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学院毕业到今天已经有 7 个年头了,从 08 年开始做第一份设计工作到现在已经有 9 年了,从 06 年来到北京一晃已经 11 年了;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有幸收到《舞蹈剧场》的约稿,希望让我写写这些年关于创作与设计的心得与想法,思考之余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给自己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永远不让自己无聊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没什么野心但不安分的人,如果说有理想得话就是“永远不让自己无聊”,所以我接触和从事的领域也一直随着“不让自己无聊”的兴趣在作延伸 ;平面设计、舞蹈、摄影、短片、电子乐 ;很多看过我作品的人会说我很跨界,其实与其说我是去跨界,不如说我是在平衡我内心的多种需求 :舞蹈是时空的艺术,它有着瞬时性的、稍纵即逝的属性,舞台上每一秒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秒过去就是过去了,即便我们用影像记录下来也不能够完全的呈现当时的那一刻。因为受制于剧场环境,它的传播性也相当的有限,所以这样的时空美学有时候让我内心很矛盾;而相对的,设计、摄影、短片、音乐这些就有着良好的保存属性,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也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流通,跟更多的人产生意义 ;这里分享一个很有趣的事 :2007 年的时候我在广东现代舞周看到台北艺术大学的张晓雄老师的舞蹈作品《浮士德之咒》就一直很想认识他,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当面交流 ;4 年后的一天,我接到一通电话,说张晓雄老师在北京,想跟我见面聊聊天,我相当的意外;后来了解到,他之所以想认识我并不是因为先前看过我的舞蹈作品,而是因为看到了我设计的海报。
说到海报
其实我自己已经不太记得我第一个设计的作品是什么了,因为自己并非刻意要踏入设计领域,但回头想想这快十年的时间里,我设计得最多的就是海报 ;无论从一开始的雷动天下、蓬蒿剧场、南锣戏剧节,或是后来的广东现代舞团、侯莹舞蹈剧场、培青计划等等,它们始终是我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 ;如果说是我在海报设计中不断的磨练技巧,不断总结,寻找到方向也不为过,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观,而我的观念又通过设计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
喜爱的设计师
在我学习设计的过程中,有几位设计师对我设计观的建立是有深远影响的。第一个便是原研哉,回想起上大学那会儿,宿舍里买的都是原研哉的书籍,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了解什么是设计比了解如何做一张漂亮的海报重要的多,2011 年,我还义务的去做原研哉中国巡展北京站的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解我喜爱的设计师的作品,13 年更是因为受到其文集《白》的启发而编创了舞蹈作品《白 . 夜》。第二个是聂永真,聂永真的设计涉足流行cd、独立刊物、海报等诸多领域,他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他独特的能够自如平衡流行元素与极简主义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放在作品中,让更多的大众所熟知。第三个是王志宏,台湾现代主义设计的先行者,装帧设计的教父级人物,走进台湾的诚品书店,如果哪本书的封面一眼吸引到我,拿起来一看多半都是他所设计的,他是一个专注于 typography(字体排印),灵活的将台湾本土文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西洋文化大胆而细腻结合的人 ;据说与他合作的人都了解,他做好的设计是不容置喙的,他完全不接受诸如“这边高一点,书名太小,留白太多”这样的琐碎意见 ;事实上,这是作为设计师的他坚持的“信任”与“尊重”,“不作调人,不容妥协”。
一空万有
既然是《舞蹈剧场》,那我在这里还是来聊一些我自己做过的舞蹈海报的案例。很多时候我接到舞蹈类的海报设计的案子,往往都是在作品还没有完全成型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海报设计的,一般来说,在着手做设计的时候,我是不能够了解最终作品的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往往需要设计师本身对于题材和内容进行一定的自我解读,带着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海报,如果说你的设计能够呈现出作品呈现不出来的面貌,或者通过海报我们能够提供给观众另一个视角去解读作品,那比起用舞蹈当中的一个舞姿造型做海报要有意思的多。我的经验是和编导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整理出创意的头绪来 ;15 年的时候我接到好友谭远波的委托,给他为广东现代舞团编创的新作品《本初》做海报设计 ;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我决定我要在完全不看这个作品排练录像的前提下,凭着我对本初意义的解读来进行设计 ;聊天之余,有一个词就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 “一空万有”——表面看来纷繁的事物,都是无中生有。觉得这个禅宗用语和《本初》的概念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我希望能够在画面中体现出这个词所描述的那种纷繁和空无的对比,于是我给谭远波说,我希望他拍一张他和他的爱人(也是这个作品的编舞)的全裸的照片来做为我海报设计的主要元素。过了两天,他发给我一张照片,照片中所呈现的两个人如藤蔓一样交织在一起的姿态刺激到了我的想法,随即我将很多树和气雾的材质叠加在照片当中,丰富照片的层次和纹理,让它看上去是似人非人的质感,以构成那种我想象中纷繁的画面感,最后我在两个人肢体的交界处设计了一个白色的圆形,与周围的肤色形成对比,体现出空无。字体的选择上,我也选择了粗旷有力的明体,将字体中的笔画精简,保留基本的字的架构和辨识度,再选定白色与中心的圆遥相呼应。
设下界限
《一撇一捺》是谢欣 2015 年发表的作品,这次委托完成的非常快。她发给了几张宣传剧照供我选择,我一眼便相中了现在海报中的这张剧照—一张她的头被一左一右的两支手固定在中央的照片。手的形态组成了一个倒立的“人”字,一撇一捺的感觉,为了体现英文题目“from in”的意义,我希望将人物置于一个层层展开的帷幕之中,一个由内而外展开的状态,我依据照片中胳膊和手呈现的棱形,设计了如棱镜一样的线条和切割区域,让照片里人的面部处于视觉的中心焦点,最终呈现出一个受制于棱镜界限之中的人物形象。
舞动的线
《涂图》的海报是我设计的为数不多的使用现成的舞蹈姿态设计的海报,侯莹老师的作品一直以身体为出发点,所以在我收到侯莹老师的委托后,也希望用舞者纯粹的肢体来作为海报中的视觉元素,我发现《涂图》的服装都有着线性的褶皱纹理,于是我希望能将这种线性的纹理也贯彻在海报设计当中,于是我在海报中设计了非常细密的线条阵列,将遮挡身体的部分线条适当擦除,让舞者的身体好像从这些线条的缝隙之中露出来一样。
家的形状
尹昉的作品《斗拱》是一个关于“家”主题的作品,收到委托后,我去现场看了几次《斗拱》的排练,在现场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装置,这个舞台装置,是装置设计师为其作品度身打造的,看似四方规整又暗藏玄机的勾勒出了一个抽象的家的形态 ;尹昉为了方便排练,还做了个很小的装置模型,于是我在排练现场拍了很多小装置的不同角度照片素材,还让他手持着装置,以装置为前景拍了很多的照片,最后的选取了其中的一张照片,海报截取了他的眼睛的部分,着重来体现出那份对家的凝视与思念。
先做再说
《无自画像》是我 2017 年初为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编创的作品,这次的设计委托人就是我本人。为自己的舞蹈作品设计海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正因为选择性很多,往往在开始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我的经验就是,先不要想,先凭着直觉去做 ;做完了之后再根据有的素材去想如何使用。我在台北的街头用低速快门拍摄了上百张虚化的、不突出面部的照片,最后在其中选取了一张来作为海报素材,又在照片中根据肘部的形态,寻找到类似三角形的线条动势,将其设计在海报之中。
做一张养眼的舞蹈海报
我现在来教大家一些简单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一张好看的海报应该如何去如何去设计。软件我一般会选择 photoshop cc 和 illstrator cc,而今天我主要讲的是在 photoshop 里的一些使用技巧。我在 unsplash.com( 一个非常好用的免费图片素材库 )找到这样一张舞蹈的照片,拿到这张图片,我就想这是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女舞者,所以我决定把我们的海报主题定位为 the red festival,先用文字工具输入 the red festival,这里我选用的字体是 myriad pro 字体,这款字体一直是设计师非常偏爱的非衬线字体,具有非常现代、中性、通用性的特点,很多品牌包括苹果公司的很多产品标题都使用的这款字体 ;在思考字体颜色的时候,如果想让字体的颜色和整体画面协调,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直接从照片中进行取色,所以字体的颜色我使用的是照片中女舞者的裙子颜色。确定了字体的基本形态,现在去思考标题和画面间的关系,我希望画面中的舞者有一种从字体当中穿过的感觉,所以我需要对字体处理,擦出字体的某些部分,让舞者的身体从字体的间隔当中展露出来 ;这里我先选用“快速选择工具”,将舞者的肢体选取出来, 然后选取 red 图层添加矢量蒙版;将刚才选取的舞者身体部分填充成黑色,再按照自己的希望的效果,擦出多余的部分,记得在蒙版当中,黑色的部分是不可见的部分(你希望遮挡住的),白色的部分是可见的;接着,一张海报还是需要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日期、剧场、logo 等等。在图中建立参考线,然后将文字信息依据参考线的位置,对齐排列在画面中。为了丰富海报的色彩层次,我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渐变颜色的图层叠加在画面中,这里我使用了一个红蓝渐变补色来增加画面的对比 ;最后,将这个渐变图层的图层模式调整成“变亮”,不透明度调整成 75),海报基本的效果就完成);一点点抛砖引玉,只希望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只停留在想的阶段,如果感兴趣马上去动手去做,你一定会在过程中找到乐趣的。
没有代表作
9 年的时间,数了数光海报设计就有近百幅了,虽不算多产,但数量也着实让我自己吃惊了一下。我想引用聂永真的作品集的名字“没有代表作”作为文章的结尾,也作为对自己一个阶段的总结吧,永远期待下一个会是更好的作品吧。
文章来源:舞蹈剧场杂志
文:汪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