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它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早期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古老的文字工具。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别称有“荆楚”、“荆蛮”、“南蛮”等。其人们热情好客,风俗鲜明,苗疆特色的苗语为他们蒙上了一层独特且神秘的面纱。《刻道》记载的内容对推动苗族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刻道》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刻道后继传人甚少,面临着随时失传危险,所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也在逐渐消亡,令人欣慰的是还有一群人专注于刻道的发扬与传承,为刻道的流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但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它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2007年7月23日,刻道传承人石光明荣获黔东南州庆原有民族文化遗产展览二等奖。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对古代苗族婚娴制度和现代苗族婚娴习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