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王小松

2023-11-02 11:27:00

21世纪的绘画呈现了多元丰富的新局面,媒介特异性、观念艺术、跨媒介性、平面目的论等,成为这个时期主要讨论的话题。偏重各异的艺术叙事方式,发展在内化或边缘化的过程中,而艺术家能否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打破原有边界,创作出独特思想表达的作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作为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王小松既有着那个特殊年代所特有的成长经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与艺术追求。王小松1983年考入中央工美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书籍装帧系学习,1990年到柏林艺术大学视觉传达系学习,东西方高等学府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尤其在他大学求学期间,正逢85美术新潮兴起,那是中国艺术界思想活跃的时代,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西方的各种艺术思潮涌入中国,传统艺术意识受到冲击。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激荡中,王小松一直保持着对艺术敏感的感知力与对文化思潮的深度思考。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高名潞曾写到,“王小松就像很多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艺术家一样,他们不能忘记那个迷狂的年代,因为那是他们最纯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但留给他们的摧残人性的冷酷与愚昧无知的疯狂交织在一起的记忆。他们也无法忘掉那个充满理想的八十年代,那正是他们摆脱困惑并思考建树未来的年代。他们更无法脱离刚刚过去的二十年,经济发展但道德沦丧的时代(王小松把它称之为「后毛时代」)。王小松始终对社会人生充满了情怀,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对文化建树也深具责任感。”


图片

| 凸破 - bulging out - 200 × 197cm - 2007 (part) - 油画


图片

| 布达拉宫 - potala - 300 × 190cm - 2009 (part) - 油画


留德期间,早期受到导师spohn的儿童画创作影响,王小松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儿童画实验与抽象油画创作的高峰期,并于1996年开始尝试实验性艺术装置。此一时期他竭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绘画材料使抽象与具象共存表达,凸显出独特的双重文化属性。


九十年代后期的王小松热衷于纯粹物质材料训练和艺术语言简化训练,出现了很多如“减号”等反复创作的元素,以及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某种明显符号化的程序编码图层。凭借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艺术史学家德梅特里奥·帕帕娄尼(dr.demetrio paparoni)评论,“在这个意义上王小松不打算把格林伯格式无意识的抽象符号系统作为自我参照。在格林伯格有关自性论著中的抽象符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八十年代艺术家,如:使用抽象符号暗示景观的乔纳森·拉斯克,暗示社会组织的彼得·哈雷,表现喻示死亡瞬间状态变化的罗斯·布勒克那,古典风格中创作神话题材的大卫·里德。如同否认这些艺术家一样,王小松亦否认自性的抽象符号并考虑超越,对立于格林伯格在纯抽象及形象表现之间的理论。随之他的绘画艺术倾向于分析学与现象学。由于他关注于对「一些限制」的解释,暗示着权力及其它一些寓意隐藏在抽象符号中,用现象学来描述由于社会的转变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图片

| 宅人 - otaku - 300 × 200cm - 2011- 油画


图片

| 涌动的内核 - surged kernel  - 300 × 200cm - 2011- 油画


2003年,王小松毅然选择作为国家人事部引进专家回国任教,创立浙江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并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回到中国的王小松直面着中国社会的裂变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人们每天受到外界各类繁杂信息的骚扰,内心同时充斥着冲动、兴奋与恐慌、危机,这种状态混沌不安、毫无方向,形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时代精神的启发,王小松开始试图突破绘画的二维平面,在多层空间上制作空心夹层,并在夹层内部附着添加物,用厚厚的颜料将夹层之上的画面反复描绘、刻画乃至模塑,直到画面充满密集人形和无语义汉字,画面厚重肌理中透出斑斓的洞孔。这个时期王小松的作品开始出现不动声色的哲学解构意味。2009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王小松个展 “空层”,评论家岛子写到,“王小松的‘空层’绘画所隐喻的世界,在‘乱码’遮蔽的词语之下是一个透明性的世界。透明性是当前艺术中最高级、最有解放意义的价值,透明性意味着体验物自体的光辉,体验“太初有言”的天地,因此为我们留出稀疏的孔洞,让空间递进,使生存感觉在密集的日常词语窒息之下透出光和气。”德国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馆长托尔斯滕·罗迪克(thorsten rodiek)则评论,“他的作品是历史的、建立在过去基础上的,同时也让我们品味历史的稍纵即逝。如同所有的历史事件一样,王小松作品的主题让人感觉到在‘历史’上又铺设了一层新的东西。”


图片

| 拯救的谎言 1 - rescued lies 1 - 90 × 125cm - 2011-油画


图片

| 床 - bed - 100 × 150cm - 2013-油画


2008年后,王小松继续在原有的艺术形式上深入探索:他开始直接塑造即时的立体结构。“弹孔”继续裂变、增长,被塑造为画布平面上大面积的“凹入”与“凸出”;一个个密集的人形符号、乱码文字构成的神秘图形,以鲜艳色彩被展示于作品中,深刻地表现着信息时代的混乱景象,批判信息世界对人精神的控制与吞噬。是架上绘画领域中用“塑造”方式革新形式语言的大胆突破。


“站在王小松的新作面前,仿佛站在一面面布满神秘符码的大墙面前,它们整体上有着如宗教般单纯与静穆的气息,但同时又富有充满感性的细节,让人涌发识别和阅读的冲动。这种体验联系着经典绘画给人的一般经验,但更体现出信息时代人们普遍拥有的视觉经验。当一个被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视觉世界与时代的视觉经验产生叠合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视觉文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写到。


2012年至2013年,王小松于德国、奥地利举办《失控的蚂蚁》个展,受到国内外艺术界关注。德国知名艺术评论家贝娅特·莱芬莎特表示,“面对王小松的绘画时,人们不可能直接就对这些作品的内容或标志的运用得出某种结论,不可能简单地将这些绘画纳入某个范围或者在精确分析后给出某个答案。在他的大幅抽象绘画中,只是偶尔出现了对形体的回忆,还有一些几何形状、立方体以及一些各具生机的生物形态。由于颜色的连续使用,尤其是在每一幅绘画表面都运用了强有力的材质,使这些几何形状时不时如同芸芸陌生躯体,打破了固有的完整,并创建了完全对立的并且坚定不移的一极。综观王小松的绘画,我们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他的艺术重复表达著一种混乱和愤怒,无论是在躁动表面上浓厚而堆起的颜色,还是画布表面和底层,或只是在熟知中栖息未稳又突然惊醒的思维,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形式连续地打破。

图片

| 舞姿 1-dance 1 - 150 × 100cm - 2015 - 综合材料


纯粹的色彩、凹凸的体积,王小松对绘画的多维空间性进一步深入。他提出,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以锋利的刀穿透画布,撕裂二维空间并将绘画建立到三维世界中,但四边画框仍然将这种空间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整个画布依然是非流动的封闭空间,空间与表层各自分裂——因此这只是一个表皮的割裂,是一个无法连动连续与转折的空间,绘画的可触维度与绘画空间变量上的空隙思考依然存在。


图片

| 宋人系列no.3-song - no.3song dynasty series no.3 - 90 × 180cm - 2015 - 综合材料


基于这一思考,王小松开始尝试打破被切割、被终止的边缘或边界,改变二维绘画中固有矩形或者其它几何形边界的视觉定义,他的创作形态开始成为不规则与多变的物象形式。2011年后,王小松的绘画进入了新的时期,在前期的凹凸几何空间基础上,他进一步地尝试对维度的自由形态的探索,并提出多维度绘画是没有平面、没有界面、没有制约的,构成多维度绘画视觉空间的连续体。在这一时期的多维度绘画创作中,边界不再是“界”的概念,而是前后错落的,通过空间相互穿插、起伏,让视线随着画面的流动而转动。这一发现让王小松开始在时间与空间、艺术与科学、情感与物质之间自由游走,“时间是空间场域的主宰者,……我们无法用平面方式使四维空间形象化。……一切时间必须在运动中去把握,世界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连续体,在这个世界里,一切事物都同这个思维的时空连续体紧密关联。”


图片

| 存在与虚无 - existence and vanity - 170 × 150cm - 2015 - 综合材料


王小松将平面绘画里的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变量,延伸至多维立体空间,运用大面积单色铺陈、体量巨大的颜料堆积、凹凸的画面等,竭力探讨弯曲空间中绘画形式与变量间的关系,同时不断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在画面上折射出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共性与矛盾。在画布“凹入”与“凸出”的多维度皱褶空间里,绘画以“折叠”性的方式被塑造,在凸显材料媒介的“物质性”的同时,使画面整体成为“视觉空间的连续体”和真实可触的空间,并表现出超越材料形式之外的生命与灵魂,以弯曲的形状隐喻当下人性的焦虑与精神困境以及多变性,使作品流露出意味深长的哲学解构思想。


这种高纬度间的跨越,或许需要突破原有的创作方式,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条件和艺术家所能企及的能力创新出一种适合艺术发展的新方式。


王小松近几年的艺术实践,在多维度艺术创作中似乎找到了更为适合的方式。在他创作的作品《柏拉图plato》中可以发现,他在透视、光影和色彩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褶皱、折叠、扭曲、倾斜等富有张力的元素。这种不稳定状态元素的采用,让观者生发出类似于时间观念的感官经验,似乎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上一刻的挤压、蹂躏和下一刻的蓬松、坍塌、坠落。

图片

| 柏拉图 - plato - 90 × 140cm - 2016 - 综合材料


王小松把观众对原有绘画的知识经验消融到纯粹的多维空间体验中,传统绘画的审美经验成为观者形成思考的时间线索,在不断地时间回溯和蔓延中重构观者体验的认知关系。


情感与灵魂是一个艺术家创作表达的血脉,也是艺术作品生命所在。没有情绪的作品很难得到观众的共鸣,即便再精细复杂的作品也只会沦落为价值寥寥的乏味图案。情感的融入是艺术创作价值内化的重要阶段,而情感的传达是艺术作品精神外化的必然要求,能够激发启迪观者并进而迸发出更多精神层面的产出,才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使命。艺术作品的精神注入固然不易,而能够传达出情绪并使观者产生感知则更加难得。

图片

| 谦逊 - unassuming - 180 × 173cm - 2019 - 综合材料

图片

| 规范 - specifications - 167 × 177cm - 2019 - 综合材料


王小松在艺术上的理性思考,建构了他对艺术的深度认识,形成了他独特的知识结构与创作方法,这使得他在艺术创作中对于精神的内化和外放更加得心应手。王小松在创作中以多重感知来表达其作品情感连接,把自己的情感用艺术家特有的材料、语言、形式重构在多知识、多维度以及充满感性的每一个细节上,在变幻的流动中引发共鸣。


在王小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多维观念并不是他追求的目的,他所追求的是彻底打破绘画空间的限制,给予情感更为自由地表达。王小松的作品与抽象的物理空间产生连接,以一种更为交互的形态展现在观者面前,现实中的物质材料与精神情感发生碰撞,以期触碰到人们最敏感的感知点,并以绘画叠加的方式呈现出更具张力的精神性传达。

图片

| 箴言 - proverbs - 230 × 375cm - 2019 - 综合材料


品味王小松近两年的作品,艺术家似乎试图以对历史时空的思考,观照当下的空间建构。他在创作中采用纯粹的、无叙事的多维空间表达,在多重认知空间中与观者发生没有知识壁垒的情感交流,让观者在体验认知中形成自己的思考线索,放大了作品意义。

图片

| 失忆的考古 - lost of archaeology - 190 × 240cm - 2020 - 综合材料


| 虚伪的天真 - hypocritical innocence - 140 × 145cm - 2020 -综合材料



而正是这种纯粹和无叙事,让他的作品在审美层面得到了升华。这种表现形式拓宽了观者的感知范围,给予观者更为宽阔的审美空间。这种纯粹的多维度艺术创作同时也是对于被限制、被切割、被终止的边界的一种突破。回顾王小松的艺术发展之路,能够达到如此艺术境界,和他时刻保持饱满的艺术情感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有着必然的联系。王小松的“破界之维”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不可估测,但是他的艺术探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值得更多的人深入研究和参考。


王小松的艺术作品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的当代性,同时也揭示出普遍的全球精神状态。他独树一格的视觉语言与结构和义无反顾的洒脱胆识,具有强大的视觉说服力,极为深刻地呈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内在张力,展示出东西方艺术的深度共生融合与精神升华。



图片

| 万壑松风图 - wind in pines among a myriad valleys - 160 × 168cm - 2021 - 综合材料



在王小松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捕捉到绘画的秩序和审美价值,也能感受到深刻的美学表现。他吸收了古典主义艺术的元素,强调秩序、对称和节奏,突出视觉上的纠缠、冲突和和谐的对立统一。王小松认为,最高的绘画能够唤起人们无法抗拒的触感、拥抱感和心灵的震撼,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去解读秩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他多次强调,多维度绘画是一种探索弯曲空间、无法用平面表达的新探索。这是对欧氏几何学的点、线、面及其相应公理在弯曲空间中的一种逆向表现。通过材料、触感、方向、明暗、色彩、比例、纹理及其他因素的空间变化,展现了绘画的动态性和可塑性。这意味着,在王小松的作品中,一方面追求极致的美学定律,这是他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王小松的绘画具有双面性和多面性,呈现出矛盾纠结与批判性。这种复杂的视觉互动性,构成了王小松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片

| 像与物 - image and object - 108 × 115cm - 2022 - 综合材料


图片

| 虢国夫人游春 - lady of guoguo spring outing - 345 × 186cm - 2022 -综合材料



绘画的存在的意义除了视觉形式外,更应该有深层次表现对现代社会多重机制的反映。潜在表达人们在面对社会压力与期望时的心理状态。留给观者更多的思考。这种绘画性的多样性与转译,也为哲学与艺术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图片

| 王小松


王小松


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 / 求是科研特聘教授 / 博士生导师

现任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浙江大学信息学部学位委员 /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 / 浙江大学当代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 / 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摘要:宁波棠岙纸制作技艺这一古法造纸技艺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章结合设计学、社
邢加满,马祥喜,曾雯雯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毛麻绣的视觉语言特征,从情感、文化、审美三个方面来明确不同受众的心理认知,结合系统
韩丹,邱春婷 0评论 2023-11-21
摘要:文章利用系统地图与核心用户的旅程图,分析社区环境下闲置玩具共享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对其需求进行归
贾倩文 0评论 2023-11-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其历史逻辑萌芽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在
邢国忠 屈靓雅 0评论 2023-11-17
徐艺乙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民俗学家、翻译家【摘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传统工艺一直保持着高质量发展,到了
徐艺乙 0评论 2023-11-17
陈汉民设计思想与教育观研究专题主持人语:陈汉民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家和设计师,被誉为平面设计领域
陈楠 0评论 2023-11-14
摘要:经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由于遗传、疾病以及未及时发现等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儿童数量在急剧攀升
高渤1 ,李毅2 ,董文凯1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研究学龄前儿童居家生活习惯及居家时间安排需求,利用劝导理论指导儿童时间管理互动系统设计研究
张路,潘维,刘建军(通讯作者)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面对当下手机app老年用户持续增加的现状,文章探究老年用户对同一界面中功能按键排版方式的使用
王广文1 ,陈明睿1 ,郝琳1 ,张千宜2 0评论 2023-11-13
摘要:文章为解决办公人群在久坐办公过程中易出现亚健康的问题,设计既能满足办公需求又能维护健康的办公家
祝小林 0评论 2023-11-13
摘要:家具产品的不断迭代加速了人们的更换频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文章对家具产品进行
赵鹏飞,彭心超 0评论 2023-11-13
摘要:设计在商业领域对创新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性得到共识,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始把“意义创新”作为设计创新的
杨彭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人体与时装关系的调整最终要达到时装造型最佳视觉装饰效果和人体最佳舒适度的平衡。文章
黄永利 0评论 2023-11-13
摘要:闽东北金漆画将我国民间手工艺与传统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从高超精湛的工艺技法与虚实写意的艺术表征
缪远1 ,徐铮宇1 ,陈舒洁1 ,刘高栋2,李淑娜1 0评论 2023-11-13
摘  要:巫鸿在《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中提出了纪念碑性的概念,认为纪念碑性使
李秉融,卜莉莉 0评论 2023-11-13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