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向雪苹

2023-08-23 14:59:00


图片

图源《上城士》官方微博

“蟳”,为繁体字,意为海蟹的一种,与海有关。蟳埔也称为“浔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这是一个隐藏在城中的古老小渔村,距离泉州市区10余千米,村头赫然矗立着一块青石,上方写着“蟳埔”二字。当地人遵循传统,习惯写作“蟳”,如果写为简体字,似乎就缺了点味道。

今年春节期间,一只2米高的“蟳埔簪花兔”装置颇受游人喜爱,成为泉州古城的“网红”。随后,知名演员赵丽颖在蟳埔拍摄闽南文化大片,一袭蟳埔女民俗装扮吸睛无数,蟳埔村在网络上迅速“火”出圈,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胜地。




“头上花园” 一路芬芳



图片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蟳埔地处晋江入海口、古刺桐港之畔,蟳埔自明清时期建村并发展至今

生于海而活于海,蟳埔村民世代以打渔和滩涂养殖为生,时至今日,依然能看到很多停泊在海岸的渔船和码头上渔民在日暮中忙碌的身影。


图片


蟳埔女,是对蟳埔这个地方女子的统称,她们的头饰和服饰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蟳埔女头上那一片“花园”。

为赵丽颖簪花的就是“蟳埔女晴天”黄丽泳,她一直从事蟳埔民俗文化传播。


图片


蟳埔女爱戴花,从孩提时起,就开始把头发留长。在老一辈蟳埔女中,有人一生都不剪头发。

到了十一二岁,大人就帮着把秀发盘于脑后,发髻上插满鲜花,中间插一根象牙筷。”这个发式俗称“粗脚头”,梳头时,长发抹些茶油或芦荟汁,以确保头发乌黑光洁、不易松散。

原先,固定发髻是用鱼骨,后来鱼骨逐渐被象牙筷或象牙色的塑料筷代替。有的则会再多插一根红筷子,与象牙筷交叉穿插,古时称为“骨笄”。

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是全国独有的“活化石”,老年妇女一般还会包块红色头帕。固定好发髻后,会用茉莉、素馨、玉兰、含笑等鲜花串成的花环,戴在圆髻外围,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花环多选用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这样就可以在佩戴过程中感受鲜花慢慢绽放的美丽与芬芳。

再在花环边插上一些更鲜艳丰富的绢花或塑料花。蟳埔女头上的花分为两种,一种是时令鲜花,一种是仿真的假花,她们管鲜花叫“生花”,假花则被称为“熟花”。因为鲜花成本高也容易凋谢,所以如今蟳埔女头上戴的大多都是“熟花”,宛如一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园,俗称“簪花围”。


图片


第一眼看见蟳埔女簪花围,会带给人一种异域风情的感受。

黄丽泳回忆,“村里流传着居民是古阿拉伯人后裔的说法,簪花围与古阿拉伯人种植的花园有关。”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繁荣,泉州港出现“市井十洲人”的景象,世界各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多种文化和商业交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遗迹。

当年很多阿拉伯、东南亚商人定居在泉州城外沿海一带,其中一部分人和汉人通婚,逐渐汉化。南宋阿拉伯人后裔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在离蟳埔不远的云麓村有一个私家别院“云麓花园”,园里种满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阿拉伯国家移植来的茉莉、素馨等奇异花卉,园里的人常将多余的鲜花送给附近的蟳埔女。

因此,蟳埔女簪花围在戴花品种和形式上与中亚文化密切相关,保留了些许中亚遗风。


图片


但是,蟳埔女簪花的习俗,并非源自古阿拉伯国家,它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碰撞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早在汉代陆贾的《南越行纪》中就有记载:“女子以彩线穿花心,以为首饰。”这和蟳蜅女的鲜花围几乎是一脉相承。

早年泉州女性的各种发型:包子头、面线头、辫子头、崇武头、蟳埔头等,其中多种发髻周围都佩戴着花围。

在泉州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也提到“四月围花圈,一头簪两头重”。

现在的泉州也并非只有蟳埔女才簪花,在惠安县洛阳镇、南安市丰州镇、洛江区河市镇、洛江区双阳镇等地,很多妇女还依然保持簪花的习俗,只是簪花数量不多,且大多是年长的妇女才戴,像蟳埔这样,不分年岁,日常戴花,节庆更是装扮如“头上花园”的确实不多,蟳埔女将簪花习俗保留得更好,提炼出更高的辨识度。

头簪花、住“蚝”宅、与海相伴,是蟳埔女的一生。如今,体验簪花围的游人最爱拍照打卡的地点是妈祖宫附近的蚵壳厝。在闽南语中,“厝”是“房屋”的意思,“蚵”就是“海蛎”。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蚵壳厝所用的海蛎壳并非当地所产,而是随着古时海上贸易用于空船返回时压船舱的海外来物,闪现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光。

蚵壳厝坚固耐用、隔音防水、冬暖夏凉,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在蚵壳厝里体验蟳埔女装扮、拍摄,别有一番原汁原味的沉浸式感受。


图片


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就像农民依托土地耕种一样,渔民依靠海洋生存。

勤劳的蟳埔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下海劳作,将头发盘起更方便干活,鲜花给爱美的她们带去蓬勃的生机与生活的希望。

蟳埔女常常挑着成担的新鲜海鲜走街串巷,进入各个农贸集市,泉州人更习惯称蟳埔女为“蟳埔姨”“鹧鸪姨”,她们叫卖的海蛎也被称为“阿姨蚝”,蟳埔女的海鲜在其他人看来是质量最上乘、最新鲜的,买海鲜的人只要认准“簪花围”,肯定就能买到称心的海鲜。


图片


这样的认同让善于经商的蟳埔女更加注重自身的民俗装扮,簪花围成了蟳埔女“行走的商标”。




扮靓簪花围的金饰密码




每一个蟳埔女身上,或多或少都佩戴着她们独具特色的民俗金饰。根据不同的年龄、辈分,从耳环到各式金银发簪佩戴都有讲究。

蟳埔女金银头饰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勇跃,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拜师学艺,后来在蟳埔经营着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珠宝老店,拥有很多忠实的老顾客。

“蟳埔女小女孩家时佩戴随意大小的圆圈耳环,到姑娘家可出嫁时要换上我们蟳埔特色的‘丁香耳钩’,这对耳钩的头部像一朵盛开的素馨花,下面弯曲部分像蚊帐钩,戴在耳朵上就像挂了一对灯笼,灯笼的‘灯’和添丁进财的‘丁’在我们闽南语中同音,寓意希望女儿嫁过去能为夫家添丁进财。

当上奶奶以后又得换上一对我们俗称的‘老妈丁香耳钩’,按古时的习俗很有仪式感,需挑个黄道吉日,由家中的长孙来帮奶奶戴上。丁香坠耳钩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五代时期,耳环是区别番、汉的一个标志,但当时并不流行穿耳。

宋代时,妇女虽喜戴耳环却多以植物、动物作为装饰题材,与蟳埔女所戴的几何形耳环相差甚远。这丁香耳钩应该是受古阿拉伯装饰纹样的影响。


图片


谈起蟳埔女金饰,王勇跃娓娓道来:“扮靓蟳埔女头顶花园的各式金簪有几十件,如龙凤呈祥、蜂蝶齐舞、花开富贵、年年有余等,每一件金饰都有它的故事。”

在各种寓意吉祥、纹饰精美的金饰中,颇具代表性的有“蜂蝶齐舞”金钗,俗称“钗仔针”,它由左右两侧各一只蜜蜂,中间一只蝴蝶,正上方伸出一弯金月牙组合而成,象征蟳埔女披星戴月、辛勤劳动的寓意,蜜蜂蝴蝶也正是“头上花园”里生动形象的小精灵。

到了当上奶奶的时候,这支半月牙的金钗就要换成圆圆的满月金钗,俗称“老妈金钗”,寓意子孙满堂、圆圆满满。

还有一支家中辈分最高的太奶奶级别才有资格插戴的禅杖金簪,俗称“老妈铳针”,是家庭或家族最高权威的象征。

对蟳埔女来说,有一件金梳子不得不提,它是陪伴每一个蟳埔女一生终老的金饰,也是她们代代相传的宝贝。

在蟳埔,母亲会从小给女儿用玳瑁梳子梳头,因为玳瑁是一味中药,可起到活血乌发的功效,所以蟳埔女的头发从小又黑又长。当女孩长大要出嫁了,母亲就把玳瑁梳子拿到金店镶嵌黄金作为女儿的嫁妆,这件玳瑁金梳子见证了蟳埔女的一生,百年以后又可留传给下一代,传承意义深远。


图片图片


每一件金饰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秉承传统的手工艺加工制作,“从熔化、锤打、压片、拉线、掐丝、焊接、打磨、精雕细刻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繁复工序,有的顾客家里4代人的金饰都是由我亲手加工制作,随着全国游客的到来,又增加了一部分喜欢传统金饰的游客粉丝。”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勇跃很重视蟳埔民俗文化的推广与传承,“蟳埔渔村世世代代都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以前从没有出过能加工金银首饰的本土手工艺人,想做件首饰都要起早摸黑走10多千米的路到城镇的加工店,非常不方便,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手工艺传给下一代,希望蟳埔民俗文化得以继续发场光大。”


图片


现在年轻的蟳埔女孩在重大节庆时,也会像老一辈一样,佩戴独特的蟳埔金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多出了不少新意。

王勇跃希望今后建立一个规范的传习所,能够系统地向大众展示蟳埔女民俗金饰和传统制作技艺。




不一样的渔女风尚




“大裾衫、盖腹肚、头簪花、阔腿裤”是一套传统的蟳埔女服饰标配。“

我祖上就是从事蟳埔女服饰制作的,我从11岁开始跟着舅公学习,以前生活比较艰难,人们必须要学一门手艺才不会饿肚子,不像现在人人都要上学。”

黄晨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泽蟳埔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我自己也喜欢,一做就是好多年,也就坚持下来了”,在蟳埔这个7 000多人的渔村,黄晨被当地人所熟知,他的工作室“蟳埔女服饰传习所”俨然一家蟳埔服饰博物馆。


图片


蟳埔女传统服饰简朴宽松,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在日常生活中,上身是右衽衣,长及小腿的筒裤便于在海滩上劳作,挑担行走轻松又自如。大裾衫分为斜襟和对襟两款,斜襟大裾衫比较合体,衣长达到臀围附近,立领,七分宽袖。

斜襟5粒扣,底摆为圆摆,两侧开衩,衣服多采用分割设计,用不同颜色布料拼接。为了方便,上衣没有口袋,穿戴时多在腰间挎一个小包;对襟大裾衫比斜襟稍稍宽松,衣长达到臀围,底摆为直摆,两侧开衩,有左右对称的口袋;一般以青色或浅蓝为主,老年妇女则以黑色为主。

还有一款蟳埔女常服被称为“薯榔衫”,是一种赤褐色上衣,因用薯榔挤压出的液汁将布料浸染而得名,是蟳埔女剥海蛎时穿用。薯榔衫衣身较短,立领,连袖,门襟设计成对襟或者斜襟,用盘扣固定,底摆两侧开衩。裤装不论何种款式,都有统一的特点“裤腿宽大、款式宽松”,多以黑色、蓝色为主,主要有阔腿裤、丈仔和双面裤3种。

阔脚裤裤筒宽33厘米左右,裤头多为白色或蓝色,为增加裤子裆弯活动量,前后中心缝10厘米左右菱形,腰部用两颗扣束紧。丈仔是一种出海作业时穿的及膝裤,多用黑色布料制成,由4块布料组成,裤腿宽约70厘米,脚口多用鲜艳颜色布料滚边处理。双面裤前后结构相同,脚口大约60厘米,多为右侧开口,腰部打规律褶,前后穿用都不影响行动。

闽南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蟳埔女服饰主要考虑实用方便,她们在干活的时候,肩头和胸前的布料容易磨损,采用拼接制作,就可以在衣物破损的时候只更换掉破损的布料,以此节省开销。”

在蟳埔,依然面临服饰文化传承的窘境。现在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穿这种服饰的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当地年轻人只有在重大喜庆节日或为了拍照、揽客才会穿,不少人对其已经知之甚少。

传道授业是黄晨所看重的,除了带徒,给村民和舞台表演定制服饰,黄晨常常参加一些服饰研学和体验活动。

从2017年起,黄晨就受邀走进黎明职业大学,以课程的方式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加入蟳埔女服饰的设计、制版与工艺制作等模块。在文化传承的推动下,福建各个高校多次邀请他将蟳埔文化带进校园,让当代大学生体验蟳埔女传统装扮,在校园里撒下一粒粒非遗传承的火种。

随着蟳埔女装扮在网络上的流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到蟳埔村体验,蟳埔女服饰不仅是当地独有的文化,也是一代代蟳埔女勤劳、坚韧、奔赴与热爱的精神象征。

“来体验的人多了,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活化创新,也有一些‘个性化’的猎奇装扮,在千变万化中,我们都应尽量尊重当地的服饰文化,避免破坏。”




花海巡香,满怀虔诚




图片


巡香当天,全村的蟳埔女盛装打扮,如“行走的花的海洋”,头盘花团锦簇的簪花围,身着各色大裾衫、阔脚裤,肩挑灯笼、花篮、五果等,打着鼓、敲着锣。蟳埔男子则簇拥着妈祖神像的轿子,高擎万民伞和功德幡,各色彩旗迎风招展。

整个巡香队伍犹如一片花的海洋,祈求妈祖庇护“讨海”平安顺利。蟳埔村家家户户门前摆起“香妈桌”,摆着鲜花、水果等供品,同时还准备一串串长鞭炮,迎接巡香踩街队伍经过家门。

从妈祖庙开始,踩街队伍开启节日狂欢,巡香游在完成整个行程路线后将返回起点妈祖庙。一路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妈祖巡香,让这位海护之神走进千家万户,庇佑渔民们生活顺意、出海平安。同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生辰,蟳埔全村会变成一个盛大的表演舞台,热闹的民俗活动,承载着蟳埔人满怀虔诚的精神信仰。


每到妈祖庆典,很多游人为了一睹蟳埔女的盛装风采,慕名前来采风,但往往被蟳埔人对妈祖的情感所打动,那份虔诚与隆重,就像现代浮躁社会里的一剂安神药,让人感动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民俗体验,活化传承


图片


不同于大多数蟳埔年轻人,土生土长的黄榕冰在创业期间游历过很多城市,对地方文化有着深厚的体验,家乡的特色民俗文化在他眼里一直值得发扬。

2016年,他创办了“蟳埔花米文化馆”,主要经营蟳埔女装扮体验、海洋文化老物件等。“蟳埔女习俗并不是蟳埔村才有,泉州市东海街道的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也有。

在蟳埔,上一辈基本都是从事渔业,我们这一辈有些外出就业创业,当下蟳埔流量爆火,目前有些会盘发手艺的阿姨从下海劳作转职为游客盘发,部分家里沿街的年轻人也归来从事旅游业。”

蟳埔的旅游业如今也在蒸蒸日上,据说现在村里的梳头店从之前的10余家暴涨到200余家,有人打趣说“市场上卖海蛎的蟳埔姨都变少了”。

与以往宁静的渔村不同,蟳埔绚烂缤纷勤劳的蟳埔女把四季戴在头上,以蚵筑宅、以海为生,积极乐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蟳埔民俗文化。

面对全国各地大量涌来的游客,每个蟳埔人都为自己能传播家乡文化感到自豪。目前多是村民自发性地开展文化体验,在未来将有当地文旅部门规划性地建设好基础设施等,形成良好的旅游市场,提供给村民更良好的创业机会。

蟳埔虽小,却面朝整个大海。如今走在蟳埔的街道上,除了看见围坐在一起敲海蛎壳的蟳埔姨,更多的是结伴而行装扮靓丽的“新蟳埔女”,她们在海风中花姿摇曳,笑靥如花,更多人的参与,让蟳埔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蟳埔女习俗



图片


2008年,蟳埔女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是闽南特有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

“妈祖巡香”集中展现了蟳埔女习俗的独特风情,“簪花围”“大裾衫、阔脚裤”既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也蕴藏着中西方交融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如今,以花为簪、以蚵筑宅、以海为生的蟳埔民俗文化正迎来旅游浪潮。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