其中,感到如此温暖舒适。」


图片

展厅中陈列着各地域处理尸体会用到的

布料、工具,死亡在这里变得不再神秘。


无论是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印度教,似乎都为人设置了严格的奖惩机制。死亡关乎审判或清算,作为清算标准的因果,即我们生前行为的总和,一再被强调。信徒在神肃穆的审视下生活,且葬礼都是应当被严肃对待、气氛悲伤的仪式。西非的约鲁巴宗教则有着截然不同的独特气质,生与死都被视为实体,生产之神从大地之母处偷盗了可塑成肉身的泥土,而死神伊库的任务便是将这些失窃的材料还回去。


约鲁巴人的信仰区分好死与坏死。若一个人活得足够久,有自己的房子与家庭,平静地离世,那么这就被视作好的死亡。人们会在葬礼上敲锣打鼓、跳舞、宴饮并带来礼物。若一个人由于意外、疾病、自杀、暴力或巫术等原因过早夭亡,便是不好的死亡。人们不仅不会庆祝,还会尽快办完葬礼。


有人会将家中善终的祖先生前快乐大笑的照片印在包上,标上其享年与去世日期,随身携带以示庆贺。对于约鲁巴宗教的信仰者而言,生命是甜美而充满活力的,他们不会对生命感到厌倦。由生入死不过是从一面来到另一面,而轮转永不停息,终有一日,死者会回到生者的一岸。


这似乎与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庄子妻死,其鼓盆而歌,正是因为领悟了这一点:死生之事不过是在有无之间转换,如四季更替般自然。既然人们庆祝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为何不同时为生死庆贺?


图片


西非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此产生了神秘的交汇。又或许这一切本不神秘,只是千年以前的长空下,不同的人居住在遥远大陆的两端,却在面对一捧流沙、一把尘土时,产生了同样的恐惧与困惑,又找到了相同的解法。


犹太教的帐篷中,女人诉说着代际之间的记忆是永生的一种形式。每当她参加葬礼时,总会随身带一块石头放进墓地,以此作为自己正在拜访、思念此人的证明。而且石头是无法「死」的,它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希望这一块小小的永恒,能为死者带去平静。


不同的话语密密向我涌来,我游离在各帐篷之间,反而像是走在一条吸引力平衡的轨道。而在这稳定的轨道上行走,却也难免困惑:我身处何处,又将通往何方?


我们进到空旷之处。白色的柔软织物如引魂幡四处飘荡,银字浮现其上,问题随风浮动:我们是否有灵魂?


这里有一些可供人仰卧的流线型长椅。我择一躺下,戴好椅背上挂着的耳机,按照女声的指示闭上双眼,她开始提问。


图片

人们躺在「死亡之床」上,在背景音的提示下,

打开对死亡的想象。


「你认为,存在好的死亡吗?」


听到这个问题时,我脑内闪过方才在不同的帐篷中听到的讨论,观点不断跳跃变换,最终却定格在意大利英年早逝的天才喜剧演员 massimo troisi 的日记上。


troisi 的传记片《那边有人爱我》(laggiù qualcuno mi ama,2023)今年年初的柏林电影节首映,其中展示了部分他的日记内容。这位传奇演员自小由于遗传心脏病动过多次手术,在定下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日期时,他还同时作为编剧与主演在电影《邮差》的剧组工作。他本应在电影拍摄前做心脏移植,却因为「不想用别人的心来完成这部电影」,而选择在拍摄完成后手术。1994 年 6 月 4 日,电影杀青后的第 12 个小时,41 岁的他因心脏病发作而离世。命运的子弹慈悲地迟来了半日,却还是穿透银幕,击入了他的心脏。


年轻时的他在日记中写到:「我想要像诗人一样死去 …… 但有人能以一种更聪明的方式死去吗?」读到这句话,我仿佛又看见了他的眼睛与狡黠的笑,也明白了他的答案。


于是我回答:「我不认为存在好的死亡。」由于系统只能统计肯定或否定,因而我没有说出完整的答案,但我想,那也极有可能是 troisi 的答案:没有人能以更好或更聪明的方式死去。死亡平等降临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做一个已死的伟大演员,并不比做一棵枯死的树木更好。区别在生者之间,我们能以更好的方式生活。


图片


你害怕死亡吗?

你害怕一步步接近死亡吗?

你相信来世吗?

你认为,死后人们还会再见到自己所爱的人吗?

现在,闭上眼睛。想想你自己的葬礼。谁来了?他们如何谈论你?哪些谈论使你由衷高兴?


耳机中的女声将问题一一抛出。我闭着眼想象,身下的长椅似乎变成了寂静的墓床,而一生只是个很长的梦。如果没有灵魂,如果没有来世,如果死后人们再也无法见到自己所爱的人,我们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白纱拂过,如母亲抚摸孩子的手般温柔,亦如死亡般凉爽。


在「再见,请照顾好自己」的告别声中,我再次睁眼。凉爽的夜变回了闷热的白日,墓床变回了长椅,而方才出席我想象中的葬礼的人,也从隔壁的长椅上起身,笑着走到我身旁,与我一同前往之后的场景。


在尽头处的一排小房间里,参观者将跟着语音提示与屋内的光线变化,体验濒死的感受。首先是慢慢变冷,而后是呼吸不畅。日影飞逝,人生片段如走马观花般在眼前播映。生死存亡的距离在这小小的空间中无限贴近弥合,我触摸到死亡的暗影。

图片

人死之后,留下了什么呢?这些留下的东西,又将被如何处理呢?


可在死者的下颌肌肉松脱后支撑其下巴的透明人造支架、用以清洗尸首的海绵、能封闭死者双唇或缝合伤口的半圆形针、让死者合上双眼的特殊眼罩 …… 一个展厅中陈列着各种处理尸体的工具,它们被整齐摆置在长桌上,寻常如家中餐桌上的杯碟 —— 时候到了,你就接受它们的帮助。死亡在这里变得不再那么神秘。


也许死亡本身亦是如此,在好的死亡教育为人祛离可怖的想象后,它只是一种必将化为现实的平淡可能性。


除了身体,死者还留下了记忆。无形的记忆依附于有形的载体,每一件遗物都承载着一段人生。


图片


一个小展厅放映着在地中海上遇难的无名死者们的影像资料。2013 年 10 月 3 日,一艘超过 500 人搭乘的移民船在兰普杜萨岛附近沉没,336 人遇难。米兰大学的教授兼法医 cristina cattaneo 带领团队打捞残骸,并尝试通过尸骨身上留下的物件辨明其身份。沾有家乡泥土的诺基亚手机、内置相片的老旧钱包、基督教祈祷卡 …… 法医们尽力复原这些被海水浸泡过度的物品,从中寻找死者生前的蛛丝马迹。


cattaneo 在回答「为什么辨识死者的身份如此重要」时,提到一种名为模糊性失去(ambiguous loss)的心理学现象,它会阻碍人们完成哀悼、告别,使人长期沉浸在模糊的悲痛中,难以进入新生活。


在海难或战争中失踪的亲人,虽然身体不在了,但他们仍旧在家属的心理层面延续着自身的存在。生者被留在了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的理智知道亲人已经离开,在情感上却无法完成确证。哀痛不会强烈到难以承受,却经年累月,无法结束。遗骨与遗物反而能帮助他们走出伤痛。


死者确实留下了身体与记忆,却不是为他们自己,而是为还活着的人。外公在玻璃棺中平静如熟睡的脸庞与他留下的旧夹克,帮助我和妈妈说出了再见。


图片


连接两个冥想室的,是一间黑漆漆的放映室。12 位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并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专业人士彼此分享着他们用肉眼与心灵观察到的死亡。


在新加坡做了 20 年癌症姑息治疗的医生 noree chan 说到自己的一项观察。她发现,当死亡来临时,人是有预感的。如果他们想见到的人还没来,即使已经测不出血压,其心跳也会显示出惊人的强度,一直支撑到想见的人到场。而如果他们想自己悄悄离去,不给生者造成负担,则会找准身边无人的时机。


在新奥尔良的收容所做临终关怀的 hadley vlahos 分享了一些死者最后的心愿。有人想再和侄子踢一次球,有人想喝一听啤酒,有人想再见一次大海。来自牙买加的临终陪伴员 patrice dwyer 说,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激励她过基于自我觉知的充实生活。因为大部分濒死者都会悔恨于自己没有过「正确」的人生。他们害怕的也许不是死,而是不再活着,不再有机会做正确的事。


话语与话语的间隔变长,直至彻底停歇。光影黯淡一瞬,又从头开始播放,昼夜不息。那 12 双见过千百死者的眼睛,似乎什么都能包容、什么都能原谅,了然地穿透了我们所有的隐衷。

图片

出口所在的休息室中立着高大的书架,上面排列着与死亡有关的各类书籍,白色纸鹤轻栖其上。书架旁的沙发上,一位母亲正给孩子读着故事书。那是在德国极为流行的童话故事系列,britta sabbag 所著的《小熊蜂博美尔》,这位母亲正在读告别篇。


「熊蜂奶奶已经很累了。她躺在床上,再也起不了身了。她说,我很快就要回到熊蜂宇宙了 …… 小熊蜂问,那是什么地方呢?」


孩子澄澈的眼睛中满是好奇。这样的眼神,我已见过多次。在每个展馆中,都能见到紧紧牵着父母的手的孩子,他们好奇地看着那些与死有关的物件。我想,当自己在外公的棺前站立时,也曾有同样的好奇:外公去哪里了呢?所有人的外公,最后都会去同一个地方吗?


图片微生命和宇宙的投影下,个体渺小如尘,万古不过一瞬。


不同的是,我童年并没有听过这样的故事。在学校学到了那么多知识,却从没有人教过我,如何与所爱的人好好告别。我更没有机会看这样一场关于死亡的展览,系统性地了解死亡在历史与宗教文化中的含义与位置。


我的伴侣曾告诉我,他读大学时,学校有一门名为死亡与临终(death and dying)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伊始,教授便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好的」或「自然的」死亡?死亡是在一瞬之间到来,还是一个过程?我们死后会去哪里,死后的身体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死亡在生者的世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死亡也是一门可普及的学科。它是一种生理现象,却有着远超生物学知识的意涵。孩子们听关于死亡的童话,成人学习关于死亡的知识,这不会让我们离死亡更近,也不会让我们离死亡更远。正如 thomas lynch 在《殡葬人手记》(the undertaking: 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2006)所写:「我们所栖身的时间叫作『现在』,距离生死同样远近。」


图片


死亡只是一扇存在于我们生命尽头的、每个人必将通过的门。而学习它,是为了帮助我们模塑对生的态度。


在第三幕的放映室中,于地中海遇难的乘客身份难辨。打捞尸骨上岸的生者首先产生的疑问便是: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留下了什么?


而学习死亡,也正在引导我们解答类似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会留下什么?


入口处的灯牌仍在闪烁。从 it’s your time 到 it’s time,不过短短两秒。这像是一个关于生命的隐喻:我们活在闪烁之间,我们活在生者与死者短暂的轮转之间。死生如昼夜不息,生者的一切都会在昼夜流转中如流水般杳然而去。


所以,站在此时此刻,去感受吧。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是愤恨或是平静,去感受吧。诉说你的爱恨,展现你的喜怒,找到那些对你而言有重大意义的人,在生命之泉中畅饮情感。那是这世间最贵重的墓地也不能留存的东西,也是生命极尽的美妙之处。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在今年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面临就业的年轻人都有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工作?其实,工作本身并无好坏之
三联生活周刊 0评论 2023-11-14
路和路题词:路,也是有生命的,有品貌有性格,而且两头至少一头与别的路相接。记路名比记人名还好记,人忘
木心 0评论 2023-11-12
来自美国的手工达人 penguin diy 决定用核桃来制作一款 mini 版本的蓝牙音响。首先是对
工业设计俱乐部 0评论 2023-11-10
每天都有无数的开始和结束,这几天结束的事件之一是,章子怡和汪峰的婚姻。当一段感情结束时,你会选择把与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11-08
“人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我们与自然的互动次数减少。” 这是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
welens 0评论 2023-10-30
王室公主总是不满足贵族头衔,志在四方——柬埔寨小公主诺罗敦·珍娜(norodom jenna)6岁进
soli 0评论 2023-10-28
没有人会否认帕丁顿熊在英国的特殊地位。他穿着一件厚呢风衣,一双威灵顿长筒靴,总是有礼貌地以“先生”“
soli 0评论 2023-10-28
一块三文治卖235万,你信吗?不久前,这幅小小油画在国外拍出了32.2w美元(235w rmb)的天
居里生活笔记 0评论 2023-10-19
不得不1956年以后,日本就有了两个金阁寺,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建筑的。文学的一个是三岛由纪夫的小说
张永和 0评论 2023-10-16
光明日报 0评论 2023-10-14
id:huafj01在英国有一个450万平方米的庄园,是全世界人都想拥有的地方。理想世界×梦中的庄园
第二自然 0评论 2023-10-09
成都不仅有时尚的潮流街区,也有充满市井烟火味的老街巷。这些街头巷尾、绵延几百米的涂鸦,完美融入了成都
艺术与设计 0评论 2023-09-27
清代皇子公主的少年生活什么样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住什么、学什么、玩什么?9月25日喜溢华庭——清
文博圈 0评论 2023-09-26
梁金生家上数五代都在故宫工作。高祖父是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在光绪年间担任如意馆掌管。到他爷爷这
杨杰 0评论 2023-09-25
2023年9月22日,是第26个“世界无车日”。 在这一天,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会划定机动车
孙琬童 0评论 2023-09-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