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守望与传承

2023-07-14 13:06:00

小热昏

- 一种传统吴语曲艺谐谑形式 -



图片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谐谑曲艺形式。 

小热昏以说、唱结合,形式自由、简洁,常以单档或双档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锣、三巧板等乐器伴奏。说唱内容以时事新闻和故事笑话为主,唱词通俗、诙谐,不时加以插科打诨,表演风趣、幽默,深受民众喜爱。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2011年5月23日,江苏省常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图片


历史渊源

图片


图片


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伴随着梨膏糖产业的兴起而产生的。清光绪初年,有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走街串巷叫卖梨膏糖,之后在街口、码头、集市等人口密集地的地方出现了摆摊售卖梨膏糖的小贩。为了吸引路人的关注,聚集人气,卖糖人开表演些小节目供人观赏,一开始是讲笑话、说故事和新闻,之后不断改进、完善,加入当地的民歌、小调和戏曲音乐,说、唱结合进行表演,表演一段后趁机卖些糖块,然后再表演、再卖糖,直到卖完梨膏糖为止。后来,这种以说唱来卖梨膏糖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其表演形式经过不断加工、提炼,演变为成熟的曲艺艺术。

“热昏”在吴方言中的意思是“因高烧发热、头脑发昏而胡言乱语”,有贬义。最初,“小热昏”艺人说唱的内容大多揭露社会黑暗面,为了增加趣味性,还增加了表演者自身杜撰的故事。表演者怕被问责,便称自己是“热昏”了,告诉大家别把说唱的内容当真。

杭州卖糖艺人杜宝林自取艺名“小热昏”,由于杜宝林说唱技艺出众,表演逼真、生动,在杭州、上海两地演艺界有着极高声望,弟子遍及江浙沪地区。于是,各地的卖糖人均称自己表演的是“小热昏”,久而久之,“小热昏”便成了这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图片



艺术特色


图片

表演方式

小热昏的表演多在露天,一个放箱子的架子,箱子上一般会写上表演者的艺名,箱子里是梨膏糖及一面小锣、一副三巧板。表演前把汽油灯点着,然后站到条凳上敲小锣准备表演。小热昏的表演过程分为五部分:第一小卖口,即艺人说一些零星笑话为开场白来吸引观众;第二锣先锋,即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内容为日常生活中的热闹事;第三卖口,即卖糖后再讲一段有趣的笑话;第四说唱,即是其最拿手的段落,如果京剧唱得好,就唱滑稽京剧,方言说得好,就搞方言说唱;第五长篇(送客段):即说唱长段连续性故事,说三、四十分钟,类似于评话,说到紧要处卖关子——“明日请早”,向书场靠拢。

乐器道具

小热昏伴奏乐器为小锣和竹板。小热昏艺人在街头巷尾作场时,先在架子上摆上装好梨膏糖的木箱,箱子上放一面小锣或小锣片,以及三巧板(三块毛竹板),另加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还有莲花板、小鼓等。艺人在表演时穿长衫,头戴折帽,小锣一敲打,马上招揽来了听众,然后开始他的说唱表演,当讲到激动之处,醒木一敲,用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另外他手上的扇子也别有用途,当扇子一扇,便进行插科打诨,使其表演充满滑稽的成分。




图片图片


艺术流派

小热昏主要分为苏派、浙派、海派三大流派。

20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小热昏先后传入上海、苏南和浙北广大地区,经与各项民间艺术的融合和艺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苏派、浙派和海派“小热昏”支系。

苏派小热昏,唱腔音乐多源自“无锡景”“哭七七”“茉莉花”等地方小调和锡剧、苏剧、滩簧、沪剧、越剧、滑稽戏等民间戏曲,演唱曲调有梨膏糖调、三七赋、三跷赋、小锣赋、新闻调、杨柳青、苏武牧羊调、四季调、十劝世人、醒世曲、卖货调等几十种之多。以《水果做亲》《卖梨膏糖》《除四害》《一条黄瓜三扁担》等传统曲目为主。

浙派小热昏的流传区域较广,尤以杭州小热昏最具代表性。杭州“小热昏”的代表人物首推杜宝林,他一改过去卖糖艺人单纯唱小曲与说笑话的谋生方式,把说唱的内容由新闻朝报和生活趣事变为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说唱艺术。

海派小热昏由苏派小热昏逐渐演变而成,杜宝林的弟子江笑笑和鲍乐乐与上海文明戏名家王无能、刘春山等人一道以文明戏为基础,吸纳“小热昏”的说唱形式与滑稽表演精髓,创立了“独角戏”艺术。


图片



经典曲目


图片


小热昏作品在发展中遗失,2014年以来小热昏的新作少之又少。长篇代表剧目有《家庭恶产》《淞沪游击队》等,独脚戏节目有《清和桥》等,滑稽戏代表剧目有《水果笑话》《前朝不接后代》《社会滑稽搓麻将》《刀劈三关》《绍兴人乘火车》《大闹名人堂》《火烧豆腐店》等。



流行地区


小热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四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金华等市,以及上海市全境。

图片



传承与保护

图片

传承现状


截至2006年,小热昏已有六代传人,虽然还活跃在舞台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养接班人,演出市场萎缩,而且大量传统曲目也需要记录和整理,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代表人物

安忠文,男,汉族,1925年2月生。杭州滑稽艺术剧院退休演员。10岁拜梁卓洲为师学习杭曲,17岁跟随俞笑飞学唱小热昏。其嗓音洪亮,表演惟妙惟肖,引人入胜。1958年获杭州市第一届曲艺汇演创作奖、演出奖;同年,省曲艺会演获优秀演员奖、创作奖。1990年,《水果招亲》获全国汇演演出三等奖、创作三等奖。代表作品有:《淞沪游击队》《比媳妇》等。2017年8月10日,安忠文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周志华,男,汉族,1945年12月生。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一级演员。1961年,参加杭州曲艺团说唱队专业表演说唱、小热昏、独脚戏;1963年师承陈锦林,专工杭州小热昏说唱;1978年师承杭州评话家陈俊芳从事杭州评话表演。曾创作表演的作品《便宜货》获1986年浙江省曲艺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杭州文艺奖,《没有拆迁的拆迁户》获浙江省曲艺新作展演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及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2017年8月10日,周志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徐长根,男,汉族,2018年5月16日,徐长根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叶莉莉,女,汉族,2018年5月16日,叶莉莉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2011年5月23日,江苏省常州市申报的“小热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8。 


笔者感悟

小热昏作为一种曲艺形式,不仅帮助老百姓养家糊口,而且影响了姊妹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曲艺家协会会员,目前曲艺的形势还是让人担忧的。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运用,人们生活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与快节奏,包括小热昏等在内的曲艺传统艺术受到越来越少的人群关注,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曲艺更是“毫无兴趣”,“没听过”,“不知道”。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减少,曲艺人才的凋零,曲艺队伍也渐渐青黄不接。

对于这样一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年轻人还要承担更多责任。



【参考资料】


1  小热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0-01-23]

2  刘廷新 江浙沪“小热昏”的缘起、传播及嬗变述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第53-57页

3  徐筱安 浅谈杭州小热昏的过去与现在 《曲艺》 2014年第8期,第38-40页

4  李燕 “杭州小热昏”的历史、现状与振兴对策 《大众文艺》2010年23期,第106-107页

5  小热昏,杭城街道一道淡去的风景   .浙江工人日报[引用日期2020-01-24]

6  安忠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0-01-23]

7  周志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0-01-23]

8  徐长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0-01-23]

9  叶莉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引用日期2020-01-23]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