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综述
普洱非遗美食“鸡豆腐”,选用普洱本地土鸡和土鸡蛋,将鸡肉和蛋清充分结合制作而成,色白软嫩,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是普洱传统美食文化延续的典范,于2016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目前,“鸡豆腐”成为市民、游客追捧的对象,成了普洱绕不过去的“美食顶流”之一。
非遗是我们“记得住的乡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力,进一步打造非遗“新名片”,使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花”。
保护传承为先,让非遗“兴”起来
普洱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文化多彩,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观园和生态文化博物馆。非遗项目遍布九县一区,具有项目类别丰富、民族覆盖全、地区分布广、传承人多等鲜明特点。一直以来,普洱坚持保护传承为先,采取加强领导、加大保障、加强监督等举措,建立起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数据库,切实提高了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传承人补助经费,确保资源普查、资料征集、实物收购、濒危项目的抢救、保护、申报等工作有必要的资金保障,并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考评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制定问题清单,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加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力度。加大对代表性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力度,培养了一批批有能力、有兴趣、有专业素养的人加入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中,确保非遗项目得以代代相传,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据统计,截至目前,普洱市已建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747项(国家级9项、省级50项、市级380项、县级308项),代表性传承人1251人(国家级4人、省级60人、市级278人、县级909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4个(省级7个、市级17个),传承基地54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45个),非遗工坊29家(省级3家)、非遗客厅2个。
宣传引导为重,让非遗“火”起来
2021年,云南省首个“非遗客厅”落地普洱,并入选《中国非遗保护大事记(2021年)》。“非遗客厅”以宣传引导市民游客了解普洱非遗为目的,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普洱非遗客厅研究推出普洱茶唱片、黑陶茶器、傣锦茶席等产品,推动普洱非遗更便捷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普洱都会开展丰富多元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展现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同时,采取“线上 线下”的模式全方位开展非遗宣传引导活动。线上,通过网络开展非遗系列宣传活动,扩大非遗传播的受众面和传播面,让更多人了解普洱非遗,提高认知度、认同感和自信心,让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得以凸显。线下,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乡村等活动,让群众零距离触摸非遗、了解非遗,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保护意识。
“摆呀,摆出一个春天;摆啊,摆出一个希望!”2022年1月31日晚,独具普洱非遗文化元素的拉祜族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央视虎年春晚舞台,展现了普洱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美满、富足的“春天”,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普洱绚丽多姿的非遗文化。
守正创新为要,让非遗“潮”起来
普洱的非遗项目价值高,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如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傣族传统音乐《宣抚司礼仪乐舞》等国家级目录,记载和孕育着普洱少数民族的创世和发展的历程,成为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实属少见和难得。
近年来,普洱市充分挖掘非遗项目及产品价值,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思路,结合市场实际,打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积极探索出了“非遗 旅游”“非遗 文创”“非遗 街区”的非遗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渠道,“非遗 ”模式逐渐成为普洱文旅“新名片”。
“非遗 旅游”,打造非遗旅游景区。将非遗中的美食制作技艺、工艺美术精品、传统戏剧舞蹈民俗等项目融入旅游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同时,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创新发展相得益彰。比如,在那柯里茶马驿站,建立普洱学院·那柯里绝版木刻教学学生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基地、农民绝版木刻(国际)交流中心、中国乡村音乐基地,吸引众多文艺工作者到小镇采风创作。2022年,那柯里茶马驿站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获评“非遗旅游景区”。
“非遗 文创”,孵化民族文化新品牌。开发一批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节庆、民族餐饮、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特色村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及文创产品,把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开发出佤猫杯、唱片茶、象脚鼓吊坠、绝版木刻帆布包、黑陶摆件等一系列吸睛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打开文旅融合新局面。
“非遗 街区”,构建城市名片新空间。将非遗融入街区建设,通过设立非遗客厅、非遗工坊、非遗展示厅、传承体验所、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非遗文化空间,对非遗产品进行深度发掘与传承,让非遗产品与现代城市生活有效融合。例如,目前已成为普洱规模最大、人流最多、业态最广的文旅商综合体,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的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将非遗项目引入特色街区,采取“非遗 节庆”“非遗 旅游”“非遗 演艺”“非遗 销售”等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拓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实现普洱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获评“非遗旅游街区”。
传承文化香满路,发扬非遗正春风。未来,普洱将持续开展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申报、评审等工作,确保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不断代、不断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专业人员及传承人培训,提高非遗管理、保护、传承的能力;开展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工作,探索并逐步推进“非遗 旅游”新业态,打造出更多的非遗“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