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时代记忆

2022-04-19 21:45:57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巧。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于它的戏剧特征是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木偶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过去,木偶戏在中国各地都十分盛行。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科技的冲击,这项传统经典技艺已濒临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木偶戏,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就为带大家欣赏一下全国各地的特色木偶戏。


高邮卸甲肩担木偶戏


高邮卸甲肩担木偶戏是高邮市卸甲镇地区著名的传统民俗民间歌曲,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卸甲肩担木偶戏木偶造型多根据表演剧目,由木偶艺人用不易破裂的棠梨木雕刻而成,行头包括锣鼓、木偶、支架、围布及“口嗓子”(一种特别的哨子)等,艺人一肩挑即可行走四处卖艺。表演时,艺人身穿黄色戏袍,头扎黄色头巾,脚踩用木架支好的锣鼓,用手操纵木偶,嘴里含着“口嗓子”,不时发出吱吱叫声,辅以少量念白,表演很是滑稽搞笑。


卸甲肩担木偶戏表演剧目有《猪八戒招亲》《杨宗宝招亲》《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武松杀嫂》《水漫金山》等十多个剧目,《小二黑结婚》《新四军打鬼子》等现代小剧目。


2010年12月28日被入选第二批高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卸甲肩担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项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7日被列为第一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莆仙木偶戏


莆田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它流行于莆田市各地及其兴化方言区,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木偶戏剧种之一。

莆仙木偶戏的戏台一般临时搭棚,也称“傀儡台”,台高约60~100厘米,戏台长宽约4米,呈四方形;也有台宽2.3~2.7米,台深3.30米。戏台右边为表演区,左边为乐队演奏区。台前上则铺草席1条。在舞台后方设置1道屏幕,上绣吉祥图案,后来增至3~5道,色彩各异,或画有厅堂、宫殿、水府、野外等典型场景,演出时根据剧情需要随时变动。屏前为表演区,人物则从左右两侧登台表演。


木偶戏班的偶人有36身(尊),偶身高约90~100厘米。一些木偶戏班为节省开支,只配备20余身;为了弥补角色不足,偶身随剧情需要临时组合,视人物角色不同,可替换偶头、盔帽、髯口、服装,而偶身不变。服装有龙袍、宫装、箭衣、马褂、帔、袈裟,各种盔帽冠冕及髯口、发套等。


莆仙木偶戏的表演程式很丰富,它集中体现一些行当或角色的最具代表的特征,并应用于行当角色中去,如生角的“拖鞋拉”,表现落魄文人、穷酸书生的困境及心态;旦角的“蹀步”,表现缠足女人的细步及婉约娉婷的身姿姣好;净角的“跳步”,以体现豪强雄武之士的龙腾虎步、威武雄姿之矫健;丑角的“七步遛”,以展示机巧过人、反应敏捷的内心世界;末角的“三节弯”,以体现长者衰老、步履艰难之势等。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动作,诸如欢乐时的舞步“雀鸟步”,愤怒时的“双摇步”,悲哀时的“双掩面”,愉快时的“双侔肩”等动作,均为发自内心,形之于体外的动作表演。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名称、意趣以及表现之循序渐进的动作过程,并形成固定的模式,而莆仙木偶戏的这些表演程式不仅为该剧种所独有,而且影响了地方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并且成为莆仙戏中的表演程式。


莆仙木偶戏可分三大类:一是尊者戏,即《目连戏》,成为民间超度亡魂演出的剧目,往往与佛寺僧人的荐亡、拜忏法事仪式同时进行。二是《愿戏》,这是莆仙民众为酬神还愿,演出的“谢恩”戏。《疒鲁戏》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出天花、麻疹等灾病演出驱逐瘟邪的木偶戏。戏中还极力赞扬民间神灵陈靖姑除妖驱魔,救渡众生的事迹。《北斗戏》是莆田民众因小孩满月或生病愈后,请木偶戏班演出酬神还愿的戏。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事剧之外的普通喜庆演出的戏。其主要还是为酬神还愿和娱神娱人。这种戏剧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中国木偶戏和人戏产生的最早例证。


莆仙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出现于舞台上时,就与民间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镇乡村,寺、庙、宫、观由信仰而引发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凡有祭祀、节庆和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演出,主要是人员少、花费廉、小型简便,既热闹又实惠,娱神又娱人,深受群众欢迎,因而不断发展繁盛。因此木偶艺术流传的历史,无疑是比莆仙戏早,今还称木偶戏为“戏兄”。


泉州提线木偶戏


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即“嘉礼”戏,又称“加礼”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今保存七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由三百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泉州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等关系,泉州傀儡戏于明末清初即开始向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播,并在当地生根开花。为传播闽南方言、文化,延续民族文化传承,沟通海峡两岸同胞及东南亚各国侨胞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晋江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福建省晋江市一带的地方传统戏剧。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戏对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过硬的工夫,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尤其是公子、小姐、男女丑角的表演更是丝丝入扣,点点带情,是观众、行家公认的看家本领。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音乐系统,其中有提线木偶的傀儡调,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唱腔,传统唱腔曲牌近百首,场景音乐用十音谱伴奏居多。音乐的基调清脆幽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弦、二弦,有时也用琵琶和洞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戏的服装、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年的布袋戏所使用的行头都有固定的加工点,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南派布袋戏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其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由于受到当前商品经济的影响,这一种地方传统的艺术形式遭到不断冲击,如不加以保护,将面临消亡的危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晋江布袋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漳州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傀儡戏剧种之一。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目、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漳州布袋木偶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珍稀的优秀艺术,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即流传到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大量出现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来,今已传承八代。


漳州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独特风格。布袋木偶戏的操纵是用手由下而上,以手掌作为偶人躯干,食指托头,拇指和其他三指分别撑着左右两臂。技艺高超的艺人双手可以同时表演两个性格、感情各异的偶人。布袋木偶戏尤为擅长武打场面和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目有《大名府》《虞姬别》《雷万春打虎》等。

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 获得“漳州布袋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陕西木偶戏


陕西木偶戏又叫小戏,或名“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是一种独特古老、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诞生于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时期。

 

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 等把眼、眉、口、舌、耳装成活动的,加上搭脚、带腿,把呆板无情的 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木偶的操纵手法大致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木偶戏的唱腔以秦腔为主,操纵人根据唱腔和道白,充分发挥木偶 轻便灵活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演出丰富多来的剧目。木偶由 一人或数人操纵省组者不登台,在幕后操纵和说唱。陕西省1960年成立了大偶剧团,乡村木偶戏班子有500多个。陕西木偶剧团成立后,在木偶的艺术造型、设计、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上,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风格,吸收精华;一方面革旧创新,改进提高。


1985年6月,更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的陕西木偶剧团带着《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等剧目,应邀参加柏林民间艺术节,访问了瑞士、荷兰和西德,以精彩的节目,高超的演技,轰动了欧洲,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辽西木偶戏


辽西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辽西木偶戏产生的时间较晚,大约起于清末,至21世纪初才100多年的历史。


辽西木偶制作为纯传统手技工艺,从泥塑到石膏翻模,打磨、打腻子、着色、刻手、头饰、服装无一不是手工,工艺繁杂、制作精良、传统地道。它的造型艺术是雕塑绘画、结构装置相结合,用物质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着重于人物形象本身的刻画,表现人物本身的形貌特征和思想品格,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辽西木偶的造型艺术和结构装置经过久远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到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杆式木偶、人偶一体等不同的种类。


辽西木偶戏表演的三大基本功是“举功”“走功”“捻功”。“捻功"的技巧又分多种,初级的有简单手势、单叉腰、双又腰、单抡臂、双抡臂,单和手、双和手、前弓后背等15节练功操。如果表演传统木偶戏,还要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练习各种手势、水袖功等。操纵木偶的三要素是“稳”“准”“细”。“稳”指木偶表演不能忽高忽低,时轻时重、东倒西歪;“准”是准确、协调地展现木偶的手。眼、身、法、步等形体动作;“细”即细致地表现木偶的动、静、快、慢、进、退以及每个眼神、每个亮相。


辽西木偶戏的主要代表剧目有《鳗鱼舞》《草裙舞》《飞天》《腿的故事》《苏三起解》《葛麻》《黑风洞》《望娘滩》《猪八戒背媳妇》《小放牛》《通天河》《孙悟空》《白毛女》《变脸》《聪明少年徐文长》《嫦娥奔月》《画竹》《渔夫与金鱼》等。


为了让辽西木偶戏得到进一步传承,锦州市文化部门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并建立了濒危保护领导小组;决定培训一批新学员,解决后继无人问题;政府部门决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辽西木偶戏工作室保护领导小组。对辽西木偶的现存实物分批分期复制,建立专门展室,收集散落在民间的作品,加以保护;对老艺人亲自制作的大小道具,予以陈列;凡属老艺人在制作工艺中自制的工具和器具,全部进行收集、修复;对辽西木偶的现存实物分批分期复制不再进行破坏式使用,保证一般性演出和业务活动不再直接使用,建立专门展室予以陈列,指派较得力的人员,研究继承和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2006年6月3日,辽西木偶戏入选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辽西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92。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锦州市木偶剧团有限公司获得“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湖南省邵阳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邵阳布袋戏亦称“扁担戏”或“被窝戏”,它是一种仅以一个演员即可完成整场演出任务的民间小戏艺术。也就是说邵阳布袋戏的整个戏班子只有一个人,无论是木偶的唱、表、念、白,还是乐器伴奏都由一位布袋戏艺人完成。邵阳布袋戏的整个舞台和全部的演出行头仅用一根扁担即可挑起并可随意地移至别处搭台演出,因此,邵阳布袋戏也有“千担戏”和“—人班”之称。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树燕窝岭一带,又名木偶戏,被窝戏,是一种地方的民间戏曲艺术。相传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63年),江西吉安的刘姓家族为逃避战乱,挑着戏扭子千里迢迢,一路奔波至宝庆府,最后在邵阳县燕窝岭一带定居下来。同时也带来了世代相传、集谋生与娱乐一体的布袋戏。邵阳布袋戏传承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


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 

邵阳布袋戏系口传心授,主要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孝打虎》《青龙山》《关公战长沙》《大闹高家庄》《黄峰岭》等,以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


邵阳布袋戏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具有神秘、精致、新奇、简便等特征。600余年来,始终保持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演出风格和演出形式,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2006年5月20日,湖南省邵阳县申报的木偶戏(邵阳布袋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2。


吴川木偶戏


广东湛江市吴川木偶戏,又称木头戏、鬼仔戏、鬼儿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色,演技精巧,风格独特,故吴川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何时传入吴川,众说不同,据说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明万历年间(1570—1620)闽南商船到吴川沿海口岸经商,带来布袋木偶(又称指头木偶),吴川说唱艺人仿制、效其操作,组班演出,此为木偶传人之始。到了清代初,木偶艺人觉得小型木偶有局限,便把头像改大,操作也改由两人表演,表演艺术也有所改进,很受群众欢迎。


吴川木偶戏班分布全市各乡镇,由于吴川方言各地不同较复杂,故各地小、中班木偶戏的演腔便有所不同。如吴阳、黄坡、中山、振文等地的方言为吴川正统方言,长岐一带邻近化州,说的话便近似化州方言,故演唱时近似化州腔,浅水、兰石、覃巴等镇邻近高州茂名,故那里的木偶戏班的唱腔就近似高州茂名腔了。吴川木偶戏的唱词,与当地民歌有关,它吸收民歌的精华,唱词口语化,是一种通俗流畅而富有鲜明个性的文艺形式。唱词多用七言句式,十分讲究平仄,以四句为一唱段,第一句尾字为上平声或仄声,第二句尾字为平声,第三句尾字为仄声,第四句尾字为平声。通常上句(一三句)尾字不拉腔,下句(二四句)尾字控腔。演唱中有时还穿插吟诗或道白。小班、中班木偶戏的唱腔都是用本地音清唱,没有曲谱乐器伴奏,只有梆板、锣鼓作打板和过序之用。通常都是在一个唱段,一个内容或一问一答,有时是四句,有时是八句,但大班木偶戏都是按粤剧台本去排场和演唱、道白,有器乐及锣鼓作伴奏。


潮州铁枝木偶戏


潮州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盛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属于杖头木偶的一种,体形较小,其主要特点是这种木偶靠三根铁枝操纵表演,主竿置于偶人背部中间,侧竿分置于左右两臂,由艺人在幕后操纵。


潮州铁枝木偶系由南宋时期随中原移民传入的皮影戏演变而来。其发展过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经历"阳窗纸影"(平面)、"圆身纸影"(立体)而成为现 在的木偶,故操纵仍保持皮影戏的特点而称为铁枝木偶。


清代以后,为满足观众视觉欣赏需要,艺人们逐渐把舞台蒙上的白纸去掉,把偶像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在当时称为"圆身纸影"。后经艺人不断实践,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


铁枝木偶的偶头是用红泥塑成。晒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颜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画成各种人物的脸谱,演出时穿戴上不同的装束,就成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戏曲人物。


铁枝木偶戏的弦乐唱词均来自潮剧,又在潮剧的基础上,把所有剧中人物的唱、做、念、打都通过木偶人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晚清至民国时期,铁枝木偶戏在潮汕地区十分普及,许多著名的潮剧艺人都来自木偶戏班。


潮州铁枝木偶偶像由连在后面的三枝铁枝操纵,保留了皮影操纵特点;剧目、表演动作、音乐唱腔与潮剧相同;戏班演出时要先搭建舞台,台上铺着草席,操纵木偶的人盘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资历较浅的人,叫中剧。左侧的人叫副剧,是操纵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台上右侧的叫作正剧,是戏班的核心人物,现 在潮州一带流行的方言中,还把持正剧的比作一个单位的负责人。


传统的铁枝木偶戏班由9人组成,操纵、演唱、伴奏各3人,剧种角色多的时候,操纵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戏班大多由家庭组成,大班多时有十几个人,小班只有五六个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由于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班大多为半农半艺,是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对木偶戏的研究传承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高难表演技艺面临失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传承。


2006年,潮州铁枝木偶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剧类。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潮州市潮安区文化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潮州铁枝木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泰顺药发木偶戏


泰顺药发木偶戏又称放花木偶,起源于宋,是以火药带动木偶表演的一种独具观赏价值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农村中庙会、年节、寿诞等大型活动。仅于浙江省泰顺县域内仍保留有原生态的技艺。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泰顺药发木偶手工艺者主要分布在泰顺县的大安乡、雅阳镇等地,表演地以大安乡、雅阳镇、三魁镇等为主。


据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项烟火杂技,当时有人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偶”结合起来,于是有了“药发木偶”。但是,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上。真正用于木偶戏的表演却很少,只有在上演《封神榜》、《西游记》等神戏,而又应邀请方要求时,才偶尔用上一“树”药发木偶。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泰顺药发木偶是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两方面。药发木偶和水木偶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它已承传不断几百年,为中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


五华提线木偶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是广东梅州的传统戏剧。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 多年历史。

五华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悬丝戏”;木偶造型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30多条。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则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曲调优美、热烈奔放、动听感人;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剧目有106个,内容非常丰富,剧目有以民间故事、传说、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传本戏和杂耍戏。


五华提线木偶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演出足迹遍及五华的乡村,远到省内外和海外地区,受到各界群众及海外华侨的欢迎,起到了联络和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作用。 


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自成体系,别具一格,独创了许多奇特的绝技绝艺,是岭南民间戏曲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和创造力的生动例证。其影响已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表演剧目或在内地被拍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或由香港摄制成电影舞台艺术片,甚至法国也拍了电影纪录片,随之饮誉港澳、东南亚及欧洲。 


2006年5月,五华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8月,被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广东省九个稀有剧种之一。2008年6月,五华提线木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来源: 

利来app官方下载的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0条评论

粗略地观看华健设计制作的紫砂壶,方器居多,亦有少部分圆器、筋纹器。给我总体印象是文雅大方,方中寓圆,
邱春林 0评论 2023-11-20
很少有城市像扬州一样,城市的命运与运河联系得这样紧密。扬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在扬州
中国新闻周刊 0评论 2023-11-20
57岁的韦桃花,从3岁开始跟着母亲学做马尾绣到现在,已超过半个世纪。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也是首
第一财经 0评论 2023-11-20
惠山,唐相李绅称之为“家山”,也是无锡人心中的“精神家园”,既是家乡之所,也是家族之源,更有着无锡文
钱竹 0评论 2023-11-18
秦淮灯会中国灯笼,多于传统节日、婚寿吉庆时悬挂。起源于西汉,后形成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自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筷架的前身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叫“止箸”,用的是竹材质,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有半月形缺口,可以把
顾青 0评论 2023-11-17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飞针走线,将动植物等元素通过刺绣的方式记录着,并将
中华手工 0评论 2023-11-17
笔者通过对安徽文房四宝,即宣纸,宣笔、徽笔,徽墨,歙砚等8个生产企业的实地调研,以及与相关负责人的座
四面空间 0评论 2023-11-15
大朗醒狮历史悠久醒狮,在东莞大朗流传已久。《大朗镇志》记载,早在清朝末年,大朗就有醒狮活动。据老艺人
方志广东 0评论 2023-11-14
缂(kè)丝,又称“刻丝”。因其彩纬间换梭产生的"缝隙"像刀刻过的一样而得名。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 0评论 2023-11-14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
教育部网站 0评论 2023-11-07
内容摘要 高密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独有的品种。其印制技艺主要是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勾出大致轮
装饰杂志 0评论 2023-11-03
“百环螺髻满簪花,全匹鲛绡长拂地。”自古以来,无论是贵族仕女,还是闺秀村女,都爱用花装饰自身,梳妆打
国家地理中文网 0评论 2023-11-01
历经千年的「刺绣」,作为独特的民间手艺,至今依旧以无可比拟的魅力历久弥新,用不断演进的丰厚传承,给予
艺术设计的朋友们 0评论 2023-10-13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金线飞舞之间,绢布上所绣之花,就连鸟儿都被骗下了枝头。一句唐诗,
海边的西塞罗 0评论 2023-10-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