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拿起相机的的第一天开始,就对摄影充满着激情,最开始的一个阶段见什么拍什么,当照片拍的越来越多,到了自己都看不过来的时候,我开始更多地去思考:“拍什么?”和“为什么要拍?”。
我初次接触舞蹈摄影是在2001年,那次是拍摄一位芭蕾舞者,我被她独特的身体语言与情感表达深深的触动,它吸引我走进了舞蹈的世界,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的摄影主题也逐步向舞蹈方向倾斜。
拍摄舞蹈题材,一定离不开舞台摄影,那是关于色彩、构图、光,还有舞者的神态与气息的结合体,与其说是现场的捕捉,不如说是对于未来艺术发生的预判,按下快门那一瞬间,舞者与摄影师是融为一体的,我称之为“定格的瞬间之美”。有时候也会在摄影的时候刻意降低快门速度,让画面产生流动的线条,动静相存,更具美感。
除了舞台摄影,我也喜欢拍摄舞者幕后的故事,这不光需要观察,还需要你去悉心感觉你所拍摄的对象。
舞者在台上光鲜靓丽的表演和幕后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聚光灯的背面,没有烘托,没有演绎,是最真实的,随时发生着的属于舞者们自己的故事,每当拍摄到某些瞬间的时候,我知道,这些是独有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2012年的一次拍摄让我记忆犹新,那天我在后台拍摄一场结业演出,一位芭蕾舞者完美的跳完一支变奏,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她面带笑容走下舞台,刚到侧台,就低着头一声不吭的把舞蹈鞋脱在一旁,趴在自己的膝盖上喘着粗气,此时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和刚刚在台上轻盈灵巧、精灵般的身影判若两人。后台的光线非常昏暗,我用最大光圈和极慢快门速度拍摄下这张照片(图一),从台上到台下的那种反差让我感受到,舞者将美奉献给了观众,而把自己的辛酸、疲惫、汗水与付出都深深的隐藏起来了。直到今日,我依然喜欢这张照片,这也是摄影的 “不确定性”带来的魅力。
每当碰到这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作为摄影师,都要毫不犹豫的去捕捉画面,瞬间是时空的交汇,机会是稍纵即逝的,也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只要你拍下,那就是幸运的,因为那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图一 2012年5月20日,一位舞者脱下舞鞋在地上休息 地点;沙龙舞台
(组图)2014年10月17日 地点:舞蹈剧场 北京舞蹈学院国芭赛比赛进行中,因比赛强度大,一位选手走进侧幕后,小腿因抽筋,指导老师林洋安抚选手的情绪、紧急治疗,目送选手上台。
在舞蹈摄影领域里,还有一类重要题材,是拍摄演出海报或舞者的形象宣传照,这和拍摄一般的形象片不同,它要能体现出舞者的身体线条和肌肉质感,还要使人能从中读出舞者的心境,拍摄前期需要和编导、舞者、造型进行深入的沟通,就照片所要表达出来的主题达成一致,在前期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拍摄过程一般是顺利而有趣的,有时候在拍摄过程中会突然灵光闪现,达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x届民族民间舞拔尖人才海报
棚拍 舞者:苏海陆
拍摄舞蹈人,其实就是双方的一次交流,我希望抓拍到舞者平时很少被大家看到的瞬间,被拍者也希望将自己最有个性的形象示人,双方的激情碰撞,往往能创作出一副好的作品。
这次拍摄吕艺生教授之前,我心里是没底的,因为之前和吕老师接触的不是很多,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令人敬畏且严肃的学者,和杂志的编辑提前做了些拍摄预案,正式拍摄那天,通过简单的沟通,发现老学者也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吕老师表情生动,神态自如,配合完美,拍摄在互动交流中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
摄影师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昨天就是历史,瞬间便是永恒。对于新事物,能够发现它并记录下来,是摄影师的责任。
2013年6月,北京舞蹈学院关於老师和夫人来到河北安新县端村,开始教农村小孩跳芭蕾,一听到这事,我顿时来了兴趣,众所周知,芭蕾舞是一种高雅艺术,从来都是在华丽的舞台上展现,而农村给人的联想是贫穷和落后。这两个反差如此之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决定跟随他们走一趟。
孩子们学习芭蕾的场地就是村里学校的教室,如果按常规在教室拍照,从画面不能明显体现出农村的环境,为了把芭蕾和农村这两个元素紧扣在一起,我把拍摄地点选择在刚收割后的麦地,“高雅艺术进农村”的主题不点自明,拍摄的那天,为了得到一张满意的照片,大家在酷热的太阳下等了两个多小时,所有人都没有怨言,当光线到了最适当的时候,拍摄下这张照片,关於老师给照片起了个名字叫《田埂芭蕾》,画面中的四位小朋友只是在周末学了3个月的芭蕾,动作还略显笨拙,但眼神中透着自信,给读者的暗示就是:四只小天鹅在田埂上起步,必将会展翅高飞。
时光在此刻凝固了。相信多少年之后,这四个孩子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那欢快的少年时代,想起关於老师,但愿也能想起我这位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