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界的“钱学森之问”
一直以来,总会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顶尖的芭蕾编导大师?”“中国何时能够建立中国学派的芭蕾?”这亦如科学界的“钱学森之问”一样,虽然没有答案,却不代表中国芭蕾艺术工作者的沉默不语。我们每每提问,其实更像是种自我的反思,只注重学生技术上的规范与严谨是否就是芭蕾教育的唯一立意?我们要的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工厂,还是该为舞者的思维递上一副敢于冲破荆棘的羽翼?其实中国芭蕾的艺术工作者一直在积极的找寻着解题的答案。
时代背景下的新议题——舞蹈工作坊的初衷
在这个追求“跨界”和“多元”的新锐时代,赋予芭蕾舞者更多的可能性,成为全世界芭蕾舞者们共同探索的议题。我在国外的演员经历,让我有机会了解到国外对于这方面的鼓励与重视。而舞蹈工作坊作为新兴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在国外正逐渐成为主流。舞者工作坊的时间通常比较短,一天、一周或是更长是一天,有些可以是一星期左右。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把惯常的编创排练表演程序任意解构和组合,灵活设计出自由编创、讲座、大师课、跨界交流、各种舞美和音乐尝试、多种舞蹈形式和风格表演等不同环节。重点是帮助舞蹈演员在各个领域发挥技能,同时让舞者们体验风格迥异的新颖内容,让他们更具可塑性。
在中国,最先行动的是中央芭蕾舞团——中芭于2010年开始推出每年一度的“芭蕾创意工作坊”。但在理念上与国外的舞蹈工作坊在理念上略有不同,更多的是出于释放演员的潜能,以及培养中国新一代芭蕾编导的目的。现在这个活动已经
成为中芭的著名演出活动之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多艺术成果。
我对于中国芭蕾教育的思考与践行就在坚持了五年的“芭蕾创意工作坊”当中。从2012年起,芭蕾舞系便开始举办“芭蕾创意工作坊”,此后每年一届,至今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创意工作坊”的形式最初源自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创意工作坊”的启发,参照的国际上的舞蹈工作坊的形式——以鼓励师生编创作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世界顶尖编导大师与风格多样的剧目为导向,创造一个“学以致用”的综合平台。
看到天空,而后翱翔
要让学生成长为中国芭蕾未来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我们就是要让他的羽翼日益丰满的同时,对于芭蕾艺术的广阔天空有所了解。我们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如果没有提供给学生全面卓越的艺术眼界,没有让他们了解教室之外的艺术天空究竟有多么精彩广博,就如同“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于海”一般,使得这种鼓励始终黯然失色。
正因如此,在对芭蕾艺术发展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开阔学生艺术眼界,开发学生艺术思维是办“芭蕾创意工作坊”所坚持的理念之一。我们邀请国际顶级的芭蕾编导和最受欢迎的原创作品带到芭蕾舞系,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世界级的编创大师和最前沿的作品以及编创动态。比如,刚刚过去的第五届“创意工作坊”,我们就力邀国际上炙手可热的编导大师尤马·埃罗,他带来的两个风格不同的现代芭蕾作品——《流光溢彩》和《生生不息》,使得许多参加排练的学生都觉得受益匪浅。无论是作品中群舞的结构、还是动作的编排,甚至是诸多新颖的双人舞动作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认识。这些是已远超技术技巧、表演能力层面上的认识,是一种对结构方式、编创理念、排练要点等方面的整体认识,相信这些知识经验的积淀会成为学生日后脚下的基石,将他们托到更高的位置眺望远方。
赋予学生创新的羽翼
“芭蕾创意工作坊”传递给学生的是传承意识滋养下的当代创新意识与提升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借助这一平台,学生能获得更多走向舞台、尝试创作的机会,“芭蕾创意工作坊”自举办以来,共计演出32个剧目,包括引进剧目7个,教师学生原创节目25个。高比例的编创作品,打破传统的、单纯以院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模式和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芭蕾教育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探究未知、探索未来、启迪智慧的旅程。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同时学习到包括舞美、音乐、舞台调度、观众组织、演出安排、演出推广、表演服装设计、节目主持等所有与演出有关的内容和方法。
实际上,在工作坊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每天都会遇到新内容与挑战。尤其是学生自编自导环节,同学们总能在兴趣盎然的心情中开启综合能力培养的新征程。通过一次次工作坊的举办,学生对身体控制、技术运用、情感融入、动作关联、音乐理解等有了一定的飞跃。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12级学生王思正同学,在编创了两部作品之后,他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所编创的现代芭蕾《黄河赋》不仅是挑战了中国风格的现代芭蕾经典《黄河》,还受邀参加人民大会堂55周年庆典演出。
当前艺术教育往往过分强调专业技能,使地许多学生表演空洞缺乏内涵。而我们深知艺术感受性对于从事艺术创作者的价值和重要性,创意工作坊的举办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促进了学生的身体能力和思维能力协调发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们的直觉、灵感等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解放了他们的肢体。与世界一流大师零距离的交流,有效带动表演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和对角色的揣摩理解更加丰富和透彻。可以说,“芭蕾创意工作坊”的独特形式非常利于对中国芭蕾创编性人才的培养与发掘。
作品之间的美学碰触
工作坊中引进的国内外编导大师的作品,每一个都如同独一无二的珍珠,美在与众不同。所以,“芭蕾工作坊”所提供的不仅一个学习平台,也是一场美学意义上的洗礼。从民族风格、现当代风格、亦或是更为自由洒脱的跨界风格的芭蕾舞蹈作品中,让学生跳出肢体语言和情感理解的层面去碰触更丰富的美学世界。
在五届芭蕾工作坊中的七部引进的成熟作品中,有用表现主义探索生命之动律的,有运用现代手法与视角去诠释古典音乐的,也有中国编导使用西方舞蹈语汇表达东方美学意蕴……,更多风格鲜明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肢体表现力,发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力,给予学生探索未来的专业起点。
探索中国气派的芭蕾
艺术的跨界交流增强学生了解国际芭蕾发展资讯,归根结底为了用芭蕾这种国际舞蹈语汇来传承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为形成中国气派的芭蕾做出踏实的积累。
“芭蕾创意工作坊”不仅引进编舞大师之作,使得师生们从世界芭蕾最前沿汲取养分,启发灵感,更是为今后教师学生自主创作,自主编排,自主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教师学生原创的25个节目,我们积累了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的原创芭蕾舞作品。比如《黄河赋》、《阿美利亚的遗言》、《偃师》等等。为进行中国现当代芭蕾舞作品的探索与研究,用现代性的表达方式融合中国文化元素,为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优秀作品做铺垫。
中国当代的芭蕾艺术真正的出路还是在东西方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探寻,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国际芭蕾发展趋势的了解,更需要立足于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当中,用当代的视角与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发声。我们期待着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眼光又有创作实力的中国芭蕾编导,创作出更多既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又符合当下审美的当代芭蕾作品。我对中国芭蕾的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奔向未来最好的时代。
文章来源:舞蹈剧场杂志
文 :邹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