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鬼才”编舞大师马修·伯恩爵士,在颠覆传统方面的成就,早已为人熟知。他喜欢用不同风格的舞蹈来讲述古代神话或民间传说,擅长将这些人尽皆知的剧情进行解构、改编、重组,将其变为全新的故事。由他改编创作的男版《天鹅湖》,堪称二十世纪经典,并在 2014年首次登陆中国舞台时就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2017年,他那充满“哥特风”的《睡美人》,再度让中国观众大开脑洞。而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战火版”《灰姑娘》。
应该说,《灰姑娘》一直是马修·伯恩的创作梦想。早在七岁那年,他就“编创并执导”过一个男女反串的《灰姑娘》短剧。他的兄弟在其中饰演“灰姑娘”,而他自己则饰演一位邪恶的姐姐。 1995 年,当男版《天鹅湖》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马修·伯恩决定将《灰姑娘》作为他下一个“挑战传统”的新冒险。而这一次,他一改迪士尼经典童话的画风,用丰富的舞台表现方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感人肺腑、意义深远、崭新脱俗的《灰姑娘》童话。
“我们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是否以某种方式在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里烙下了印记?”
1997 年,在启动舞剧《灰姑娘》的创作之时,马修·伯恩反复聆听了由俄国音乐家普洛科菲耶夫于 1945 年创作的《灰姑娘》组曲。他发现,这部诞生于“二战”期间的作品,带给听者的并非一种“童话”般的感受。其中大量使用的不和谐音以及不和谐曲调,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作曲家诙谐幽默的人生态度,同时还蕴藏着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 :在优美的华尔兹舞曲或欢快的谐谑曲接近尾声时,总是给人一种空袭警笛就要拉响似的紧张感。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犀利的戏剧冲突,令人浮想联翩。
当谈到这部音乐作品时,马修·伯恩说道 :“我们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是否以某种方式在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里烙下了印记?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当我愈发沉浸于《灰姑娘》组曲的旋律中,就愈发相信这个童话故事有着发生在战争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因为这音乐本身就充满了暗黑浪漫的气质,仿佛讲述着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信条——活着,需要争分夺秒 ;爱情,来之不易却又稍纵即逝 ;世界在黑暗中疯狂起舞,仿佛末日会在黎明到来之时降临。”
从音乐中找到的合理性,让马修·伯恩自信地将《灰姑娘》的故事放在了“二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创作。期间,他还屡次邀请作曲家的儿子奥列格·普罗科菲耶夫前来观摩排练并给与意见。首演之后,奥列格对作品的评价是 :“我认为我的父亲如果在世的话,一定会欣然接受这样一种叙事方式的。因为它不仅尊重传统,而且还与时俱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蕴藏并充满了幽默感。这一点和我父亲在艺术和生活中所展现的创作敏锐度是非常相似的。”
“我希望用这样一部作品来致敬包含我的祖父辈及父辈在内的,所有在战时做出过牺牲,获得或失去过爱的人们。”
马修·伯恩从小听父辈们讲述自己在伦敦“闪电战”(blitz)、“战时灯火管制”(blackout) 中的亲身经历,并与主创团队成员一起,深入研究了许多相关纪实资料。舞团排练总监艾塔·墨菲特 (etta murfitt) 曾提到 :“这部剧呈现了创作团队的集体记忆 :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源于我们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们所经历过的真实历史。我们聆听家人或前辈的讲述,还做了非常多有关‘二战’的调查,以确保每个舞段和每个场景都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1940 年 9 月至 1941 年 5 月期间,纳粹德国对英国展开了大规模空袭。仅伦敦地区的持续轰炸就超过 75 个昼夜,造成 4 万多民众死亡,10 万幢房屋被毁。事实上,英国人对此是有所准备的 :伦敦的地下建有无数的避难防空洞。必要时,地铁通道也可以做为备用的避难空间。
而位于考文垂路口的“巴黎咖啡厅”,则以其深处地下的密闭条件,被认为是“伦敦西区最安全的去处”。 纵使警报长鸣,这里也始终夜夜笙歌、声色犬马。有钱人在此挥金如土,昼夜狂舞。每一夜,都仿佛是世界末日降临前的最后狂欢。
然而,就在 1941 年 3 月 8 日深夜的一次德军空袭中,一颗流弹坠入通风管道,直接窜进了“巴黎咖啡厅”内部,并迅速引爆,将整幢建筑彻底炸穿。这场突如其来的轰炸,导致当时还在激情演奏的乐手,舞池里的客人等 38人身首异处。此外还有 80 多名在场人员被炸成重伤。当救援队伍抵达事故现场时,那惨不忍睹的状况,令许多人掩面痛哭,甚至在多年后旧事重提时,仍难以释怀。而这一夜、这一地点、这一事件,也因此成为了伦敦、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伤痛记忆的一部分。
在《灰姑娘》的创作过程中,马修·伯恩将这一在标志性地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巧妙地植入剧情中 :把“巴黎咖啡厅”的老板设计为向“灰姑娘”一家发出邀请的人;把“巴黎咖啡厅”设定为“灰姑娘”盛装出席的舞会现场——从而赋予了舞剧极强的现实感。
在一次采访中,马修·伯恩提道 :“我以《灰姑娘》来致敬我的祖父辈。那时他们都住在伦敦东区,父母两家人也就相隔几条街的距离。正是因为祖父辈在伦敦‘闪电战’期间竭尽全力地保护家人,一次又一次躲过了那没日没夜的连环轰炸,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于此,我感到很欣慰。”
“一直以来,他们都很乐于向我描述自己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那种交织着刺激与恐惧的心理感受,而且会包含幸福感地回忆在那个特殊时空里收获的友谊。现在,他们早已过世。因此,我希望用这样一部作品来致敬包含我的祖父辈及父辈在内的,所有在战时做出过牺牲,获得或失去过爱的人们。希望他们的精神与勇气可以在这部作品里得以留存!”
对电影的热爱,影响着我创作的方方面面,它们一直都是我编创舞剧的灵感源泉。
五岁那年,马修·伯恩在父母带领下,观看了由朱利·安德鲁斯 (julie andrews) 演出的《音乐之声》。后来他回忆说,“从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起,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开始喜欢电影,尤其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歌舞电影,并痴迷于其中的一切。”
怀揣对剧院和舞台的钟爱,马修·伯恩七岁开始尝试编剧,十一岁与同学一起组建了学生剧团。在青少年时代里,他终日扎营在伦敦西区,把零花钱都花在了看剧上。他也曾疯狂地“追星”,当过“签名猎人”(蹲在剧院门口向大明星们索要签名的人)。不仅如此,为了可以接触到那些珍贵的影视资料,他还曾到 bbc 电台的档案室里打工……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那份对电影及音乐剧永不褪色的热爱,最终都为他所用——
“对电影的热爱,影响着我创作的方方面面,它们一直都是我编创舞剧的灵感源泉。当我一边听着普洛科菲耶夫的《灰姑娘》组曲,一边对它的创作时代背景进行联想时,那些战争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场景就非常自然地走进了脑海,映入了眼帘。还有那些在荧幕上被成功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也很自然地成为了《灰姑娘》的灵感源泉。”
在谈及剧中部分颠覆传统的人物形象时,他提到了一部拍摄于 1946 年的好莱坞电影《平步青云》(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电影中,由大卫·尼文 (david niven) 饰演的皇家空军 (royal air force,简称 raf) 飞行员彼得·卡特 (peter carter),在驾驶战机执行任务时遭遇了纳粹袭击。在被炮弹击中机身要害之后,他目睹了战友的牺牲。然而,自己却得到了上帝的眷顾,在战机坠毁之后意外生还。
马修·伯恩正是受此启发,为“灰姑娘”创造了一位特别的“王子”:哈利(harry)。这个角色与电影中的彼得一样,也是一名遭遇过空难的 raf飞行员,并因此陷入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疾患”(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被病痛纠缠的他,时常忘记了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身在何处。就在漫无目的地徘徊于伦敦街头之时,他受到天使的暗中指引而闯入“灰姑娘”家中,与她一见钟情,却又立刻分别。后来,他在废墟中捡到了一只水晶鞋,开始焦急地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寻找鞋子的主人……可以说,在迂回辗转的剧情中,哈利这个人物完美承担了传统故事里“王子”的“人设”。
在对传统《灰姑娘》中后妈这个人物的改造与重塑时, 马修·伯恩也试图寻求新的突破。而那一线灵光,就闪现在他儿时收集过的无数明星旧照中。
三十年代的好莱坞影坛曾涌现过无数划时代的巨星,其中包括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费雯丽 (vivien leigh)、琼·克劳馥 (joan crawford)、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凯瑟琳·赫本 (katherine hepbhurn) 等等。 而琼·克劳馥,绝对是其中争议最多的一位。她出生贫寒,凭借盛世美颜闯荡好莱坞。她有过辛酸的奋斗史,却也同样有过遭人诟病的混乱私生活。她曾公开硬怼过梦露,力挺过嘉宝、宫斗过贝蒂——个性刚烈不羁、敢爱敢恨,却最终落下“虚荣、好斗、毒舌”的名声。
“战火版”《灰姑娘》中的后妈西贝尔(sybil),就是马修·伯恩基于琼·克劳馥这位集美貌与争议为一体的“矛盾综合体”而创造出的全新形象 :
她凭借美貌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不少的军官,也就是“灰姑娘”的父亲罗伯特。本指望过上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好日子,结果命运不济……丈夫罗伯特在战争中受伤瘫痪并患上了失忆症,连自己的亲人都难以记起。虽然家境逐渐衰败,但风韵犹存的西贝尔当然不甘于现状。 她怀念奢靡的生活,向往风花雪月的社交场,巴望能勾搭上新的权贵,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
在西贝尔这个人物的动作设计上,马修·伯恩要求女舞者去仔细观察并模仿琼·克劳馥在《兰闺惊变》等电影作品中的行为举止,将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镌刻进西贝尔的骨髓中去。于是,才有了舞台上这位令人恨中带怜又怜中带恨,滑稽可笑又过目不忘的后妈 :西贝尔。
此外,还有一部好莱坞经典电影,也成为了《灰姑娘》的重要启迪。那就是 1947 年问世的《仁慈天使》,又名《主教之妻》(the bishop’s wife)。剧中降临凡间协助神父筹备圣诞庆典的天使,由好莱坞著名男演员加里·格兰特 (gary grant) 扮演。他风度翩翩、潇洒帅气。一边是主教难得的好帮手,一边却又因为爱上主教的妻子而给这家人添了不少乱。
马修·伯恩由此深受启发,将传统《灰姑娘》故事里的“教母 / 仙女”(fairy godmother) 反转为身着一袭白色西装,绅士般的男性“天使”(angel)。而饰演该角色的舞团演员利亚姆·茂尔(liam mower)对此角色的解读是 :
“这一次的‘天使’并非童话意义上的‘天使’。他不是人类,但也不来自仙界。在我看来,他倒更像是一个具有魔力的‘魂魄’:大部分时候只有‘灰姑娘’一个人能够看到他,并感受到他的存在,而其他人都不能。因此,我认为他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仅存于‘灰姑娘’头脑中的幻影和希望。”
“在故事中,这位‘天使’暗中守护着‘灰姑娘’,仿佛是对她缺失父爱的一种情感补偿。同时,他又好像‘灰姑娘’命运的主宰 :引领着‘灰姑娘’与哈利邂逅、相爱 ;并在二人走散之后,不断促成他们的重逢与团聚。他为她设计了圆满的结局,却又从中制造了许多的障碍。使她与常人一样,需要经历磨难才能收获真爱。除此之外,在某些时候他又好像‘灾难之神’一般,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力和摧毁力,尤其是在警报拉响的夜晚。”
“总而言之,‘天使’是支撑着‘灰姑娘’穿越战火与困境去寻找真爱、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在这个前提下,他究竟是男是女,就完全不重要了。反而,我认为如果从一个男性舞者的视角切入,来诠释‘天使’这个形象,似乎会显得更加有趣,也更能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
“马修 · 伯恩对于剧院舞台表现形式有着非常深刻而敏锐的认识。在这点上他与努里耶夫 (rudolf nureyev)非常相似。”——英国著名舞评人尼古拉斯 · 德隆古尔(nicolas dromgoole)
马修·伯恩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舞蹈编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舞蹈生涯开始得非常晚,而且在大约 18 岁时才开始看芭蕾舞剧。我也没有在芭蕾舞团工作过,所以所建立的舞团也不会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芭蕾’舞团。为舞团工作的舞者有着各种训练背景 :有的是芭蕾舞出身,有的是音乐剧出身,有的是国标舞出身等等。在舞剧创作中,当我提出一个想法之后,他们都会发挥各自的擅长来贡献一份力量,由此形成了一个难得的多元创作集体。
“战火版”《灰姑娘》也不例外,几乎整合了整个原创团队的编舞成果,其中包括排练总监艾塔·墨菲特 (etta murfitt),编舞助理斯考特·安布勒 (scott ambler),主要演员亚当·库伯 (adam cooper),以及当时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邀请来饰演“灰姑娘”的芭蕾舞演员萨拉·维尔德 (sarah wildor),还有最早塑造后妈西贝尔这个人物形象的琳·赛摩尔 (lynn seymour) 等等。整部剧就像一锅食材丰盛、秀色可餐的“什锦菜”,包含了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舞会华尔兹舞、滑稽哑剧,以及在三四十年代风行一时的社交舞蹈等多种多样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然而,当众多元素汇集一堂时,作为创作团队总指挥的马修·伯恩,总是能从众人提供的素材中,找到最切贴的动作语汇,来讲述特定的故事情节,使整个舞剧展现出多元特质却不失整体和谐之感。他曾说过,“作为舞台艺术的创作者,你需要随时随地、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甚至将自己想象成观众中的一员。因为我们不就是为观众而创作么?” 也正是源于这样一种编创思维,《灰姑娘》这一个老掉牙的传统故事,才被讲得如此地新颖生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例如在一幕中,马修·伯恩为“灰姑娘”安排了一段“人偶双人舞”(dummy duet),用于表现她将家中的假人衣架幻想成“意中人”raf飞行员哈利,并满怀爱意与憧憬地与它共舞的场面。当初在创作这段舞蹈时,从未在一起搭档过的亚当·库伯和萨拉·维尔德两人尚处在磨合期,所以经常在排练中发生各种跌撞和磕绊,由此引来笑声一片。在一旁审视的马修·伯恩机智地将这些“小意外”吸纳到双人舞中,令整个舞段呈现出莽撞,滑稽又可爱的质感,成为了舞剧中观众反响最热烈的段落之一。
又如,在“巴黎咖啡厅”舞会现场,妆容华贵的“灰姑娘”优雅地走下转梯,与身着笔挺制服的 raf飞行员哈利相会。两人在与会宾客羡慕嫉妒的目光中牵起对方的手并翩翩起舞。马修·伯恩在这段双人舞的动作编排上,特别致敬了三四十年代享誉荧屏的巨星拍档 :金格尔·罗杰斯 (ginger rogers) 和弗雷德·阿斯泰尔 (fred astaire),采用了这两位舞蹈家在歌舞电影中频繁出现的那些酷炫舞步与拋接技术——精湛的舞姿配合华丽的服装,完美烘托出了那个在现实中战火纷飞,而在荧幕上却依旧流光溢彩的年代。毋庸置疑,这段双人舞也成为了舞剧中的惊鸿一幕!
“二战”的伦敦,一边是炮火连天,一边是纵欲狂欢。战时的人们,似乎更容易“一言不合便跳舞”,以至于涌现出了许多形式的社交舞蹈。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一时代特征,马修·伯恩试图在舞剧中融入三四十年代风行一时的“捷舞”(jive) 和“摇摆舞”(swing)。于是,创作团队按照各自的擅长,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并根据不同舞种的常用配乐编创成了相应的舞段。等大家“交完作业”之后,马修·伯恩将伴奏音乐换成《灰姑娘》组曲中的曲目,要求大家将舞段中的动作与新的音乐片段进行配合。
刚开始,几乎所有舞者都觉得这种转换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练习之后,动作开始变得得越来越协调,舞段在音乐中显得越来越自然。以至于当《灰姑娘》被搬上舞台以后,这些在普罗科菲耶夫的旋律下完成的捷舞和摇摆舞段落,显得“毫无违和感”,而且还迎来了热烈的掌声。如果观众得知这些舞段当初完全不是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伴奏下被编创出来的时候,想必也会难以置信到大跌眼镜吧?
这些看似简单平常,事实上却用心良苦的创作抉择,展现了马修·伯恩在舞剧编创上的过人智慧。正如《星期日电讯报》著名艺术评论家尼古拉斯·德隆古尔 (nicolas dromgoole) 给予他的评价一样 :“马修·伯恩对于剧院舞台表现形式有着非常深刻而敏锐的认识。他清楚对于观众而言,什么样的表现手段是最恰当的。在这点上,他与努里耶夫 (rudolf nureyev) 非常相似。”
“在伦敦西区,想要以商业模式成功地运营一个芭蕾舞剧,并非人人皆能。因为像马修 · 伯恩这样优秀的编舞家,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罕见的。”
——卡麦隆 · 麦肯托什 (cameron mackintosh)
出生于伦敦东区,打拼成长于西区的马修·伯恩,对伦敦这座城市充满了热爱。作为一个地道的伦敦人,他将这座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致与建筑巧妙穿插到《灰姑娘》的剧情中。例如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带有红色圆环标识的伦敦地铁站、泰晤士河岸边的流动冰淇淋摊、帕丁顿火车站的月台等等,无时无刻不贯穿着英伦文化。
而这些场景元素,在《灰姑娘》的创作团队 :舞美及服装设计师列兹·布拉瑟斯顿(lez brotherston),灯光设计师尼尔·奥斯丁 (neil austin),音效设计师保罗·格鲁修斯(paul groothuis)等成员的协作努力下,以当下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向观众呈现出了电影场景般的逼真视效。尤其是“闪电战”袭击中逐渐坍塌的断壁残垣,以及“巴黎咖啡厅”遭遇突如其来的惨烈空袭等宏大场面,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不啻为一场声、光、电的视觉盛宴。
1997 年 9 月 26 日,马修·伯恩的“战火版”《灰姑娘》在伦敦皮卡迪利剧院首演。当天,著名演出制作人卡麦隆·麦肯托什 (cameron mackintosh)、音乐剧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以及伦敦各界社会名流共享盛宴。媒体和观众在首演结束后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8 年,该剧获得英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劳伦斯·奥利弗”奖。
1999 年 3 月 30 日,在卡麦隆·麦肯托什的合作监制下,该剧在美国洛杉矶阿曼森剧院 (ahmansen theater) 成功完成北美首演。2010 年,马修·伯恩对作品进行了改版复排,并于 2010 年 12 月 8 日将新版搬上了伦敦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 (sadler’s wells) 的舞台。随后,该剧在2011 年上半年进行了英国巡演,票房大获全胜。
2017 年,在首演成功的二十年后,马修·伯恩再次对作品进行了修改与复排,并于同年 12 月 9 日启动了该剧“创作二十周年庆典”的巡回公演。这次纪念性巡演在英国国内再度引发强烈反响。根据萨德勒斯威尔斯剧院所提供的票房概况 :四十多场演出几乎每场售罄,有不少观众多次购票、反复观看,周末场更是时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在伦敦西区,舞蹈类演出在票房上持续展现出如此骄人的成绩,也就马修·伯恩可以做到了。
“战火版”《灰姑娘》在本文撰写过程中,仍在苏格兰地区巡演中。2018 年夏天,它开启自诞生以来的首轮亚洲巡演,并将于 2019 年年初再次登录北美舞台。
文章来源:舞蹈剧场杂志
文: 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