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鬼才”编舞大师马修·伯恩爵士,在颠覆传统方面的成就,早已为人熟知。他喜欢用不同风格的舞蹈来讲述古代神话或民间传说,擅长将这些人尽皆知的剧情进行解构、改编、重组,将其变为全新的故事。由他改编创作的男版《天鹅湖》,堪称二十世纪经典,并在2014年首次登陆中国舞台时就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2017年,他那充满“哥特风”的《睡美人》,再度让中国观众大开脑洞。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战火版”《灰姑娘》。
应该说,《灰姑娘》一直是马修·伯恩的创作梦想。早在七岁那年,他就“编创并执导”过一个男女反串的《灰姑娘》短剧。他的兄弟在其中饰演“灰姑娘”,而他自己则饰演一位邪恶的姐姐。 1995年,当男版《天鹅湖》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马修·伯恩决定将《灰姑娘》作为他下一个“挑战传统”的新冒险。而这一次,他一改迪士尼经典童话的画风,用丰富的舞台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崭新脱俗的《灰姑娘》童话。
1997年,在启动舞剧《灰姑娘》的创作之时,马修·伯恩反复聆听了由俄国音乐家普洛科菲耶夫于1945年创作的《灰姑娘》组曲。他发现,这部诞生于“二战”期间的作品,带给听者的并非一种“童话”般的感受。其中大量使用的不和谐音以及不和谐曲调,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作曲家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同时还蕴藏着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在优美的华尔兹舞曲或欢快的谐谑曲接近尾声时,总是给人一种空袭警笛就要拉响似的紧张感。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犀利的戏剧冲突,令人浮想联翩。
当谈到这部音乐作品时,马修·伯恩说道:“我们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是否以某种方式在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里烙下了印记?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我愈发沉浸于《灰姑娘》组曲的旋律中,就愈发相信这个童话故事有着发生在战争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因为这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暗黑浪漫的气质,仿佛讲述着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信条——活着,需要争分夺秒;爱情,来之不易却又稍纵即逝;世界在黑暗中疯狂起舞,仿佛末日会在黎明到来之时降临。”
从音乐中找到的合理性,让马修·伯恩自信地将《灰姑娘》的故事放在了“二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创作。期间,他还屡次邀请作曲家的儿子奥列格·普罗科菲耶夫前来观摩排练并给与意见。首演之后,奥列格对作品的评价是:“我认为我的父亲如果在世的话,一定会欣然接受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因为它不仅尊重传统,而且还与时俱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蕴藏并充满了幽默感。
1947年问世的《仁慈天使》,又名《主教之妻》(the bishop’s wife)。剧中降临凡间协助神父筹备圣诞庆典的天使,由好莱坞著名男演员加里·格兰特(gary grant)扮演。他风度翩翩、潇洒帅气。一边是主教难得的好帮手,一边却又因为爱上主教的妻子而给这家人添了不少乱。马修·伯恩由此深受启发,将传统《灰姑娘》故事里的“教母/仙女”(fairy godmother)反转为身着一袭白色西装,绅士般的男性“天使”(angel)。而饰演该角色的舞团演员利亚姆·茂尔(liam mower)对此角色的解读是:“这一次的‘天使’并非童话意义上的‘天使’。他不是人类,但也不来自仙界。在我看来,他倒更像是一个具有魔力的‘魂魄’:大部分时候只有‘灰姑娘’一个人能够看到他,并感受到他的存在,而其他人都不能。因此,我认为他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仅存于‘灰姑娘’头脑中的幻影和希望。”
“在故事中,这位‘天使’暗中守护着‘灰姑娘’,仿佛是对她缺失父爱的一种情感补偿。同时,他又好像‘灰姑娘’命运的主宰:引领着‘灰姑娘’与哈利邂逅、相爱;并在二人走散之后,不断促成他们的重逢与团聚。他为她设计了圆满的结局,却又从中制造了许多的障碍。使她与常人一样,需要经历磨难才能收获真爱。除此之外,在某些时候他又好像‘灾难之神’一般,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力和摧毁力,尤其是在警报拉响的夜晚。”“总而言之,‘天使’是支撑着‘灰姑娘’穿越战火与困境去寻找真爱、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在这个前提下,他究竟是男是女,就完全不重要了。反而,我认为如果从一个男性舞者的视角切入,来诠释‘天使’这个形象,似乎会显得更加有趣,也更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