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1-15 11:10:59

摘    要:媒体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her b er t marshall mclu han)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将媒介的性质作为艺术种类演变的基础和诱因之后,对于媒介的运用成为当今视觉造型艺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媒介决定艺术对象之性质,构建审美自身之形态,引导观念更新之程度。信息时代,数字艺术因其凸显的媒介审美特性,在视觉造型艺术中不断体现出“元素造型”“技术造型”“观念造型”等特质。文章着重从这三点展开探讨视觉造型艺术对数字媒介元素的转译与借鉴方式。

 

关键词:信息时代;数字媒介;元素造型;技术造型;观念造型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09-0090-03

 

“艺术形态确立的核心是媒介,媒介分类也是最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法,也是分析艺术的重要依据”——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媒介与材质特性作为存在于对象实在性交流间的一种介质,它所具有的力量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明确并予以发生。如文字的出现,相较于语言或表情,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印刷术则使信息无限的复制与再循环成为可能,加速了跨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则将媒介定义为转变虚拟为实在,消除视像与拟像之间的边限。而波兰裔英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则指出流动与加速、拥挤与边限已然成为某种“公共舞台”(一种媒介),并由国家政治腾出的公共领域生活所占据。
因此,当今信息时代,传统视觉造型艺术必将不断趋向于这个“流动与加速”“拥挤与边限”之时代特征的审美转译,并逐步发展成综合感知、高速流动、概念跨界、情感国际、模块交互等介质技巧。因其所指承载的“内容”持续性的依据能指所承载“信息”的演变而演化,所以作为重媒介与技术的数字艺术创作,很契合的成为视觉造型艺术试图拓宽内容与信息可借鉴之处。
数字技术中所凸显的“科技才情”适用于造型艺术多种媒介如绘画、装置、雕塑的表现与设计元素之借鉴层面,从当前国际艺术现状来看,这两种媒介元素类型在内容中的交叉,分类中的划分,形态中的转向已逐渐生发出明晰与丰富的跨界案例。其明确的转译线索直接影响了当代视觉造型艺术在审美与概念上的变化,并延伸至作品的记录、展出、收藏、出版等层面。因此,笔者试图从两者存在的相关性、差异性与历史脉络入手,依托对当今几位典型的艺术家创作案例的深入分析,探寻视觉造型艺术在“元素造型”“技术造型”“观念造型”三个方面对数字媒介元素的转译与借鉴。

一、数字媒介的“元素造型”转译

数字内容(digital contents)依据信息源、信息传播与数据承载,以可读的数位形式“0”和“1”方式保存,计算机对数据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传感采集,运用3d模块技术、仿真拟像、虚拟镜头、超链接、交互网络等对数字信息进行无限制的复制、剪贴、重构进而展开创造。而这些作为由先进科技表现出的数字艺术审美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传统造型艺术形式元素发展的轨迹,因此在对于形式的诉求上两者是共生的。同时,基于数字科技而产生的过程性、融合性、开放性、虚拟性、流动性等元素也已然成为信息时代视觉造型艺术在探寻何为元素构建问题的首要参照。
在此方面有突出建树的,如埃塞俄比亚裔美国艺术家jul i emehretu,她试图将数字技术中的图层、动荡与重叠元素在绘画中进行大胆尝试,其作品被评论界称之为“数字构成对传统美学的侵入”。julie mehretu试图在作品中将虚拟与现实语境进行互换,依据其特有的形式造型指出在这个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中何为存在之现实,以及对是否眼见即真实这一质问的追寻。而其形式兴趣点则落在城市、信息、交互以及被组织,具有构成感的抽象模块,拒绝接纳僵硬的边框限定(如实地街区的划分)。指涉出关于信息时代和它的居住者某种流动、拥挤与暂存,而流动的概念也正存在于网络虚拟中用以标示具体的“站点”或“终端”,以及多种缓存通道叠加的数字生活概念。
如艺术家于2010年创作的back to gondwanaland超大型绘画,julie mehretu用乳白色和半透明涂料反复涂抹了很多色层,每一层都经过了图式化处理,层层递进,相互阐释,上一层覆盖的信息被下面的一层所解释,其形式虽具有明确主题但最终合成为抽象性图质:复杂多层的cad建筑平面图、都市标示设计,图表性的公共设施,数字化的直线与曲线以及rgb图层色彩等,其画面的高密度图层和动力学特征使观者感受到了瞬间强烈地壳运动感和深度的数字化景观冲击的双重互演画面效果。

二、数字媒介的“技术造型”转译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说过:“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历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技术的艺术形式才能有所突破。鉴于视觉造型艺术中艺术与技术的深层渊源与关联,如立体主义布拉克移动性的描绘静止物体;卡尔德活动雕塑中的动力学与风力技术等。在对更新的媒介借鉴时,难道还面临或技术或造型的分界情况吗?!传统造型艺术的“封装媒介”创作范式相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艺术的“开放媒介”,也已开启对技术之于造型重要性的研究,其研究与转向的时代必要性在今天看来亦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视觉艺术的数字技术造型转译同时也改变了作品的记录、存储、展示、解释等介质依托方式,拓展了作品涵义之传递与感知的多种可能性。过去可能仅视觉感知,而现在则迈向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包围沉浸式体验。这源于数字技术的记录、显示、存储和发送技术基于计算机、数码设备采集与存储图像,以网络、时基媒介为传递与流通渠道,进而对信息进行无限复制、任意拼贴、虚拟编制,运用多向度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艺术信息的采集、储存与制作过程。必要时结合其他媒介如生物平台来获得一种包围式的沉浸体验,从而将艺术自身表述透彻。
在此方面,美国新兴的艺术团体assume vivid astro focus(以下称avaf)因多元的技术审美表现而在当今艺术界崭露头角。存在于avaf虚拟世界中鲜活的科技造型与多元的记录与传递方式,在其作品背后持续性放大与虚构了视觉形式之真实。团体中的两位主要艺术家对造型的理解并非仅停留在其作品传达出的暧昧与匿名,而是大部分作品计划都以瞬间的时效性、直接的数码合成、远程交互播放来塑造,作品分成线上线下,并立足“技术视觉”立场而掀起的某种超媒介、综合感知之视觉盛宴。甚至大胆将具备相似视野的其他艺术家作品作为远程协作者并入其作品中。
因此,avaf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融合多元技术媒介如绘画、雕塑、音效、光线、观众的视觉与体验场景的综合体。如作品looking for xanadu(2002),艺术家直接使用数码艺术微喷替代笔触,去中心化的各种图像铺满了整个圆形画框,装置在内圆框的电子迷幻音乐播放器,悬吊在圆心上方的舞台镜面反射灯光,同时邀请观众在圆形画框(舞台衍生品)上滑轮或慢舞,这些看似视觉之外的技术却促使观众沉浸在对当今都市艳俗与幻境乌托邦的呈现之中,同时其所有技术也包围式的于视觉领域中生效。

三、数字媒介的“观念造型”转译

造型艺术对“观念”的提出与推行源自20世纪60年代观念艺术之兴起,基于反思视觉与形式惟一性的观念艺术强调“观念造型”之先行。那么何为“观念”?后进的数字艺术很自然立足于这一思考,其初始即寻求对现场感、交互与文脉(文本)之阐释,使其审美具有虚拟、时间与共存等特征。抛开其他形式与技术的影响,数字媒体艺术家在创作时对接受者的反应预先猜测,通过对行为习惯、接受习惯的预估,重要的是对展示空间的借用以及对作品材料的熟练掌握程度来进行实验,预测的证实就是带来亲身经历,和不可还原的现场沉浸,即不断尝试于媒介直接决定观念造型之“塑造”。
1964年出生的德国艺术家thomas demand于雕塑领域的创作即为观念造型之典型案例。thomas demand的观念一方面起始于构建在现代物流硬纸盒和办公纸张之间的雕塑性辩驳;另一方面则来自新闻事件的“简洁”与“流动”性报道。艺术家巧妙的对两者共性予以提炼,并运用极简的有色纸媒介进行的复杂的事件场景和空间拟像还原。如作品klause(2006)模拟了2006年7月在当地引发热烈议题和猜测的恋童癖凶案现场;作品embassy(2007)则还原了一位曾驻罗马的尼日尼亚大使因泄密伊拉克政治情报而接受cia调查的场景。
这些纸盒模型再现了新闻媒体中报道过的真实现场,这些被重构的“雕塑”,严格按照计算机对事件复原生成的尺寸与空间大小,而ai图形设计则抽离了一切细节、装饰并聚焦于对摄影图片视角与内容的模拟。清空对象除索引外的多余成分并高度聚集这种模拟性,人为在场的踪迹亦被消除。thomas demand作品的观念明确的塑造在被社会编码的图像以及对这些图像的消费与物流层面,其造型感亦展现了令人惊异的空洞和随之而来的不安,触碰到了当今大众集体记忆与密集图像性感知的共振历史。

四、视觉造型艺术的“数字情结”

突破将传统视觉造型艺术仅仅理解为“造型的艺术”的惯性想法,代之以持续催生新元素的“媒介的艺术”之逻辑进程,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视觉造型艺术应具备的数字情结,即反应在数字化与互联网的技术借鉴与语境转译中的特性。如今我们的生活已全面数字与网络化,即便我们的物理空间越来越“拥挤”,但数字化生存则在虚拟空间中重新构建出期望的地平线,这也促使我们从这种虚拟生活中不断体验出对艺术审美感知与思维方法的更新。
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视觉造型艺术不再单独成为艺术家创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而是转变为信息时代“视觉社会”中大众的阅读文本;转变为发掘人们综合感知觉的潜在审美收益;转变为跨越多文化、地域风俗的综合体;转变为时空概念中实时的传输方式,从双向传播转向网络共享的现代科技化的媒介创造,真正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当代视觉造型艺术发展之前景。■(彭 涛   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 江苏省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时代视觉造型艺术的数字媒介转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sjb133)

 

 

 

参考文献:

[1](加)herbert marshall mcluhan(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

[2](英)zygmunt bauman(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

[3](德)hans werner holzwarth. art now-vol 3[m].德国:taschen,2008.

[4] 许江,吴美纯. 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

[5] 宁海林.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6] 辛楠. 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4.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