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甘艳霞

2023-08-25 14:53:00

图片



编者按

搭棚为舍、垒石为屋、烧砖砌房,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砖石相结合的建筑营造方式,构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建筑传统。


无木不侗乡,侗寨必楼桥。千百年来,聪慧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将民族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美学追求融合体现在一座座木构建筑中,形成独具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期,我们将走进千年侗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移步异景中感受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



图片



,时长04:04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一批

地域:广西 柳州 三江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用材,借助丈杆、竹签、墨斗、斧、锯、刻刀、木马、砍刀等各种工具,制作出柱、梁、穿、橡等各种木构件,再通过榫卯衔接,交织拼缀而成的完整木建筑。主要建成以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等为代表的建筑形式,工艺精巧,具有极高的实用性能和艺术价值。2006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广西最北部,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份,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的美誉。


侗族有“聚族而居”的传统,通常一个族姓会同居于一个侗寨。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寨子规模随之扩大,于是形成了以主寨为中心,上寨、下寨或老寨、新寨的聚落格局。


图片

俯瞰侗寨。胡兆双 摄制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历史可追溯至最早的建寨之期。有资料显示,早在三国时期,侗族先民便“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


图片

错落有致的居民楼。甘艳霞 摄


走进三江,以木材营造而成的建筑随处可见。雄伟似宝塔的鼓楼、固若磐石丽如虹的风雨桥、幽雅别致的凉亭、恢弘壮阔的门楼,样式繁多、技艺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世界木建筑大观”。


三江地区盛产杉木,所产的杉木挺直、耐朽、轻韧且易加工,是建筑、造船、造纸、制作家具的上等材料。以杉木建造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戏台等因其功能造型不同,所蕴含的标志意义也有所区别。


图片

程阳永济桥,又称程阳风雨桥,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重要的交通设施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资料图片


目前,三江共建鼓楼230余座,风雨桥200余座,戏台180余座,凉亭、景亭100多座。这些千姿百态、美观与实用兼具的亭台楼阁,无一不出自三江的乡寨木匠之手。


图片

鼓楼作为寨子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人们休息娱乐的根据地,也是村寨民俗祭祀、议事集会的公共场所。胡兆双 摄制


与聚族而居的民族传统一样,侗族木构建筑的建造通常也需要多位工匠合力为伍,齐心协力。营建队伍的灵魂中枢,则是“掌墨师”一职。


掌墨师,顾名思义是修建过程中“掌控墨线”的木匠大师,是侗族建筑营造的主心骨。不仅作为建筑施工的总指挥,更是建筑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以及工程质量和修建进度的负责人。


“我14岁开始自学木工,经过了十几年的钻研打磨,28岁才成为掌墨师。”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掌墨师——杨求诗今年正好年满60,与木构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如今已成为寨里德高望重的掌墨师之一,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木匠。


图片

杨求诗是三江侗寨远近闻名的掌墨师。甘艳霞 摄


“一把曲尺能将寨门竖,几根直线造就和谐桥”,这是乡亲们对杨求诗高超木构建筑技艺的盛赞。1988年,25岁的杨求诗师从老师傅杨明安,随着杨明安四处搭房建楼。三年后,勤快好学、悟性颇高的他获准“出山”,另立“门户”,成为了少有的青年掌墨师,承担着建筑整体工程的核心技艺与营造习俗。


在侗乡,像杨求诗这样的掌墨师还有很多,他们凭借着口传身教、协作实践进行技艺接力,守望传承着侗族木匠古老而高超的制作技艺。


图片

程阳八寨内,有许多家侗族木构建筑工作室、博物馆,供游客、学生参观学习。甘艳霞 摄


截至目前,三江民间掌墨师队伍中,有38人被评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这样评价中国木匠:“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与其他工匠相比,侗族木匠的技艺方式显得更为“野蛮”质朴。


图片

侗族木构件所需材料、工具为日常。甘艳霞 摄


据杨求诗介绍,以建造一栋常规居民吊脚楼为例,通常需要提前一年备好木材。待来年秋末初冬,季节干燥、木头干透后便可去皮打磨,进行备料加工。


无论是建房子、起鼓楼、架风雨桥,还是立庙堂、修寨门,掌墨师从不用绘制图样,也无需制作模型,只需一竿丈杆、一片竹签以及一个墨斗盒,就能指挥木匠工人将成百上千根错综复杂的木梁、柱、椽、枋、板等材料衔装起来,不费一钉一铆。


图片

制作丈杆前,初步测量地形。胡兆双 摄制


丈杆,或称“香杆”,是用半边楠竹刮皮去青后制成的“丈量尺”,通常是掌墨师在丈量地基后,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纵深与高度等基本构架后制作的。丈杆的长度,是以该座木建筑最长的中柱长度为准。在丈杆上,掌墨师通常会绘制出木建筑所用构件的尺寸和柱子上每个榫眼的位置大小。


图片

将半边楠竹制成丈杆。甘艳霞 摄


竹签,则是由小片竹片制成。竹签是用来测量和记录柱子上每个榫眼的深度和长宽的。因此,整座建筑的柱子上有多少个榫眼,便有多少根竹签。根据竹签上记录的榫眼尺寸,便可制作对应穿枋而过的榫头。


墨斗是我国传统木匠的必备工具,形状似船,约手掌般大小,是便于在木头上做标记的工具。墨斗盒里通常盛有墨水,浸着墨线,将墨线头钉在木头一端,拽拉至木头底端,轻拉墨线,一弹,木头上便出现一条笔直的墨印。接着,掌墨师用墨笔在木料上标注上侗族木匠的专用建筑符号,如此一来,木匠便可以更好厘清在木料上进行开凿的位置、尺寸和方向。


图片造型别致的墨斗。胡兆双 摄

图片

在木料的一端固定后拉出墨线,弹墨定点。胡兆双 摄制


丈杆和竹签制好后,整座建筑物的蓝图便在掌墨师心中勾画出了雏形。


图片

在丈杆上绘制尺寸。甘艳霞 摄


而用墨斗弹墨、标注墨师文的形式,又将成百上千、长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木料划分位置,规范操作,便于木匠对木料加工进行位置判断。


紧接着,施工木匠们就依此作为木料凿孔开榫的位置判定,用手锯、凿子、斧头、木刨等工具在“木马”上制成梁、柱、枋、板、眼等木构件,随后拼架为一排排立贴式木枋。


图片

图片

模型示意:掌墨师做好标注后,由木匠在木马上进行分割、开凿,制作木构件。甘艳霞 摄


之后,再通过上横梁的方式,将第一第二排木枋立为第一开间,再拉起第三排木枋,通过穿接的方式拼成第二开间,如此往复,一开间一开间地将木枋进行穿插榫卯,直至搭建成居民楼的形状,随后再交由装修工人进行施工。


图片

模型示意:将排好的立贴式木枋进行穿插拼架,居民楼的雏形已经初显。甘艳霞 摄


在侗族木构建筑群中,无论是结构复杂的鼓楼、风雨桥,还较为简易的凉亭、吊脚楼,木匠们都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进行营造。


图片

三江风雨桥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甘艳霞 摄


挺直的屋脊、高飞的檐角、曲折规整的墙角以及双斜坡式的屋顶,构成了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充溢着朴实自然、稳定齐整的美感。


图片

三江宜阳风雨桥全长399.6米,为双层榫卯结构,集墩、台、梁、亭、塔、廊、檐等建筑工艺于一体。甘艳霞 摄


在建筑结构上,木构建筑不仅采用排柱穿斗和梁架等构造方法,还会根据地形和居住需求进行自由构造。有敞空的底层,裸露的排柱以及檐楼前伸的吊脚楼,有干栏式、楼阁式、门阙式、厅堂式的建筑样式,不仅保持了木材原色的自然底蕴,还凝结着建筑的坚挺之美。


图片

侗族常见的吊脚楼。甘艳霞 摄


竹木一身坚胜铁。数千件构件,上万个榫眼,侗族木构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全以榫卯连接,不仅结构牢固,而且接合严密、稳固如山,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岿然不动。这不仅是侗族木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瑰宝。


图片

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无需借助硬金属,便能连接不同木料。甘艳霞 摄


图片

使用榫卯连接的木建筑,不仅能够有效地固定构件,更能使建筑具有无懈可击的稳定性胡兆双 摄制


近年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走进大家的视线,通过精彩绝伦的木构建筑,越来越多的人也看到了其背后闪闪发光的工艺智慧,和为其穷尽一生默默无闻的守艺木匠。


图片

杨求诗与他主持建造的平寨独柱鼓楼,目前是程阳八寨里檐层数最多的鼓楼。甘艳霞 摄


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管理办法逐步健全,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得到有效引导。随着越来越多木构建筑传习基地的建成,三江全力推进“非遗 旅游 乡村振兴”模式,使侗族木构建筑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



— 完 —



向左滑动查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精彩瞬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