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邓城峰

2023-07-17 14:14:00

“墨韵石魂:探寻端砚”

图片

导语

图片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承载了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亦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今天,我们将一起沉浸在端砚的世界,探寻其深远的历史、独特的工艺特点以及怎样去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篇

砚石的古韵

the ancient rhyme of inkstone






      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据《考工记·砚解》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砚,但真正的端砚,是指唐代以后,由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出产的一种砚石制作的砚,这种砚石因其地理位置得名“端砚”。明朝以后,端砚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挥毫的必备之物,也成为衡量个人品味和身份的象征。

      它不仅在国内受到了高度重视,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清代李兆洛在《端溪砚坑记》中写道:“老坑之钉,或白如玉,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漆,或青如黛。”为我们描绘出端砚的色彩斑斓和艺术价值。

图片

一、端砚的三大名坑

the three famous pits of duan inkstone

图片图片图片

端砚的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各有特色。

图片

     1、老坑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出产的砚石石质细腻且润泽,石品丰富多彩,被誉为最贵重的端砚矿源。

     2、麻子坑是清代乾隆年间开采的,出产的砚石幼嫩细腻,下墨快,发墨好且不伤毫,且石品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重开采石,赋予这一矿源新的活力。

     3、坑仔岩是宋代时的砚矿,出产的砚石色泽介于水岩砚石与麻子坑砚石之间,石质坚实,被誉为高级的砚材。

     这三个名坑出产的砚石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瑰宝。


图片

二、石品花纹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stone patterns

      端砚的特征之一是砚石上有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且许多石品花纹本身就是研墨性能极其优良的石质。

     主要有以下品类:石眼、鱼脑冻(含浮云冻、碎冻)、蕉叶白、天青、冰纹(冰纹冻)、青花、玫瑰紫、金银线、火捺、黄龙纹、翡翠纹、五彩钉、石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砚石上的石品花纹,更增添了砚台的艺术魅力。这些石品花纹各有其特色、和含义,根据其形态和颜色的不同,被细分为各种类别,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

      石眼               鱼脑冻           浮云冻               蕉叶白

图片

    天青          冰纹          青花        玫瑰紫

   金线、银线        胭脂火捺           马尾火捺             黄龙纹

 条状翡翠纹  斑点状翡翠纹    五彩钉        石皮



工艺篇

匠心独运

exercise one's inventive mind


     端砚的制作工艺流程精炼而复杂,每一步都反映出匠人的精心和匠心独运。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砚石,然后进行切割、雕刻、打磨等步骤,最后还需要用石膏或其他材料进行填充、修复,使得每一块砚台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使用感。

图片图片

制作技艺:

     端砚的制作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采石:首先需要选取适合制作端砚的石料,如老坑石、坑仔岩等。石料要求质地坚硬、颜色纯正,没有明显的瑕疵和裂纹。

     2. 选料:在采石后,需要对石料进行精细的挑选和分类,分别根据石料的质地、颜色、纹理等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3. 设计:根据端砚的用途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砚台的设计。设计要考虑砚台的形状、大小、砚池的深浅和位置等因素,以及砚台上的雕刻和纹饰。

     4. 雕刻: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雕刻师根据设计图纸,运用雕刻刀具,将石料上的多余部分去除,塑造出砚台的外形和纹饰。

     5. 打磨:在雕刻完成后,需要对砚台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细腻。打磨工序中,会使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和研磨工具,逐步磨平砚台表面的凹凸不平和粗糙处。

     6. 配盒:制作完成的端砚需要配备盒子,用于保护和展示。盒子的材质一般选用高质量的木材,内部有合适的内衬,确保砚台的安全和保存。

     7. 上蜡:最后一步是在砚台表面上涂抹一层蜡,以增加砚台的光泽度和保护作用。蜡可以防止石材吸湿,延长端砚的使用寿命。

      总体而言,端砚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采石、选料、设计、雕刻、打磨、配盒和上蜡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工匠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细致的处理。只有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才能制作出品质精良的端砚作品



传承篇

文化的守护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e

图片

   

    杨焯忠,生于1964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活力非遗”致敬人物,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

    技艺特点;刀法运用方面常用独特斜口刀雕砚,所刻的线条以流畅厚重见长。用刀运转灵活,处理细微之处一刀见效。铲面时能宽能窄,效率较高。运刀时利用顿挫、抑扬、轻重、缓急、粗细、光糙等来处理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杨氏刀法。

    端砚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美学和功能,更在于其传承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端砚的魅力。在现代社会,端砚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应当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端砚的制作技艺进行创新和提升。我们要在传承端砚文化的同时,推动端砚艺术的发展,让端砚的魅力在新的一代中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

     总结 

图片

     端砚,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精神的寄托。在书法的世界里,每一次挥毫,每一滴墨水,都需要端砚的陪伴。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了艺术家的心境。端砚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状、质地和颜色的美,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深度和历史厚重。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端砚,更热爱端砚,更加重视端砚的传承和保护。我们要用心去听,去感,去读懂每一块砚石的故事,去品味端砚的历史和文化,去欣赏端砚的艺术美感,去体验书写的快乐和满足。让我们一起,传承和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端砚的文化在新的一代中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程茵.端砚风格探析与工艺鉴赏[j].东方收藏,2023,(02):21-23.

[2]陈海宏;文浩;骆礼刚.浅谈端砚石品花纹的分类及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6):73-75.

[3]曾光.论现代砚雕的设计与工艺——以肇庆端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1):28-29.

[4]焦大明.赏砚之道:石、工、铭——以广东省博物馆藏端砚为例[j].文物天地,2022,(07):22-36.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