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是文化语境之外的,以一种形而上的方式照应人的内心。
图 | 威双现场
从成都到威尼斯再回到成都,邓筱在持续自己的空间叙事。
在她的空间里,有多重张力。
“世界就是‘文本’(text),当原有的空间符号被重塑和填写。”邓筱的空间是对这种观念的诠释。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
在日常领域中,艺术家创造的空间展现关于时间、宇宙、暗物质、极点等等无穷大的思考。介于日常空间与无穷大观念之间的张力,制造了视觉奇观,也形成了新的艺术经验。以下文字根据艺术家邓筱采访整理。
这次受ecc欧洲文化中心的邀请,参加202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是我第一次参加建筑类型的国际性大展,这种“意外”也是一种自然选择。
《移动竹亭》系列其核心概念来自法国哲学家西蒙娜•薇依:“两种力量主宰着宇宙:光和重力,光引领向上的灵魂,重力让躯体行走在大地。”作品系列之一no1(与魏展文合作)竹子就像人类的躯体“行走”并深深扎根于大地,作品系列之二no2就像是灵魂,以光引领向上。竹子元素来自成都,也有东方文化的隐喻。
3d图 | 邓筱《移动竹亭》no1
3d图 | 邓筱《移动竹亭》no1-no2
赞助合作:锦江上院,迪比特影像
实景图 | 邓筱《移动竹亭》no2
赞助合作:锦江上院,迪比特影像
实景图 | 邓筱《移动竹亭》no2
赞助合作:锦江上院,迪比特影像
当公众进入作品内凹空间,竹子随球形切开,自然形成的切面由镜面材料镶嵌构成,镜面多次反射,呈现出玄幻莫测的、未知的神秘空间体验。看似非常强势的强反射材料,形成可进入的空间,进入的那一刻带来的是消解,消解惯常的感知,超越视觉直达意识。
强反射将视觉能辨别的形态消解到极致,当身体在其中游走时,时间成为了需要屏住呼吸才能感受到的缓缓流动,就像静止,也好比深陷空无。
图 | 邓筱《移动竹亭》no1
有趣的是,这次因为大部分参展的都是建筑师,展期主委会专门组织了与建筑师们的交流活动,现场也受邀伦敦大学建筑系交流。
图 | 邓筱(左一)在威尼斯与建筑师分享作品
图 | 威双现场
伦敦是我很重要的一个创作理念启蒙地。
其中很重要的经历,是圣马丁读书期间一个project:排开视觉创作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我们人类是通过五感来认知这个世界的,在经历这个project之后我疯狂的迷恋人的其它感觉器官与这个世界关系。采访盲人,研究嗅觉发现比视觉记忆更佳敏感和深刻;研究耳鼻舌等五感又是如何相互转换跟意识链接。眼可见其味;耳可听其形;鼻可嗅其色;舌可品其意;身可触其音;意可视可嗅可品可触可听。我思故我在,虚幻与现实。
这个project是一种打开思维的训练,哪些是我们感觉不到但感知得到的?所以会看到我的作品有一根非常清晰的脉络:以一个有非常具体概念的时间命名,到相对确认化的概念,就像“暗物质”“奇点”等等;再是“未知”概念的“bdo”“以太”等等。
在文化语境之外,人的共生与共情
贯穿我的作品的核心概念,是文化语境之外的。
作品核心概念是关于“未知”,涵盖人类基因里对未知、对暗物质的好奇,也是一种本能。例如渴望,探索,幻想,期待,恐惧,不确定等等,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人类的创造性和人类文明。借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
3d图 | 邓筱 《以太》
人类对“未知”概念的迷恋和追逐,会同时带有崇拜性。这些都是我想要在作品里表达的。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隐喻性出现过几次的那块具有神迹般启蒙性的黑色石碑。
人类文化语境之外的一切,那些是我们的渴望,也是对未知与智慧的探知。描述起来可以引用唐尧老师的一句话:“但,我更想要的是追逐中的迷失,边缘上的游移,挺进中的阻滞,高潮前的延宕,幻灭处的等待,断裂处的滋生,宣说时的含混不清、失语和呢喃。如果你四顾茫然,别人看不到你你也看不到别人,那么你的脚下就有可能是一块新的土地。”
图 | 邓筱 《bod》
我的作品虽然具有空寂和梦幻泡影般观感,但我的工作方法极其严谨。
在这个过程中,极致的感性与理性相交织。对材料打磨精致程度,反复测试反射与光的关系,研究动态的速度频率,如何让身入作品其中的人有时间静止的感知,达到一种具有神意、诗性的精神哲学。
包括我用到的极致的冷感、单纯和简约,看似是一种强视觉,但是到达某种程度后,会产生一种形而上的神性。
我的作品不仅仅表达的是自己,更是和观众的共生关系。
我以时间命名的作品都有一个动态,有开始和结束的概念,在这个时间段里,作品跟人发生的所有物理的心理的,都属于这个作品的一部分。
公共性、商业化与“艺二代”
公共性与商业化,对于一个艺术家并不是矛盾体。
文殊坊二期公共艺术动态装置就是一件非常好的案例,很难有机会,涉及一个跟神性有关系的公共艺术作品,其实过程极具挑战性。
公共化的含义是,这不是个人化的表达,虽然主题跟我个人作品气质非常符合。最终落地的作品,看上去是在地生长出来的,融合了神性的庄严和大自然智慧的力量。更让人意外的是有非常接地气和符合在地文化的现象,在作品落地后几个月我们再去现场时,发现有人在作品砖封里留下钱币。这非常的文殊坊。
这种大众主观行为,造就了作品公共性意义。
图 | 邓筱 文殊坊二期
其实是我2010年回国后,才听说有个新名词叫做“艺二代”,这个是被别人赋予的标签,也是在别人眼里看到的“光环”,每一位真正热爱艺术,用生命创作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的。如果把“长辈”“艺术权威”这样的问题,放大到整个人类艺术历史来说的话,我想引用诗人朋友余幼幼的一句诗:“创作者就像一颗星星,没有一颗星星是为了被别人看见而发光”。
未来与变化
每个人都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以后的尝试还是很期待,不过我已经有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清晰艺术风格和逻辑,唯一遵循的就是“心指所向”,接下来会有更多多可能性的呈现方式。
最近看了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荒诞又真实,神经又浪漫。借用其中感人的一句:“宇宙就是一行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字,这些字组成一个个句子,这首诗就能一直写下去。当这首诗写得足够长,总有一天,我们可以在这首宇宙之诗里,读懂我们存在的意义。”电影中老唐疯魔寻找的宇宙秘密,最后发现就在人心中。
我们现实社会照应的也就是人的内心,我的作品是文化语境之外的,但是以一种抽象更形而上的方式存在。
也可以理解为,以我自己的方式与人的内心、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化学反应,发生着关系和链接。
图 | 邓筱 2023成都双年展《bdo系列之二》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