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坠石》每件约35x30x25cm, 瓷 黎春辉
“细观中国古代书画、雕刻或器物,有很多传统元素会给予我内心最深刻的感动,仿佛时而触动着灵魂中的文人情愫,使一颗赤子之心得到最真挚的涤荡与慰藉。”黎春辉时常伫立在自己的作品前表达着他的创作感悟。
谈到黎春辉的陶艺作品,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作品中对诸多传统元素进行的全新解读与展示,这种展示除了体现在其泥土和釉料的材料特质中,也表现在他对多种材质语言与艺术语言在视觉艺术上的转化上。他常以不经意的手法对传统经典元素进行解构,继而以当代的视觉表达方式进行重组与重塑,一切仿佛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时空与材质的置换,使经典元素获得了新时代的重生。
> 《和声》 瓷 96x15x40cm 作者:黎春辉
黎春辉常以自己手中的泥土寻找传统笔墨的符号、窥探大千造化的神韵、探寻金石古器的印迹。这些创作意象与他好古、博古的习惯有关。他的作品多取材自传统艺术,在古代器物、书画中提取陶艺形象与创作元素,以现代陶艺的创作技法与视觉语言表现出来。正如他所言:“陶瓷材质本身即是承载中国古典美学与东方艺术形象的极佳载体,土与火的结合,泥与水的语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最好释读,也是东方意象的最好鉴证。”
如何把东方艺术经典美学特征与古典元素以当代审美视角进行作品展示和创作表达是他一直以来的思考。然而他对于古典元素的借鉴,是以陶艺创作的独特
> 《容》黎春辉 瓷 45x25x10cm 作者:黎春辉
> 《和声》局部四 黎春辉
语言为作品表达的全新载体。在这一点上,作品《观》似乎是黎春辉“新传统陶艺”作品最好的诠释。道德经有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品《观》造型来源于八大山人的写意国画,运用疏松粗颗粒的匣钵土和细腻瓷泥对芦雁进行写意。借以拟人化的芦雁形象表达作者“于僻静一隅,观尘世喧哗”的心境。无论是翅羽间充满泥土气息并极具形式感的细长线条,还是舒缓柔滑的体态起伏与禽身曲线,无论是夸张凝练的喙部造型,或是清澈凝神的黑白双眸,均在强烈的对比中、在古拙的形态中展现出陶艺与水墨完美融合、异曲同工的艺术精神。
> 《观》 (35x15x25cm) 陶瓷 作者:黎春辉
> 《游心》 瓷 60x40x5cm 作者:黎春辉
这件作品体量厚重,仿佛是八大山人笔下的物象以陶艺形态获得了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全新“复活”。黎春辉以陶泥的细腻与粗糙、温润与干燥、天然与雕琢等极为强烈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一个全新的“经典”形象。陶泥细腻部分的语言诠释了柔和、水润的仿佛淡墨线条般的勾勒效果,而粗糙、干燥的陶泥仿佛营造了秃笔干墨或古拙氤氲的墨气,作者运用与水墨艺术完全不同的手法展示出意境相同的笔墨精神与“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思想,同时传达出了“大朴稚拙”的东方造型意蕴。这种陶艺作品的艺术美学同样体现在作品《游心》与《太湖印象》中,是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为今用,化古为今”的创作体现。
> 《太湖 印象》(正面)(34x10x28cm)(陶瓷、玻璃) 作者:黎春辉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表达,并非一味地推翻传统、破而后立,这在现代陶艺中似乎可以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拥有着悠久历史与中华文脉的陶瓷材料,其本身的“经典性”已赋予作品浓厚的文化符号与经典烙印。这点在黎春辉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传达。如作品《和声》正是这种传统文脉的现代表达。《和声》取自传统民族乐器——钲,亦名“丁宁”,是中国古代打击乐器。作品采用钲为原型,配以韵律感的线型装饰,意在表达实物和谐的祝愿,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钲在古代有收兵止战之意,也做乐器使用。《和声》系列作品的釉色仿佛是塑造了一个凝固、肃穆的“青铜时代”,灰色中的肌理仿佛是一种对隽永、深邃的情感传达。作品借用传统造型元素中富有韵律感的线型,以质朴的釉色与充满现代感的肌理表达作者对时代和事物和谐的理想。表现对古典的追思、对时代的重塑、对经典的重构。
> 《和系列》 局部 瓷 45x45x2.5cm
> 《和系列之二》 瓷 45x45x2.5cm
对于现代陶艺的创作,黎春辉毅然坚持以时代重塑经典,以现代陶艺的表现方式对传统艺术形态进行解构与表达。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陶艺的时代魅力,领略到“新传统陶艺”的时代面貌与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