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漳州中山公园是福建省第一座中山公园,蕴藏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念性景观特征。文章通过追溯漳州中山公园发展的文脉,对漳州中山公园景观的纪念性营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漳州中山公园纪念性景观营造建议,旨在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公园,为现代造园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漳州中山公园;纪念性景观;景观营造
漳州中山公园是由近代闽南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漳州第一公园更名而成,是近代时期民主平等思想的代表,成为近代教化国民和政治宣扬重要的场地空间,由此,漳州中山公园的纪念性意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纪念性景观是为满足人的纪念活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承载着社会记忆、公众情感以及城市文化历史。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各地新建或将已有的城市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现大多中山公园仍延续着城市绿地功能被公众使用,同时也不断地面临更新改造以适应时代需求。而如今的漳州中山公园以休闲娱乐和纪念功能为主,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以顺应不同时代公众的需求。本研究重点追溯漳州中山公园发展的文脉,对漳州中山公园景观的纪念性营造进行挖掘,旨在提出漳州中山公园纪念性景观营造建议,为新时代中山精神公园的纪念性主题景观提供参考。
一、引导与悼念:漳州中山公园发展文脉
近代中国社会遭受殖民冲击,处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异国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中,因此公园的传入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该时期国人在建设城市公园时会对空间的教化和政治功能进行着重强调以推动社会和公众思想的进步,民族主义特性和教育功能成为该时期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漳州自明清时期就开始对外发展海洋经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形成了漳州对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包容性。1918年陈炯明率援闽粤军进入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将漳州当作陈炯明实现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城市建设的实践基地。陈炯明认为“偃武修文,深维启发新机,莫良于美育;而陶淑个性,莫普于公园”,于是在同年11月,他在漳州府署旧址的基础上建立漳州第一公园,通过设置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公共空间实现提升公众素质教育和公众思想教育的主要功能。1927年北伐东路军入闽,将漳州第一公园正式更名为中山公园,自此漳州中山公园实现了由公众空间向纪念空间的真正意义上的转变。
漳州中山公园自建园以来始终保留原府衙中轴线作为公园的主轴线,并将府衙前两进空间改为孙中山纪念馆以陈设历史物件和图像,府衙第三进空间则被改造成为现代建筑(图1)。简单原始的几何空间形态能够衬托氛围,表现场所精神,而方形与圆形能够营造稳重、庄严的纪念性。从公园2008年改造后的平面布局上来看,规则式广场和植物围合空间形成以纪念性景观为中心的方形、圆形空间来提升空间的纪念性,使漳州中山公园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孙中山精神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承载空间,进而揭示所蕴含的国家文化形象。(图2)
二、营造与教化:漳州中山公园景观的纪念性营造
奥地利学者alois riegl提出纪念性存在于“有意为之”的纪念性建筑和“无意为之”的历史遗址和物件中,与riegl提出的“有意为之”的纪念物相同,漳州中山公园中纪念性景观主要表现形式为有具体文字记载、能够直接向公众传达纪念精神及事件的纪念碑和雕塑等物质形体,具体景观类型见表1。
纪念亭、纪念碑以及中山像等用于纪念和宣传孙中山生前政治主张、思想的建筑是中山公园典型的纪念性景观形式。闽南护法区纪念碑(博爱碑)和中山公园纪念亭是漳州中山公园中最早建造的纪念性景观(图3),建筑装饰和风格上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其中闽南护法区纪念碑建造于1918年,在建筑形体上沿用西方方尖碑的四方柱尖顶结构,碑体基座采用回字纹装饰,通过结构与装饰的文化意象表达纪念精神的坚强不屈,纪念碑四方利用诸如孙中山、汪精卫、章太炎以及陈炯明这些近代政治名人的书法真迹,通过文字意象传达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和彰显政治权威(表2)。由1926年北伐东路军建立的漳州中山公园纪念亭也是中西建筑艺术融合的范本之一(图4),亭子结构由圆形穹顶和塔司干式柱组成,纪念亭四面镌刻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在2008年公园改造中新植入的中山像与中山广场也是以直接的形式将历史和中山精神传递给公众,纪念性景观公园成为传递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漳州中山公园除了对中山精神的继承和传递外,还包括对闽南工业革命、1949年漳州解放这类不同时期革命历史进行纪念的景观。其中由漳州雕塑家李明月于1956年创作的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全高11.4米,基座为圆柱形,碑顶矗立一位闽南工农红军战士塑像,以纪念闽南工农革命历史(图5)。除了通过人的观赏行为所营造纪念性的景观外,还有1950年建造的漳州解放纪念亭这类能够承载人们一定活动空间的具有休憩功能的纪念性建筑。
漳州中山公园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不同时代的革命精神,通过建筑物及构筑物等物质要素对公园的纪念主题进行直观表达,具有主题明确,直接通过视觉传递思想和历史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思想的进步并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悼念。漳州中山公园的纪念性景观,在风格上融合中西建筑文化艺术,内容题材上都体现了民国时期社会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的包容和尝试,还通过名人字迹、名师创作等“名人效应”打造纪念物本身并彰显纪念价值的特殊性。漳州中山公园自名为漳州第一公园时起就承担着城市公共空间和纪念的职能,但在当前城市建设更新存量的背景下,漳州中山公园也面临着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改造以适应公众的需求,因而容易出现公园定位不明确,纪念性减弱甚至被误读的情况,使得园内的纪念性景观不能够发挥最大效应。
三、纪念与传承:漳州中山公园纪念性景观营造建议
(一)保留历史原貌,以旧还旧
中山公园承载着漳州城市历史,应当对场地设施、建筑和铺装通过历史图像进行复原,充分利用漳州中山公园内府衙遗址和各时代历史遗留物强化公众对公园整体历史氛围的感知。纪念性景观本身会受到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纪念性营造不但要针对纪念性景观本身,保留和复原场地历史原貌也能够营造空间历史感,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文脉的纪念性景观。如厦门中山公园醒狮球、音乐亭的复建就是利用场地原有基址和历史图像资料将社会记忆重现。空间整体历史氛围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解读历史和纪念性景观,起到延续城市文化印记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作用,从而避免漳州中山公园中纪念性景观走向单一化。
(二)增强体验感知,以感共情
通过对触感、听觉等多感官的景观体验的置入,让公众身临其境主动探索和接受景观中纪念性信息的传达,强化纪念性景观的认同感。传统纪念性景观营造通过图像和文字的形式直接将所传达的信息呈现给公众,应避免人与纪念性景观之间的关系成为被动式的教育和传达。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中,公众能够通过不同流速水流的触感和听觉景观体验,进而体会戴安娜王妃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主动感受和接收景观所要营造出的氛围,从而引起人与纪念性景观的情感共鸣。
(三)缩进公众距离,以人为本
通过纪念性景观与环境的融合,以及活动的植入来消减人与纪念性景观的距离。近代时期建造的城市公园本身带有公众平等的思想和公共的空间属性,中山公园以往主要用于对民众宣传新思想和政治的舞台,现今则承载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纪念等多种类型活动的功能。
漳州中山公园传递着纪念性景观的主要功能,恰好与人的尺度相差较大,可通过杧果、榕树等乡土树种柔化纪念性景观的背景和空间界线,或通过展览、表演等类活动来拉近纪念性景观与人之间的距离,在避免破坏纪念空间庄严氛围的同时使人深入感知到景观所要传达的观念和人文精神。在美国罗斯福纪念园中的每个景观空间都能使人参与其中,通过人平视视角的移动和缓和的空间氛围使公众能够以轻松的状态体验纪念性景观,植物与建筑材料融合不同空间组合以及引出罗斯福自由和平的思想观点,而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则是通过人对空间不断的使用来促进历史纪念空间的活化。
四、结语
漳州中山公园是具有纪念性主题与城市绿地休闲双重属性的公共空间,是过去国民政府对社会公民的公众平等意识与民族精神渗透引导的手段,即向民众宣传政治主张、交流迸发思想的舞台,更是继承弘扬中山精神,赓续优良传统。同时,深入挖掘漳州中山公园现象,展示古城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而为城市公园的历史变迁提供新的视角。特别是漳州中山公园作为古城重要的城市绿地系统及其所具有的教育意涵等功能,重点在于保护场地历史的原真性,并通过多感官的体验与活动的植入增强公众的参与,对孙中山精神的纪念具有空间认同感,旨在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公园,为现代造园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新方法。
图表来源:
图1:
图2:作者自绘
图3—5:作者自摄
表1、2:作者整理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3565144201)(220606711143737)(202102200021),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编号:fjjkbk22-126),福州市社科一般项目(编号:2022fzc27)。
参考文献:
[1][1]陈志宏,王剑平.从华侨园林到城市公园——闽南近代园林研究[j].中国园林,2006(05):53-59.
[2][2]李开然.纪念性景观的涵义[j].风景园林,2008(04):46-51.
[3][3]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j].史林,2006(01):1-18 123.
[4][4]李艺玲.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5][5]张慧卿.闽南护法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6][6]刘谯,刘滨谊.景观形态思维与设计方法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7][7]〔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8][8]陈进勇.中山公园的继承和发展[j].中国园林,2018,34(s2):39-43.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