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尹止

2023-10-11 10:36:00

图片

刘海辰,《信徒与蛇》,2023,布面油画, 200×160cm。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非凡的展题总能为艺术家博得更多关注,尤其在展览密集的当下。刘海辰在星空间的最新个展以此命名,引人注目。它充满诗意与神秘,又绝妙地点出了展览的核心观念。该句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亚里士多德断言人应是最合群的动物,因而它的原意带着他对孤独的贬损。在今天,它则昭示了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厌弃态度,这在刘海辰的绘画主题中足以显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刘海⾠: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现场,星空间,2023年8月26⽇-10⽉8日,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观众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爱寂寞者”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特征:一种是他们会变得像猛兽一样极具野性,另一种是是他们会变得像神明一样超脱尘世。这的确呼应了展览作品所呈现的内容,对此,策展人王将在序言中作了阐述:“刘海辰描绘那些离开庸碌人群而游逸于自然中的孤独之人,他们因由超然的生命意志而行事,与山林中的野兽相伴,被神秘奇幻的光线所照耀。这些情景,皆可被视为亚里士多德这句名言的视觉化显现。”


爱寂寞者之诗


细看刘海辰作品时,我想起了波德莱尔的名篇《通感》,此诗表达了一种观念,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彼此相联,它们以种种方式显示着各自的存在,互为象征,组成了一座象征的森林,向人类发出模糊难解的信息,只有诗人才能对此心领神会。他还指出了各种感官之间的联觉关系,声音可以使人看到颜色,颜色可以使人闻到芳香,芳香可以使人听到声音——而在此,诗人换成了画家,无论是象征抑或联觉,这些画面都出色地呈现了波德莱尔的诗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刘海⾠: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现场星空间,2023年8月26⽇-10⽉8日,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当然,此种成功不仅缘于画家对感官经验的巧妙联接,还依赖于他对画面的妥善处理。强烈的光影塑造出物像与空间,浓郁的抒情性色调在场景中弥漫,情景显现出强烈的戏剧性氛围。而笔触的态势也强化了浪漫的基调,并与图像保持着一种间离关系,这是刘海辰处理画面的独到之处。他以自由而松动的笔法来捕捉感觉的真实,以此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即图像的不确定性会随着观看距离的缩小而被增强。当我们靠近作品,往往在画面上找不到精致的细节,每个局部都看起来很模糊而游离。若退远几步,一切又变回准确又具体。


野兽抑或神明


展览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刘海辰关注的核心问题,他试图讨论壮丽奇幻的自然景色背后所蕴含的荒野美学与超验精神。一些画面情境里,人类的出场点燃了“荒野之美”,而荒野的景象也会激活观者灵魂中原始的自我与记忆。这些作品缔造了新的神话,即“世人的返乡”,画中之人走入荒野,便是回归到人类本源的故乡。对此刘海辰曾谈道:“自由的本质不在于文化,而在于自然,人类离自然越近,就越有可能实现自由。”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刘海⾠:爱寂寞者,或野兽或神明”现场星空间,2023年8月26⽇-10⽉8日,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不少画面描绘了当人走入荒野的时刻,他们自觉地跨越了文明与野蛮的边界,承担起“超越者”的角色,超越具体环境的自由而走向广义环境的自由。显而易见,刘海辰的创作既是他对自然现象的精神性探寻,又是人性内在情感的寄托和表现。正如策展人王将所说:“超验主义的精神不断地激励着刘海辰的创造力,并将人性与神性统一到他所表现的风景中。通过直觉化的思维活动和创作手法,他把风景提升到超自然的境界,因此,这些画面与一般的宗教性绘画不同,刘海辰的‘超验性风景’肯定了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发现神性。”

artnet新闻

×

刘海辰


图片

艺术家刘海⾠,摄影:洋帆

q:你一直描绘自然光景,常用“荒野”指称某些画面。在你的观念中,“荒野”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a:宗教将“荒野”描述为贫瘠和荒凉之处。圣经里的“荒野”是人类始祖的居所,是长出荆棘和蒺藜的地方,与伊甸园相对。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来到受诅咒的荒野,那儿长满荆棘,只能吃荒野上的植物。因此,“荒野”常被视为应该远离、否定的存在。就像“荒野”的字面意思那样,它常指荒凉的或未驯化的地区。以这种理解来看,荒野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是残酷的、粗暴的、危险的。

图片

刘海⾠,《烈火灼冰,哲人返途》,2023,布⾯油画,250×200cm。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然而,我更希望正视荒野与接受荒野。在我眼中,荒野是未驯化的、野性的、未开发的、原始的、任性的、无管束的、狂热的、混乱的……“荒野”具有多样指涉,既包括湿地沼泽,又包括森林高山;既包括 寂寥无边的海岸,又包括水丰草盛的草原;既指向荒郊野地,又指向未驯化的、野性的生命力。一直以来,荒野不断吸引我去描绘它、表现它。而它之所以能成为我创作的重要题材,是因它本身有着丰富的意蕴。“荒野”的有限性蕴含无限性,物质性蕴含精神性,自然性蕴含自由性。

图片

刘海⾠,《冰海圣徒》,2021,布⾯丙烯,250×200cm。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q:在你看来,荒野与自然呈现了何种关系?如何诠释蕴藏在你画中的“荒野美学”?

a:自然包容荒野,荒野就在自然之中。如果从演化状态上看,荒野是原初状态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自然的典范、自然的本真状态。因而荒野可被当作原始自然的一个活生生的象征或标本。一些学者提出“美学走向荒野”,而不是走向自然。这是因为荒野是更为本原的自然。走向荒野使美学深入到自然深处、深入到自然的本真状态。荒野是本真的自然,是“远离人工”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公园有自然,但那里人工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生活的乡村有自然,但那里的自然处于半控制状态。只有荒野是纯粹的自然,它绝非人的作品。荒野是地球陆地生态的摇篮,是人类没有出现之前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表现方式。荒野是在漫长的地球变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协同结构。它是大自然几十亿年在地球环境中积累起来的生态成就。

图片

图片

刘海⾠,《蜃景》,2022,布⾯油画、丙烯,80×100cm。图⽚: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与人的文化世界不同,荒野是一个自然自在的世界,这种自然自在生成了美。当我创作之时,我用心、眼、手来描绘自己感受到的荒野之美。审美与描绘的过程已经超越了那种绘画形式化带来的快感, 是对存在于时空中生命之美的致敬。我希望荒野之美在我的作品中能够包含我对自由、文化及神性的理解。

q:你的画面似乎隐含着追寻自由的梦愿,这应该与荒野自然的主题密切相关,在你心里,荒野和自由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

a:在我看来,人在一定程度上统治了自然,但自然也在一定程度统治了人,至少荒野是按自己的方式运行的。荒野孕育着某种与自由相契合的野性。野性,代表着一种天然的自主性,以及在自然中维持生存的能力。

图片

刘海⾠,《月圆之刻》,2021,布⾯油画、丙烯,237×175cm⽚: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荒野的自由性。一方面,荒野不受规范、未被驯化,所以荒野是自由的。荒野的野性不断制造出差异与个性,反抗着概念式的整一性。它以这种个性化和非整一性显示出生命的丰富和自由。自由的生命就在于差异,生命的自由就在于个性。在今天,荒野的价值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荒野世界的异质性有助于对抗数字世界的同质性。另一方面,荒野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相呼应。作为一个自由人,不但要为自己争取自由,也要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因而人也要让荒野保持自由状态。与荒野打交道,那种自由性无形中浸染着环境中的人,激发人更本真地、更自由地去生活。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依赖自然性的荒野,而且在精神上也对自由性的荒野具有依赖性。在我眼中,荒野是人实现其完整性的地方,正是因此,我描绘荒野,描绘走进荒野的人们,实际上是在描绘一种追寻自由的思维路向。

图片

图片

刘海⾠,《潜行史》,2023,布⾯油画,210×300cm⽚: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q:不少年轻画家热衷表现都市生活与新兴文化景观,而你却耽于描绘荒野以及那些走入荒野之人,你的作品述说着一种“返乡神话”。是否意味着,你想要在荒野与文化的相背关系中,表达对当下文化的批判态度?

a:并非如此。表面上看,荒野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荒野与文化并不是两个相互隔绝的世界。我一直认为,对文化世界的强调,并不应当导致对荒野的无视。换句话说,我并非想通过表现荒野的作品来批判文化,而是想要提示人们正视荒野、接受荒野,更何况我所从事的艺术就是文化的要素。文化的人生存于文化环境中,同时也生存于生态环境中。

图片

刘海⾠,《驶入临界》,2023,布⾯油画、丙烯,190×270cm⽚: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自然是人类心智活动最基本的背景和基础。荒野是我们在现象世界中能经验到的生命最原初的基础,也是生命最原初的动力。荒野给文化提供了生命支撑系统,自然的给予物支撑着其它的一切。即使是那些最先进的文化,也需要适宜于它生长的环境。文化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文化世界的存在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撑, 文化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生态系统的完善。正是由于荒野生态与文化世界的关系,文化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密不可分,恰如心灵与身体密不可分。自然如同人的肉身,文化如同人的精神,自然与文化一同构成了人的整体。因此,不管有多少原始的荒野被征服,人们仍需保留某些荒野,因为它可以衬托出附丽在其上的文化的价值。而这种观点也喻指了我对当下艺术的理解。

图片

图片

刘海⾠,《临界之海》,2023,布⾯油画,240×245cm⽚: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q:你的近作常常呈现出“超验的光景”,你似乎在荒野中寻找自然神性,这是否表达了你对神圣信仰的理解,你把眼光从深不可测的神圣上帝转向了与文化世界相邻的原始自然?

a:建立信仰是人存于世界的内在诉求,这些画面显示了我对原始自然的崇敬。我也希望它们能够激发观者重新认识荒野、返回荒野、体验荒野。正如超验主义者爱默生所言:“先人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那么,为何我们不该同样地保持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呢?”当人想要保持与宇宙的原始联系,人可以尝试暂时性地返回荒野,尝试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境下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完成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个时候,人便有可能在荒野中获得启示。这种启示并不来自宗教观念中的上帝,而是源于原始自然的神性,以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感。我一直认为,人应对自然的神性怀有崇敬之心。所以,我希望用绘画将这种自己感受到的神性传达出来,我希望荒野的奇幻与神秘能够在画布上化为无穷的感召力。

图片

刘海⾠,《丛林救赎》,2022,布⾯丙烯,120×90cm⽚:致谢艺术家与星空间

我坚信超验主义所信奉的真理,人只要凭借“相信自己”,便能从自然中而不是宗教中发现神圣的精神力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能替代人与宗教神灵的主从关系。怀着这种神圣信仰,我在画布上描绘人与原始自然的结合,他们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常有着奇幻的光彩,我的感受塑造这些画中的一切,它们超出了客观的现实。我也希望认可我作品的观众不止于观赏这些描绘荒野的画面,也愿意多花一点时间走近真正的自然。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这是当代艺术界最棒的灵感诞生故事之一,一闪而过的直觉最终彻底改变了一个领域。1998年,艾尔·安纳祖
deborah solomon 0评论 2023-11-22
在日本东京的森美术馆开馆20周年之际,继上半年的展览“世界课堂”(world classroom)用
王天艺、杨亦舒 0评论 2023-11-22
从画廊offer waterman所在的梅菲尔区高档街道,到时装设计师jonathan anders
木兰&何冰轮 0评论 2023-11-22
 nicolai ivanovich fechin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费钦俄裔美籍画家,
artyouhua 0评论 2023-11-22
“我很喜欢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包曼关于当下的形容,他说我们正处于‘液态现代性’中,不再有永恒的关系
盛泺颖 0评论 2023-11-21
无疑,如今的尼奥·劳赫(neo rauch)是一个受到许多人喜爱的艺术家——在《纽约客》2021年的
yutong yu 0评论 2023-11-21
月前,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宣布,将于2023年11月17日至12月31日呈现展览《禅之心》,独家展出
艺度 0评论 2023-11-20
《手持调色板的自画像》/ 爱德华·马奈,1879提到印象派,人们往往会想起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人。
祝羽捷 0评论 2023-11-20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就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去绘画,然后到那时,在生命结束的时
张泓 0评论 2023-11-19
赵青(卿),1989年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1993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留校任教。2002年中
川美油画 0评论 2023-11-19
/ shiota chiharu # shiota 
sʌni 0评论 2023-11-17
清风徐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
湖南文联 0评论 2023-11-17
在canu持续美大展「情感衣旧」现场,荷兰艺术家thirza schaap的作品《waterlill
canu 0评论 2023-11-16
英国地理学家多琳·梅西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身份由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构成。这种社会关系会随着时空变
创意内容平台 0评论 2023-11-16
art021 在上海展览中心, 2023photo courtesy of art021刚刚于上海展
yvonne yao 0评论 2023-11-1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