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黄利金

2023-07-17 14:17:00

启东


芦编工艺



      启东芦编工艺于2013年入选南通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在启东有悠远的历史痕迹,融入了上世纪启东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芦苇造“环洞舍”居住;用芦苇编铺板睡觉;芦花做鞋;芦条编畚箕;芦丝做匝箩。

01历史沿革

图片启东的地理位置独特,它是由长江口的淤泥沉积成陆地,为了保岸防坍,人们遍种芦苇(沙地人叫芦青)。

芦苇的适应性强,生长快,聪明的沙地人就用它为自己的生存服务。解放前,启东除部分有钱人住瓦房外,大部分穷人住“环筒舍”。所谓“环筒舍”,就是用芦头圈成环筒形,上面盖上笆,再铺些柴草以遮风挡雨,后来稍加改善,就成茅草屋了。茅草屋除了屋架用毛竹或少许木材料外,全部用芦头推笆,上面的叫“箯”,四面的墙叫“笆”,连屋内的床也叫“芦笆门床”,因此推笆的人很多。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屋上盖瓦,但大量的还是用“箯”,因此也离不开推笆师傅。1980年以后,人们用“望砖”替代“箯”,推笆逐渐少了。如今农村都是楼房了,“笆”也就用不上了。

02制作工艺


01

晾晒



      芦苇品种丰富,启东芦苇虽韧性较好,但作为建筑材料也需要精挑细选。芦苇被收割回来后会先放在沟边初步晾晒,再打成捆扛到自家宅上码起来,进一步晾晒,这是制作所有芦苇制品的前期工作。

图片

02

筛芦柴



随后从捆扎晒干的芦苇中抽选出长短、粗细相对整齐的芦苇,再用铡刀裁了根部和芦梢,剔除压迫弄折的芦头,这一整理分类的过程叫“筛芦柴”。图片

03

剥芦壳



芦柴筛好后,人们根据制作物品的需要再作处理,将这些芦柴剥除芦壳,用以编织囤谷的缠条、晒粮食的芦扉等,以求制成后的物品光滑,耐看。而推笆、竖篱笆这样的工序便不必如此讲究了。图片

04

推笆



“笆”实际上就是用芦头替代木材或砖头的重要建材。启东民间的推笆是一项很精致繁难的工艺,先精选芦头,直且粗壮,然后非常均匀地依次推着井字形“笆花”,当推到预定尺寸时必须将笆花调整到对角线完全相等,然后扳边成笆。在推笆过程中,忌讳说与火有关的不吉利之语,更禁止小孩从芦头上跨来跨去,在笆上跳上跳下。图片

05

做芦扉



做芦扉对芦头的选料更为讲究,要求根根笔直、粗壮,还要去了芦壳。做芦扉前,先要将选好的上等芦头剖成芦篾,然后席地将芦篾摆成十字,不断依次交叉加篾,用双手将芦推紧挤密。做芦扉最难的恐怕是“煞边”,沙地老话说“嘴巴扁扁,就怕芦扉煞边。意思是说,做事动动嘴皮子说说很方便,遇到芦扉煞边可就犯难了。当芦扉做到为四角煞边时,要求既要保持芦菲的花纹走向,又要巧妙折边收口。图片


03芦苇制品的传统设计


01

苇席



在历史的长河中,苇席的编织工艺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验证,人们对芦苇材质、性能的利用,编织工艺和功能适用性的把握已经极其成熟。苇席常用平编二纹和大纹工艺编织成型,因其平和温馨、安全舒适,是人们坐卧起居的必备之物。由于苇席具有遮阳避雨、防潮隔尘的功能,还可以用于舟船搭棚、支架棚户、包裹物资等生活生产中。过去人们在编织苇席时,树荫下,墙角边,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扯南道北,盘腿而坐,说笑逗乐,忙着手中编织的活儿。不消半个时辰,一张不大的苇席就编好了。

02

苇帘



俗称搭帘子,是用茎小、节坚实、不会劈篾的芦苇编织而成。苇帘子有素帘和花帘之分,在现代家居产品中多用于门帘、窗帘、隔断,具有遮光避暑的功能。当地编织的苇帘平整细密、条纹清晰、轻便柔和、结实耐用,素帘体现的更多是原材料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体现装饰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图片

03

苇篮



苇篮用生苇篾编织而成,有圆形、长方形、三角眼元宝篮、三角眼六边篮等多种形式。苇篮俗称苇筐,因耐浸泡、抗腐蚀、透气性好、承受力大的特点,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图片

04

苇笠



苇笠的编织是在一个用黄土做成的圆锥形胎体上,从顶部起始,用三个苇篾折压编顶,三面上篾,编织成六角圆锥状,编织时还要用苇杆封住边定型。苇笠不仅是遮阳挡雨的日常生活用品,而且还可以作为装饰用品摆放于室内,起到美化室内环境,营造室内风格氛围的作用。图片


04传承人物

图片

黄学斌

南通启东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启东芦编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01.

人物介绍profile

      黄学斌从十六七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芦编,原本粗糙的材料经过父亲巧手的编制成为精美的篮子,黄学斌瞬间着了迷。“父亲编织时我会在旁‘偷师’学习,他也会教授我一些技巧。”

      那时不乏村民能编制简单的芦编,但想要做精做极致,必须得耐住性子打磨“作品”。父亲领进门后,黄学斌不断摸索练习,由于工序繁琐,往往一做就是小半天,手被扎刺、割破也是家常便饭。虽然学习过程辛苦,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黄学斌逐渐对编织比例、在何处锁牢环节等技巧了然于胸,他用一双受伤无数次的粗糙大手成就了如今的芦编“大师”。但黄学斌并不满足已有的技艺,“活到老,学到老,芦编是需要一直学和练的。”

      芦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黄学斌年轻时经常采集新鲜的芦苇,编织生活用品拿到市场上售卖或是为自家添置家具。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制品逐渐成为它们的替代品,芦编手艺人也越来越少了。

02.

代表作品representative works


图片



05笔者想法


芦编工艺源远流长,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它的产生和传播,体现了启东人民的勤劳和聪慧。芦编工艺以当地盛产的芦苇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纯手工的制作,变成了各式各样美观、实用、经济的生活制品,满足了当时百姓为求生存而必需的物质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启东人早已不用芦苇当建筑和编织材料了,钢筋水泥建成的各式小楼早已林立于启东农村。芦苇的实用价值已被年轻一代所遗忘。很多人都渐渐忘记了芦编这项工艺。
一方面因为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应用,使得如今启东的芦苇长势不及七十年代的百分之十;另一方面,不间断的清淤和水泥固堤等行为,也在伤害着芦苇的生长环境。所以现在即便是夏天芦苇生长最旺盛的时候,启东境内也很难再见青青芦苇荡了。更别提从中精选出可以编制的芦苇精品了,尽管如此,那份芦苇情节却一直萦绕在启东人的心间。芦编工艺是师徒手把手相传的民族技艺,是我国早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理应保护、传承下去。

06参考文献


 李俊颖. 辽河下游芦苇民间工艺的文创设计研究[j]. 中国艺术,2018(4):43-48. 

 马莲莲. 民间芦席编织工艺的发展初探[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40-41. 

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非遗相关信息仅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图源网络。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