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姜峰

2023-08-28 10:00:00

“作不一样的农民画。”

走在重庆市綦江区,无论是从艺三十余载的“泥腿子”创作群体,还是年轻的85后传承者们,口中都时常念叨起“李毅力”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名言。

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綦江土生土长的农民版画家李成芝至今难以忘怀:20世纪80年代初,民间绘画在各地蓬勃兴起,美术专业出身、时任綦江文化馆干部的李毅力等人,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的专家一道,在东溪、赶水等十来个乡镇办起农民版画创作班。短短两年,便培训了300余名农民版画创作者,为繁荣綦江农民版画积蓄了人才力量。如今,綦江已拥有上千名农民版画创作者,其中,骨干创作者100余人;成立6个创作团队及产业研发团队;一批优秀作品远赴重洋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图片

綦江农民版画文创产品。(綦江农民版画院供图)


为啥子是版画?

“明清年间,綦江就有制作木版年画的传统,先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案,再纯手工拓印成作品”,别看如今说得头头是道,参加创作班前的李成芝,还是个与艺术“绝缘”的农村姑娘,“一边种地,一边‘舞刀子’,不是刻年画,而是每逢‘赶场天’到集镇上给人剪头发”。可巧,赶场赶上了创作班招生,李成芝从此撂下剪刀,拿起刻刀。

“綦江农民版画在继承传统木雕技艺基础上,大量吸收巴渝民间石刻、布贴、挑花、刺绣、蜡染、剪纸等艺术特色,再结合现代审美加以提炼、升华,不断消化、探索、创造。”年近七旬的李毅力回过头来说,“作不一样的农民画,就是要发掘属于綦江的强烈生活味和鲜明地域性。”


图片

綦江农民版画《晨曲》,作者李宗顺。(綦江农民版画院供图)


走进具有地标意义的綦江农民版画院,《苗家姑娘》《晨曲》等綦江农民版画初兴时的一批代表作静静陈列,大胆新奇的构图、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稚拙天真的艺术风格、原始而又现代的装饰意味,形成一种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美感,越看越动人。

与传统木刻版画不同,綦江农民版画以一版多色的粉印版画为主。究其缘由,有人说是粉印版画比较经济,同时降低了版画技术难度易于普及;也有人说,在性格热辣耿直的巴渝人民看来,一版单色有些偏“素”了——“淡抹”不得行,“浓妆”才对头!

玩笑归玩笑。除了艺术形式,綦江农民版画的表现主题也充满“巴渝味道”。“赶场、秋收,养鸡、斗牛,挽线、纳凉,山歌、吹打……数不尽的灵感就像潮水一样涌进脑壳,画不尽身边俯拾皆是的乡土生活。”李成芝说道。


图片

李成芝在綦江农民版画院的工作室内进行创作。(姜峰 摄)


转型,赋予綦江农民版画更旺盛的生命力。

21世纪初,一批民间农民版画家在坚持“原始感”的同时,开始尝试“大主题”“大场景”创作,李成芝便先后完成了《民间十大节日》《家乡的歌》等组画。从过去呈现个体亲历的乡土生活片段,到有意识地从更宏观的视角对巴渝地区特色农耕文化加以归纳、总结、再现,綦江农民版画的艺术层次更上一个台阶。

近些年,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

徜徉于綦江农民版画院精品陈列室,一些“领异标新”的“枝头春红”引人瞩目:孟传平《荷》,黑白色调、质朴典雅,一改人们对于农民画“大红大绿”的传统印象,而内容又是巴渝农村常见之景,源于乡土,高于生活;桂焕勇《远古的巴人》,将创作主题延伸至民间文化的渊薮;一旁,黄袁媛《天长地久》更是“野心十足”,作品原型基于当地考古发现的“綦江龙”化石,雕刻的时光尺度已逾亿万年。

“过去表现农村丰收题材,可能画一位孃孃挑着竹筐沿街叫卖脆李,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这样的场景就得变成孃孃在手机前直播带货了。”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刘燕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她关注、研究现代民间绘画多年,曾多次到綦江实地调研,“随着时代发展,綦江农民版画创作需要不断聚焦新生活、新风尚,在扎根民间艺术沃土的基础上,真正体现时代变迁和当代精神。”

不仅是綦江农民版画,在刘燕看来,现代民间绘画既要避免题材守旧、过度重复过去的生活场景,也不能失去自身特色、变成“无根之木”,“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澎湃的内生动力。”


图片

綦江农民版画《小康生活》,作者陈飞。(綦江农民版画院供图)


所有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年轻的受众呼唤新作品,年轻化的创作者恰好回应了新需求。去年,新任綦江农民版画院院长,是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的80后河北姑娘刘月。

“上学时,我就多次跟随老师到綦江写生,对农民版画有很深的感情和共鸣”,研究生毕业后,刘月毅然决定扎根綦江,从基层干起,“面向全区21个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04所中小学开展农民版画普及推广,每年培训的中小学生就有数万人次”。为了支持刘月的事业,她的丈夫也选择从重庆主城区来到綦江工作、定居,因版画结缘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多年来,在许多“刘月”的努力下,綦江农民版画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綦江区小学、初中、高中均开设了版画课,每年辅导创作版画作品3万余件。以农民版画为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每年惠及市民10余万人次。如今,走在綦江街头,广告招贴、施工围挡,处处可见农民版画元素;走进路边店铺,聊起农民版画的技艺和历史,男女老少大都略知一二,一刻一拓间的乡愁,已流淌进綦江人的血脉……

说来很巧,李成芝和爱人当年也是因农民版画创作班而相识、相守。如今,两人的女儿也在綦江文化馆工作,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一边从事农民版画创作、创新,一边参与打造东溪版画艺术街。

綦江蜿蜒流过的东溪古镇,一座座版画创作基地、体验馆等正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图片

东溪版画艺术街的农民画室内,一群学生正在接受农民版画创作培训。(姜峰 摄)


6年前,正在东溪书院街小学读五年级的邓巧灵,在学校版画社里第一次接触到农民版画,“刻画、上色、拓印的快乐,让我十分着迷。”后来,到綦江城区上中学的她,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东溪,在版画馆里重温美好,“许多城里的老师来这里传授技艺,镇上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我还带同学们来体验过版画制作,大家都觉得很有意思。”不仅是东溪古镇,还有古剑山版画艺术村、上厂村农民画室……乡村文化振兴的画卷,在綦江愈发靓丽。

看着女儿在东溪老街传承技艺,看着“邓巧灵”们一刻一拓间陶醉其中,李成芝仿佛遇到了30多年前的自己。


刊登于《人民日报》2023年8月27日8版美术副刊。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