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扬子晚报

2023-06-30 14:02:00

上一秒还穿着时尚轻歌曼舞,下一秒就换上精美的戏服变成了英姿飒爽的“女将军”,近日,这位把传统川剧搬到直播间的女孩火了,她用上百条变装视频和近300场直播,把传统戏剧文化带到了更多年轻人的视野里。她就是吴菁菁,今年26岁,四川绵阳人,8岁学习川剧,18岁离开剧团独自到外地闯荡,22岁应邀在迪拜的街头表演川剧变脸引来外国朋友一片赞叹。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她说:“把传统的非遗文化搬到短视频平台,在川剧表演领域是比较大胆的尝试,最开始被同行误解,渐渐地大家理解了我的初衷,收获了更多人的喜爱,这种转变,让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直播间“变脸”,短视频“变装”

95后女孩另类方式唱川剧

在短视频平台看到吴菁菁的时候,她穿一身戏服,唱着地道的川剧,只见她一只手臂在面前有力地划过,脸上的“孙悟空”一下子变成了“关公”,又一个熟练的转身后亮相,“关公”变成了“机器猫”,并配上更为活泼的戏曲动作……几分钟10多下的变脸,引起直播间很多网友的“云叫好”,热闹的景象,仿佛传统戏班子演出时,观众们在戏台下雀跃地拍手欢呼。

吴菁菁在表演川剧变脸

吴菁菁告诉记者,她是从去年开始直播表演川剧的,“变脸是川剧的绝活,也是观众最喜欢的,所以我每次都把变脸放在压轴位置表演。”今年26岁的吴菁菁,长长的黑发,一双大眼睛透着清澈。因为常年练戏,她身段很好,眼角眉梢里也都是“戏”。这样靓丽的外貌做起直播来一定特别容易吸引观众吧?记者询问道,对此吴菁菁笑着回复:“并没有哦!最开始做直播的时候,观看量很少,而且时常有好事的网友留言,有说我长得不好看的,也有说我普通话不标准的,有一次把我惹得挺生气的,我就怼了他们。没想到这么一怼,直播间观看的人数反而多了起来,当时我就想,可能是直播间里一本正经客客气气的博主太多了,所以这种怼人的模式反而能吸引观众驻足。”

吴菁菁在表演川剧

这次偶然的发现给她带来了新的灵感,吴菁菁索性改变了直播风格,“开播后先和网友们聊天,尽量用幽默的‘怼人’模式和网友们互动,等流量上来了,我会换上戏服认认真真地唱川剧,当直播接近尾声时,我才会表演大家最期待的川剧变脸。”吴菁菁说,这样的直播模式让她意外收获了关注,吸引了众多忠实的粉丝。“对我来说唱戏是最重要的,至于直播的形式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利来网的川剧!”记者看到直播间有网友一边喊她“吴怼怼”,一边留言赞叹,“戏唱得真好,幽默风趣,还很真实,这变脸妹真棒!”

生活中的吴菁菁

除了几乎每天不间断的直播,吴菁菁还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上更新了不少“川剧变装”视频,前一秒,她还是走在成都太古里街头的时尚达人,下一秒就变成了穿着戏服,惊艳亮相的古装戏剧造型。“这些变装视频也是用另一种形式去向大家介绍川剧的,比如介绍演员两鬓的贴片是怎么固定的,头上饰品的组合有什么讲究……生活中可能很多人不会特意地去接触一个地方剧种,但我通过这种碎片化的形式,能把大家带到欣赏川剧的情景里,这种传播方式我觉得更接地气。”

吴菁菁拍了很多川剧变装视频

8岁进入剧团学习川剧

外婆的严厉造就了今天的我

很多人是在网络上借助短视频或是直播认识了吴菁菁,事实上,才二十出头的她已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的传承人,8岁时就进入四川绵阳艺术剧团学习川剧。“我外婆、妈妈还有小姨都学过川剧,但因为练功太苦,她们后来都放弃了。外婆一直觉得很可惜,加上我小时候就表现出对戏曲很大的兴趣,比如我会把家里的窗帘都剪烂了套在身上,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唱戏,外婆注意到了我的兴趣,就经常带着我去戏院看戏,又教我练习基本功和折子戏。后来我去参加绵阳艺术剧团的考试,老师们觉得我基本功扎实,是学川剧的好苗子,就破格录取了,我当时是团里最小的学生。”

8岁的吴菁菁在练功

回忆起在剧团正式学川剧的那几年,吴菁菁说:“确实很苦,唱坐念打翻,每一个都得练习。我妈妈以前练习翻跟头的时候,就把门牙磕掉了。我也最害怕翻跟头,前翻还好,后空翻是完全看不到后面的东西的,要倒腰,双手再去找地,这是很危险的,特别难,每次翻,我都要鼓足勇气克服恐惧才行。”

吴菁菁和自己的戏曲启蒙老师的合影

虽然害怕,但是不得不练,“当时剧团实行淘汰制,每个月都要考核,淘汰掉一批人。外婆特别怕我被淘汰,为了监督我,特地搬到了剧团里陪读,每天上午练完功大家都在睡午觉的时候,外婆就拉着我去排练厅加练。”

当时距离剧团两三公里的地方有个公园,外婆每天晚上会带着她去公园训练,去的路上她就要求我“跑台步”过去,“川剧的台步有固定的手势,手要用力,同时要规范地跑出小碎步,所以往往两三公里的台步跑下来,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到了公园里,我还要练下腰、勾腿等。”吴菁菁戏称自己是没有童年的,记忆里回旋着的只有自己反复练功的场景。“不过现在回头看,真的很感谢外婆的坚持,她的严格,让我很早就打牢了基础,14岁时,我登台表演,后来成为了一名川剧演员。”

穿上戏装的吴菁菁

曾在迪拜街头表演变脸

引起外国友人一片赞叹

剧团的多年磨炼,恩师的悉心教导,让吴菁菁得到了成长。18岁时,剧团改制,吴菁菁离开了剧团,独自到成都闯荡。“在剧团的时候,每天演什么戏,到哪里演戏,剧团都会规划好,按部就班的,离开后确实很不适应。”

后来,吴菁菁在成都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宽窄巷子的游客中心表演。“当时工资一天150元,我上下班还要打车,晚高峰的话交通费更贵,所以每天真正赚到自己的钱只有10块。我那时候每天都在思考,自己以后到底该怎么办,怎么才能养活自己。”有一次,在和一位同行聊天中,吴菁菁了解到可以通过人脉接一些商演来增加收入。“也是在接商演的过程里,我发现对于川剧很多人是陌生的,但大家对川剧变脸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吴菁菁在表演川剧

吴菁菁解释说,其实川剧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变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绝活,类似的还有喷火等,自己也都学会了,“我在剧团学习川剧的时候,因为有戏曲基本功加持,很快就学会了变脸,并摸索出了自己独有的变脸风格。我想既然大家感兴趣,我何不从变脸出发,先吸引大家观看,再系统地向大家表演川剧呢?”于是从那时候起,吴菁菁就经常展示自己的变脸绝活了。

“表演变脸最难的是夏天,为了美观,脸谱鼻子那里是没有孔的,所以戴着脸谱表演十分闷热,戏服很厚重,还是高领的,一到夏天全身都是痱子痛痒难忍,表演起来真的很需要意志力。”吴菁菁告诉记者,不过每当表演完,看到底下的观众传来笑声和掌声,自己又会觉得很满足。“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9年在迪拜街头的那场演出,当时是代表中国戏剧团出访阿联酋,进行中外文化交流,当我在迪拜的街头完成了连续几个变脸,国外的观众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表演后还有外国小朋友过来拉着我的手,问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看着他们期待的眼神和因此收获的快乐,我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衷地自豪。”

吴菁菁在迪拜街头表演

如今的吴菁菁,正在筹备自己的川剧表演工作室,并且依然坚持线上演出,线下教学,收了30多名徒弟,最小的只有6岁。“我的徒弟有年轻人,也有年纪较大的戏迷,他们拜我为师的时候有一个拜师礼,会给我送上一双唱戏时穿的鞋子,寓意着将来也要吃师父吃过的苦,走师父走过的路。”

吴菁菁在迪拜街头和外国小朋友的合影

“我特别高兴的是,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川剧这样一个地方剧种,我会守正创新,为戏剧的传承、发扬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对于我开直播,之前有同行会反对,他们觉得我把川剧从神圣的戏台上搬到了直播间,有点不尊重。但我会耐心地和他们解释,这种方式更具有互动性和普适性,比如,现在的成都特别热,有多少人愿意站在大太阳底下看戏呢?又有多少人有条件去剧院看戏呢?我坚信川剧的舞台是神圣的,所以无论我在哪里表演,都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场演出,我希望用更多新颖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川剧的魅力。”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