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古典舞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者之一,自1952 年起就开始投身舞蹈教育,亲身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学科从创建到现在的整个发展历程。如今虽已退休,却仍坚如磐石地爱着中国古典舞,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给熊家泰老师做专题,我们刻意为他设计打造这身装扮,却发现竟相当符合其的气质,一如仍旧走在时代里的时髦老头儿!
一个偶然选择,竟让他和舞蹈相伴一生
19 38 年12月,苏北农家一个普通日子。一个小男孩伴着初冬的斜阳来到这个世上。谁又能想到,14年后一个偶然的选择竟让他和舞蹈相守一生?谁又能想到,这个小男孩会和中国古典舞结下了难解之缘?
“哈哈,我小时候的生活是很艰辛的”:1947年,9岁,熊家泰随着父母跑到上海讨生活,那时家里经济拮据,生活环境不尽人意,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因为父母的能力十分有限,几经辗转后他们狠了狠心将童年时期的熊家泰送到了上海灾童教养所。在教养所里可能算是他童年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这个新大家庭的学习中,童年的他渐渐变得独立自主,不畏艰苦。枯燥的学习生活总是避免不了的,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熊家泰在教养所参加了一些解放前的舞蹈活动,也正是这些舞蹈活动,打开了他童年时期的舞蹈启蒙,这个小男孩知道了原来舞蹈可以做这么多事。后来,更是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在一次语文课文的朗诵过程中,又给了他一些新的启发。“首都北京天安门,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高大的城墙雄伟壮丽,金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随着大家动情 地朗读,他的思绪便飞到了一个从未来到过的地方。这里有城墙,且雄伟壮丽,这里有琉璃瓦,在闪闪发光。这些梦中的景色都深深的印在熊家泰的脑海中,也是这个他从未踏足的地方,成为他后来心中魂牵梦萦的殿堂。随后,在熊家泰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以后一定要去北京,去有天安门的地方起舞!”
这次偶然的课文朗诵,激发了熊家泰的斗志。他不断地练习舞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52年10月,他考上了北京市中央歌舞剧院舞蹈团。自此,北京舞蹈学校三年男班也多了一个身形瘦弱、苏北口音的小男孩。熊家泰的舞蹈梦便在这里又重新起航!
浓墨重彩画“桃李”
“我们应当有一个更为专业的赛事,来检验我们舞蹈的发展成果,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来纵览全国各省、各高校院团舞蹈的发展程度,这是极其有必要的、且迫在眉睫的。”熊家泰回忆到说。随即,他便开始着手张罗此事。最后经过熊家泰和其他学院领导人的不断努力,“桃李杯”终于在1985年正式开启。“桃李杯”舞蹈比赛是由中国文化部主办,国内规格最高得青少年舞蹈比赛。
作为“桃李杯”比赛发起人之一,熊家泰在比赛工作中主持制定中国古典舞比赛规则以及具体动作要求,并担任过该赛事的艺术裁判员、评委和评委会副主任,极大地推动了为中国舞蹈事业的职业化发展。
教材要留下来、味道更要留下来
“这样的教材怎么能行?”性格耿直的熊家泰在看了几稿未发布的教材后说到。的确,教材是一个学科体系稳固发展的重要保证,熊家泰将自己的毕生热情与精力都注入在这中国古典舞的土壤之中,他必须看着舞蹈学院的中国古典舞这个领头羊越走越高。因此他对教材严格把关,尊重并传承中国古典舞所具有的特殊韵味。
1978年,在北京舞蹈学校升格为学院后,熊家泰便开始担任系、院两级领导,历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校长、北京舞蹈学院表演系副主任、中国舞系副主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兼学院青年舞团团长。在担任表演系副主任期间,他注重教材的民族风格性、系统性、科学性,并指出:“我们承认中国古典舞在成立初期有先天不足的毛病,但不能因此来质疑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性。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民族传统审美风格这条主线,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本民族审美韵律的舞蹈”。
在经历了几套教材的改革后,熊家泰发现其中不乏有值得保留的部分。他对于主干教材与支干教材的划分更是颇为赞赏。但随着这几版教材的保留,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随着动作训练性的增强,同学们对于动作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可是在最后展示课是时候,大家却发现:“动作很标准,可是这……这动作似乎在练习过程中缺少了其动态性和灵活感,这样就丧失了一部分中国古典舞自身的灵巧和韵味”。这是老一辈的中国古典舞专家的多年积累与储备,在急切中熊家泰指出:“古典舞的教材要留下来,味道更要留下来!”。
古典舞要干的事还有很多
为了保留教材的原汁原味,熊家泰在教员团队上下足了功夫,他不仅坚持要保留青年舞团,做好教学示范基地,建立品牌效益,更希望通过青年舞团这个平台来加大教材的宣传力度,让教材的受众越来越广,让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到真真正正的中国古典舞! 熊家泰用自己的青春推动着中国古典舞事业的发展,越到迟暮之年,他越觉得:“古典舞要干的事还有很多!”
早在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熊家泰被香港演艺学院聘为中国古典舞导师和考试考官,为该院制定教学大纲。因为拉班舞谱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他觉得中国古典舞同样可以用一种物理的方式去将中国古典舞做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后来熊家泰与美国舞谱专家合作,用拉班舞谱记录中国古典舞教材并向世界推广。
熊家泰不仅将中国古典舞推上国际舞台,还不断地在国内推广中国古典舞教材。不过在国内推广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在国内的少儿古典舞蹈学习太过于偏向“成人化”、“技巧化”、“功利化”。“这是万万不可的,我们在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遵循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后来熊家泰在担任其职务期间也逐步明确了孩子舞蹈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承担了教育部开展“开展幼儿教师舞蹈素质与能力培训项目”的课题研究并主编了《幼儿舞蹈素质与培训教程》,同时还主持召开全国中国舞考级交流、研讨、表彰大会,让各承办单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少儿古典舞蹈学习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古典舞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虽然自身的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纰漏,但还是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唐满城、李正一等老一辈舞蹈家们的艰辛奠基,也更离不开古典舞晚辈们的虚心学习和弘扬。在发展中国古典舞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生活舞台上的时髦老头
生活中的熊家泰是位很可爱的老人,没有了课堂上的严肃感,给人多了一分亲近感。
“手机现在真方便!”
熊家泰虽然现在已快年过八旬,可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并且乐于去接受新事物,不墨守成规。对于手机微信,他还玩出了自己的“新花样”。
熊家泰每每上课的时候都会准确的发现同学们身上的毛病。“你身子拧倾的幅度不够、你的子午阴阳还能表现得再明显一点……”这些都是熊家泰在课上指出学生的问题。但由于每周课时有限,学生的问题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得到解决。对于此,他总是很苦恼,希望在课下时间能再为学生做点什么。
在一次微信拍中,熊家泰发现了,用手机记录真的很方便!那是一次生日聚会,在聚会快结束的时候,大家提议来一次家庭大合照。“咔嚓”一声,所有人的幸福微笑都记录在手机里。熊家泰和他太太回到家中,开始翻看微信群里大家的照片:“你看你笑得多开心!”熊太太说。就在这时,熊家泰发现每个人的表情、神情、姿态在照片里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因为职业敏感,他随即想出:“我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将同学们的舞姿造型拍下来,课下做研究,然后把问题发到他们班级群里。”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可以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就这样,熊家泰开始了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他利用图片来剖析每位同学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用微信与学生交流,同时还通过手机平台积极地与专业生理运动学的老师探讨肌肉的运动与动作训练的合理性,互相传送图像、认真比对,这样一来,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学生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韩剧我也爱看”
熊家泰的心从未老过,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种种经历,熊家泰很不喜欢特别严肃的氛围。即使独自在家的他,也总是会静静打开电视,搜索自己喜欢的频道。不断体味着这个大数据下的世界。他听说有一部正在热播的韩剧叫做《来自星星的你》,便自己找来观看。他一开始并不是消遣,而是想透过追剧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以便可以更好的和学生们沟通,他不仅对于这种小鲜肉的氛围没有排斥,还随着剧情的深入,被这种清新的风格所吸引。他回忆那时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有这么浪漫,两个人大都是眼神中情意绵绵,可生活中都泰然自若地过着自己三点一线的训练生活。”其实也正是在当时那样的时代氛围中,才培育出熊家泰这样的中国古典舞大家。
熊家泰对于童年生活的艰苦总会记于心中,“没有当时的艰苦学习,也不会有现在我对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其实也正是现时代与过去时代两种不同境遇的巨大反差,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为年轻的态度。
“拉蒙,在想什么……”
拉蒙是熊家泰养的一条拉布拉多犬,个头大,身体壮硕。它无时无刻不陪在他的身边,而对于拉蒙来说熊家泰就是它心中的拿破仑。据他们学生回忆说:“上次过生日的时候去熊老师家,拉蒙正在闹肚子,往日活蹦乱跳的精神头已然不在。熊老师看着拉蒙笑了笑,说:‘拉蒙,过来,看谁来看你了?’拉蒙听到后摇了摇尾巴,一步两颠地走向我们。虽是没了往日的神采奕奕,可想和我们亲近的心却丝毫没有减弱。熊老师摸了摸它的头,说到:‘小鬼头,让你乱吃东西,拉肚子了吧。’熊老师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更多是对拉蒙的宠溺,虽是责备,但轻声轻语,让我们好生羡慕。”
他们眼中的熊老师
“哈哈,我怎么能不认我的父母?”在苏娅老师的眼中,熊老师是严厉的,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乐观,并且总会散发出一些积极的正能量。苏娅:“熊老师小时候是个“孤儿”。这个“孤儿”的身份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熊老师家里生活经济拮据,在生活所迫之下,父母将他送到了上海的教养所。在那里,熊老师开始他的“孤儿”生活。这对于年轻的熊老师来说,这或许真的是上天开的一个玩笑,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命运安排”,他开始了自己新的生命历程。在教养所里,熊老师从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在此期间,熊老师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演出任务,如《农作舞》、《朱大嫂送鸡蛋》等等,这些的活动使得熊老师有了一些的舞蹈实践,更多的是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长大成人的熊老师在学有所成后,开始他漫漫的寻亲路。虽是当时父母将自己送到了教养所,可是他们的生育之恩,血缘之情,是他如何都割舍不断的。
“你的腿应该端的更高一点。”
吴迪,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曾凭借舞蹈《少年聂耳》获第八届桃李杯金奖。后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在他眼中,熊老师眼神中可能更多的是几分严厉以及对学生的期许。
吴迪:“大约在20 06 年,当时正备战桃李杯比赛,熊老师给我们排练。几遍剧目下来大家累的气喘吁吁,熊老师依旧保持自己的平缓的呼吸看着我们。这时已到正午十分,因为训练强度大,所以熊老师也很合时宜地结束了上午的排练。正当熊老师准备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下意识左脚上步,右脚随即往回兜,做了几圈跨腿转。熊老师当即退回教室,说到:‘圈数挺多,你的腿应该端的更高一点,追求圈数,放弃动作的规格,这可不行。’这一句话,惊了我一下,本来放松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熊老师又补充到:‘生活即舞台,课下更要好好练习。’然后缓缓走出了排练厅。这对于熊老师来说可能是极为常见的一次指导,但对于我来说,这更让我意识到,沉淀下来,用心慢慢体会中国古典舞,这不仅要在舞台上,更要在生活中。
“熊爷爷,您好!”关于晚辈的初次见面
李冬:“第一次见熊老师是在2016 年的暑假。那天天气很热,我对于见到熊老师的热情更加高涨了。门“咯吱”一声打开了,我突然心里一震,不知道是紧张作祟还是因为等待时间久了之后会出现的一种突发反应。不过我心里对于第一次和熊老师的见面还是充满了憧憬,很希望给老师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此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缓缓走了进来。我悄悄打量了一下,脑海回忆着大量我之前在网络上搜集的信息。衣着朴实,面带微笑,精气神很足,步子虽略微有些蹒跚,可依旧阻挡不住学舞之人多年习舞后由内而外焕发出的那股精神气质。我马上小步上前搀扶,并说到:“熊爷爷,您好!”。熊老师此时慈祥地看着我:“你好”。我觉得熊老师身上有种特殊的气质,对于一个陌生人,他可能会上下不断地打量,但是这种打量又散发着对一个晚辈的慈爱与关爱,不会让人感觉到不舒服。接下来的几句寒暄,让我感到一个外乡人在北京也有了被关心的温暖。就这样,我和熊爷爷就认识了。”
熊老师也许会因为年纪遗忘一些小事,但是他对于专业的追求一直是孜孜不倦,并永赋饱满的热情。
文章来源:舞蹈剧场杂志
文:王紫璇 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