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你怎么看?
“艺术不是特权,没有正确与否,一开始,对于受邀为一所非专业院校进行舞剧的剧本创作确实吃惊,但其实,这一舞剧的主创团队都是很专业的,合作上并没有太大不同,而最终的呈现,也确实超出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的预期。”编剧许锐老师直言。
“舞剧采用了多时间段与多篇章的设计,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在于艺术创作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首先,从艺术层面上,因为作品想要表达的是完整的运河精神,而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流中,不论哪个单一时间段都是无法将整个运河精神诠释完全的。因此,选择多年代来刻画表达,通过运河人的枯荣、传承,表现不同时代的起伏变化,不同时代人的情感和命运,从而尽可能全面地阐发出运河精神。其次,多篇章、多人物的设计也是考虑到参演学生的特点,因为普通高校是很难找出一对主角从头到尾担当重要角色的,反之,通过不同的篇章结构、角色分配,不同人物由不同学生担演,无形中就减轻了学生的任务,更具可操作性的同时也能给予更多大学生体验主演的机会。
诚然,艺术是需要被尊重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自命清高,我们需要有低门槛的一部分,让更多人接触到舞蹈,欣赏到舞蹈,具备舞蹈修养,这其实与是否尊重艺术并不矛盾,舞蹈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少不了接受环节的,大众审美的提高也能推动舞蹈创作的更好发展,或许这才是对艺术最好的尊重。
编导,你有何感?
“百观不如一舞,亲身体验最为可贵。”作为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师,首次为普通高校的非艺术特长生进行舞剧排练,或许足具新鲜感却也困难重重。编导帅晓军老师坦言,“一开始,难度甚至超乎想象,虽然学校具有较为悠久的舞蹈传统氛围,但学生的个人舞蹈能力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却相差甚远,协调性、节奏感、过往舞蹈训练的欠缺,让哪怕一个伸手的瞬间都需要进行近乎百次的训练。与此同时,学生并不具备专业院校学生的舞蹈素养,从排练的时间观念、纪律性,到与编导的配合程度都令人叹息,半年的排练其实是一个相当艰苦、不断磨合的过程,可喜的是,最终的呈现与收获令人欣慰。”
2017年北京大学舞蹈节开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作品《新军靴》。
清华舞蹈队《薪·传》。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感受学校内的文化精神,这正是普通高校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北京大学舞蹈团《孔雀飞来》
北京工业大学作品《我青春的舞步》
物资大学舞蹈团排练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