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舞之》是我第一本书的书名,选自《诗经》:“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古人形容高兴到了极点,自然会发生的一种肢体语言状态。《手之舞之》也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手舞研究是我读博士时开始的舞蹈研究方向,当时我在读博第一年期间,与我的导师冯双白教授共同商议“中国古典舞手舞”这个研究方向时,冯教授提醒我,这个方向的研究难度一定是很大的,因为在此之前尚未有专家学者做这个方面的研究,所以基础的研究资料是遗乏的,再加上从未有专家学者开展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所以在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上也是无从借鉴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与导师冯双白教授商定开展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这一路走来,我深知不易。
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虽然是以文字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但是对于我本人来说并没有离开我的舞蹈实践,中国古典舞。在文中涉及到中国古典舞手舞现状,其中分析了中国聋人的手语表达、石窟造型及出土文物中手舞动作的分析、《千手观音》手印的个案分析、梨园戏与京剧中手部动作的分析,以手舞这个身体局部动作视角来看关于中国古典舞形成之脉络与审美特质,正所谓“一叶知秋”的道理,也是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不仅仅停留在手部舞蹈动作本身,而是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中国古典舞手舞的研究作了这次的研究思考,相信对读者是有益的。
现阶段中国舞蹈界的视野是很开放的,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艺术家有着舞台实践与学术理论的交流,西方现代舞对我们现阶段的舞蹈创作,包括舞蹈审美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之所以开展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的原因也在于此,我们如何去观察、学习外国舞蹈文化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思考我们本国自己的舞蹈文化艺术,这在我看来是重要的,而不是一味去追捧外来的舞蹈艺术。有几年在我的印象中,现代舞是在年轻舞者中非常流行的,甚至许多学习中国古典舞与古典芭蕾的专业舞者也莫名其妙去跳起现代舞来,丢了自己的本专业,不去继续学习、思考、探索不说,看看他们的现代舞方面的创作与作品,也只能说太过平庸,放在舞蹈艺术审美的高度来谈的话,真是些没有意义的作品。对于舞蹈创作冷静思考时,发现有太多时候大家容易盲目跟风,作品本身根本不是自己由内而外的一种真诚表达,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就如同写作不是有思想内容要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而是生硬的为了写两篇所谓的文章完成任务,这两种文字的呈现我相信一定是天壤之别,舞蹈作品创作同理。
在我的舞蹈实践中,2016年初,以总策划、总导演的身份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舞剧《26分贝》,这个舞剧的定位是“非古典的时尚舞剧”,里面的动作元素包括舞段处理借鉴了现代舞编舞的一些方法,在我的舞蹈研究中,实际上包含这个部分的思考,于《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这本书中第二章、第一节“手舞的现实生活依据”这一节中重点研究思考了中国聋人的手语表达,其中包括手语表达的主要方式、手语中的名词和动词,在做中国聋人手语这方面研究时,我发现在聋人的世界中,他们长期以手部为主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达到互相的理解与共识,这种纯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舞蹈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某种维度的相似,中国古典舞手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不仅是为了舞蹈而舞蹈的无语义性的手舞动作表达。陈维亚导演早期创作的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木兰归》,这个作品中的手舞,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叙事性再现的方式。演员刚一出场的动作是,大跳落地连接吸腿翻身动作,在这两个十分专业化的技术动作中,观众看得出木兰是骑着马翻越沟渠勒紧缰绳继续前行。怎么会在大跳和吸腿翻身这两个舞蹈技术动作中明白演员要表达的语义?这当中的语义性表达在手部动作。演员大跳时,双手手臂弯曲在按掌手的位置,手部手形为空拳,左手略在右手前方一点。这个手部动作就是模仿生活中骑马的动作,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大跳落地演员在做吸腿翻身前有一个连接动作,腿下是单腿盘腿,手部动作是双手臂在头部的右侧弯曲手臂,小臂依次向身体内侧方向快速交替做“绕”的动作(手形是掌),而后双肘向两侧发力,手形由掌变为空拳。这也是一个源于生活中的动作,是骑马时勒缰绳的动作,这个动作后顺势连接吸腿翻身。在这两个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叙事性再现的方式,手部动作完全是模仿生活中的动作,这样观众在观看时会很自然地理解演员这个动作是在传达什么意思,这个例子很明确地说出手部动作在叙事性舞蹈中再现的方式,值得我们再进一步剖析的是,如何使生活中肢体动作转换为适合舞台表演的舞蹈动作。创作者在这里使用了两个舞蹈当中常见的技术动作,将腿下的技术动作与手部的生活动作相结合是达到叙事性舞蹈的一个方式,而不是直接取自生活的动作不加以艺术化的处理,那样观众是会懂演员要表达的意思,可也就失去了舞蹈审美层面的意义。
在此,我们看出无声世界中的聋人朋友的手语表达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动作素材,被艺术家加以艺术性的处理于舞台上,这种手部舞蹈动作是非日常化的舞蹈艺术表达方式,尤其在“古典舞”方面显而易见。
在进行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过程中,以手舞中思考关于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特征,中国古典舞手舞是再现与表事性手部舞蹈动作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表意可以通过手部舞蹈动作配合全身舞蹈动作,观众可直接理解艺术家想传达给大众的意思,而在艺术表现,抒情性手部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具象的意象之美,这也常见于中国古典舞的作品中。我于2006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与杨丽萍、谭元元共同表演舞蹈《岁寒三友—松、竹、梅》三段舞蹈,三个舞种,杨丽萍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舞诠释了竹,谭元元以西方古典芭蕾舞诠释了松,我以中国古典舞诠释了梅。在这段“梅”的表演中,创作者赵明导演用了艺术表现即抒情性手舞动作来完成,手臂的舞动并没有具体指向性的语义进行表达,而是通过手臂姿态在空间中的停顿与流动造成一种意自的审美,手臂时而有棱角的姿势,时而行云流水的舞动,用节奏的快慢对比,将手臂舞动的棱角姿势突显,整体看下来,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审美体验,傲雪红梅的气节在舞动中如诗意的文字一样,意象的表达出来。在这当中,艺术家也有观察梅花本身得到的经验,所以手臂的棱角动作就是对自然界梅花的模仿,手形是兰花指与菊花指,手臂则是枝节。梅花这种花种的枝节极其特殊,细、干、长、并有棱角与枝节线条当中,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在手舞的部分考虑到“梅”的特性,所以这种舞动与其他中国古典舞的作品处理不同,也就形成这支舞的特性。在我的舞蹈作品中,除《胭脂扣》,至今我也独爱这一支舞。
我的舞蹈实践还在继续,这一阶段压力大,今年4月我将与央视娱乐传媒合作推出我的第二个创作《26分贝——天使的微笑》,今年还要将自己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底搭建好,两件事情要做好,对于我来说有太多需要去细化的工作。
英 文中 有一 句 我 很 喜欢“ j u s t d o it”!有时我的家人、朋友担心我工作太多,忙碌太过疲劳,我尽力调整的同时会尽责的履职完成好我所做的工作。北京舞 蹈学院的老师、刘岩文艺专项基 金的负责人、《2 6 分贝》的总导演、《蓝色裙摆》中的舞者……我的舞蹈实践 还在继续,这感觉很 好。你们是否也在享受着自己舞蹈事业的那种进行方式,我们此 刻在 本刊中以文字相会,以文字的 方 式思考、探讨 舞 蹈的美 好,难得。希望诸位快 乐地 继 续舞 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