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墨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文章旨在重新梳理墨学经典中关于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论述观点,希望用传统思维重新审视当代设计中有关如何确立匠人精神的理想境界。通过追本溯源的方式,从文化的独特视角来理解当代设计,在以墨学为代表的传统语境下来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墨学;设计;匠人文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05;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0-0026-03
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最辉煌最重要的历史节点。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既奠定了之后两千余年的文化总体基调,更可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对后世文化发展是决定性的。在先秦诸子学说中进入后世主流思想的是儒、道等学派,对于墨家思想知之甚少,但儒墨两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被并称为两大“显学”。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曾为显学的墨学逐渐成为了隐学甚至绝学,由于当时特定历史环境,外在政治强权的打压导致鼎盛一时的墨家学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微。墨学在主流精英社会失声无疑是中国文化史的憾事,但弥足珍贵的是墨学虽衰但并未彻底消失,因其深刻思想内涵和强大的现实指导性在社会平民阶层的潜在影响力延续至今。那么,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墨学,其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现究竟如何,特别是在今天新常态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重拾墨者两千多年前的理念核心,借此拙议当代设计中如何确立匠人精神的理想境界,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升级起到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墨子与墨学思想体系
墨者理念中最重要的价值输出就是首次以理论层面体现了工匠精神,其最大贡献则是将传统匠人提高至文化层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社会分工的首次细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而手工业者以独立的社会角色被确认也是在此时。墨学创始人墨子就是小手工业和小生产者的代表,亦是当时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一)墨子与墨者
把传统匠人及其劳作赋予文化属性的墨子无疑是塑造中华文明的伟大人物之一,墨子姓墨名翟,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的生平事迹在其身后由门徒后人将其整合,集《墨子》一书传于后世。墨子与其弟子们被后世统称为“墨者”。在墨者身上具有鲜明的“脑体结合”特征,即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墨者既是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又可看作是注重实践的“大匠师”。这点在《墨子》中就可找到依据。而墨子本人这一特点则更为显现,在整个墨学思想体系中始终贯穿着理实结合的思想脉络,关注底层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及科学规律,经常用“农与工肆”作为支撑其理论学说的根基,以人为本,以民为天的思想内涵一以贯之。提及墨子重工的特点,不能忽略的是墨子所擅长的手工业手艺,其做工精巧,巧夺天工,如他的木质车抽,可以承受百斤重物。墨子运用杠杆原理设计制造了,用以对抗攻城云梯的冲车,在冷兵器时代的令游牧民族胆寒的著名进攻利器“弩”。除此之外,在用于生产的农具中的贡献也很大,墨子设计制作了用于灌溉的提水工具桔捍机,滑轮和轮轴也是墨家经常制造和使用的机械装置。
以现代自然科学角度看,墨学经典已经涵盖了物理学、数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它的科学成就在当时的世界大视野下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其对现代设计发展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墨子是一位乌托邦式的“设计美学家”。“墨子的杰出之处,在于他在中国哲学乃至美学史上,第一次展现了日常衣饰、房室、舟车等东西,具有如此之多超越本身、具有思想意义上的价值。”①
(二)墨学的造物方法论
1.百工之术——现代生产“分工”的雏形
现代社会的设计与生产过程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分工与合作,而这种现代分工思想则源起于墨学。墨子认为为了提高生产和劳作的效能,对生产活动的明确分工是必要的,分工也要遵循各尽所能,扬长避短的原则。工作任务分工的细化可按男女分工,按体脑分工,按行业分工,按技术专长分工。另外墨子还强调劳动分工并五高低贵贱的差异,应该按照社会需要和个人能力的自然分工,旨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发挥劳动者的技术专长。在农业社会基本分工外,对手工业分工细化也有所阐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鞘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②127
墨子的“分工论”对后来的劳动分工有着无法估量的社会价值,可看作是现代工业文明分工理念的起源,也是古代农业社会“百工论”集大成者。在另一论述中国古代手工艺行业分工的历史著作《考工记》中虽也有对于“百工”观念的详细阐述,但墨子对于该方面思想的论述无疑是更加全面和准确的。
产品的生产与设计需要用一整套符合科学实际的标准作为衡量准绳,而有了标准作为衡量的设计恰恰是与艺术的最大不同,手工业分工的明确与批量化生产密不可分,造物的批量产能必然要有标准作为保障,应该说标准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如何统一生产准则,墨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法仪”观。
2.法仪准则——标准化生产的源头
尺度和比例是现代设计以及工匠技艺中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而早在先秦时代的墨子就已经提出了这一原则,被其称为“法仪”。其中圆规、水准仪、矩尺等标准工具的推崇和使用要求,充分的反映出墨子的思想中对标准法度的重视。此观点墨子在其《天志》中有较多论述,“故子墨子置立天之,以为仪法,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也。今轮人以规,匠人以矩,以此知方圆之别矣。”②146墨子认为,匠人的工作应遵守规范,譬如现代工匠们还沿用至今的常规制造工具:用于绘制方形的矩;用于绘制圆形的圆规,用于量偏正用的悬垂,测量水平而用的水准仪等。墨子要求工匠们学会并按照规范使用工具,这就被称为造物的法则,反对通过自身的直觉来衡量和制造,这些就是保障造物质量和标准化统一的具体手段。
墨学中对生产标准规范的严格要求,对之后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韩非法家思想,“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③进而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后实现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钱币、税收等,这种统一的标准化制度体系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和重大变革,墨学的“法仪”观则是造成这次伟大变革的理论和思想根源。
正因为有了墨学中“分工”与“法仪”的提出,才使得有效提高人类生产效能,实现现代工业的批量化生产具有了可能性,它是匠人的原始劳动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先进生产力转化的驱动力。如果把墨学看成一种哲学思想,分工论和法仪观就是它的方法,而指导这种思想的观念又是什么呢?
(三)墨学的造物观
墨学的思想内涵博大而精深,有兼爱、非攻、节用、明鬼、天志等主要主张。其中阐述设计与制造的段落与观点描述也有很多,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墨子的思想也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其中不乏设计的基本态度以及制造的基本法则,甚至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本文归纳出墨学关于设计和制作篇章中最为重要且突出的内容是:“利”和“用”。
首要的是“利”,墨子所说的利主要是指利人。这里说的利人本意就是设计应迎合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确切讲墨子是社会下层阶级的代言者,墨家与同为显学的儒家恰好相反,儒学的本质是代表主流上层的精英文化,而墨学却是具有鲜明平民文化色彩的学说,其更多的关注底层的手工业,也揭示了墨学的本质属性。利人是墨学造物观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用”则是具体表现。墨子的造物观要求一切好的设计和创造都要切合民众需要,不论审美情趣还是使用需求,相较审美墨子更注重实用性的体现,墨子甚至极端的提出“非乐”的观点,反对一切外在的主观享乐,注重实用和适用的实际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墨子的非乐与利人并非相互孤立,而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都是围绕劳苦大众的切身利益而提出,在墨子看来摒弃物品的外在审美因素,仅追求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符合兴利除害原则的。
二、墨学思想“非乐”观在现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潮中的体现
产品的核心是它的功能。而设计活动的本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诉求的,设计在人类社会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产品功能的不断开拓作为其亘古不变的发展原则。譬如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迭代与创新决定了手机外观等因素的随之改变就是力证。用现在的眼光来解读墨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可以认为是一种注重功能性的原则,“其乐愈繁者,其治愈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②33在墨子的理论体系中具有鲜明的“轻艺术,重理性”的思想倾向。墨子对待艺术活动保持理性态度,具有明显亲民特征的实用主义是他所推崇的造物观。所谓“非乐”的的本质就是反对奢华浮夸的外在享乐,进而提高对功能的专注。
现代功能主义设计引领者当属建筑设计理论奠基人沙利文,他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功能第一的观点,明确了设计活动中功能的重要地位,随后这种设计思潮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建筑领域,更多的波及到整个西方工业设计。功能主义的极端主张还有“装饰即罪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口号。所谓功能主义设计就是强调产品的功能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功能是实用性产品的设计基点。当设计忽略了功能的考虑时,即便形式再美,也应该是失败的设计。只要遵循功能第一,这样的产品才是遵守功能原则的设计作品。将产品功能性放在设计原则的第一位,这也正是墨子在两千年前的主张,他注重“功利”的造物观念,正是基于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了解和他多年实践积累的经验。
三、墨学思想“节用”观在当代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极致表现
墨子的“节用”观是基于其亲民性而提出的。正因墨子身上具有强烈的平民化倾向,才决定了他和他的思想具有了关注底层民众的全局性社会观的理论基色,而他对当时上层社会浮华奢侈的腐朽生活有着深切的认识和无情的批判。与统治阶级的奢靡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底层劳动者的劳苦。“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 ②124。
节用的本意就是节约开支,合理利用资源。它的提出既简明朴质,又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墨子还提出了节用的准则,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全方面的论述百工从事自己所擅长的技艺,各司其职,只要满足基本民用适可而止。墨学节用观给现代设计学的启示就是要用最少的最合适的材料来造出所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尽可能少的耗费原材料。
在节用路径走到极致的是出现在现代西方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潮。极简主义又称为最低限度艺术,顾名思义是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力求精简,只保留必要的形式,反对和抛弃一切繁杂的或被认为不需要的部分。有关极简主义的经典案例就是美国的苹果公司及其系列产品,该企业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是位追求极限的极简主义倡导者,乔布斯创造的产品贯彻了极简主义独特个性,设计的产品将装饰删减到最少,将功能追求到极限,呈现出纯碎的无可替换的极简风格。在视觉上呈现出直接且有力的极致美感,在内涵上完美体现出节用,适用的设计主旨。极简主义不仅秉承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美学思想,也与墨学所提倡的节用观暗合。从人文层面深度拓展,不难发现老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④更是墨学节用观在另一层面的哲学解读也是其观点正确性的有力佐证。
四、用传统文化精华唤醒当代设计的大匠风度
(一)现质后文,物用有宜——匠人精神的精髓
墨子出身劳动阶层,以此为出发点的理论自然具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强调理论源自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墨学思想反复强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理念甚至影响到墨子的造物标准和评论体系——三表法。所谓三表即为本、原、用。“本”是遵循古法,以前人的经验为依据;“原”是指尊重群众经验,从广大群众中吸取创造的智慧与养分;三是“用”,意指结合实践,最终应做到利人。以经验为重要参考依据,以实践为检验成果的准绳,这恰恰是匠人精神的精髓,所谓匠人精神的基本特征一是注重技艺的师承和方法的创新,二是讲求对精准度无限提高和对传统规矩最大化遵循。这就是“三表”所提出的重经验,反直觉,重标准,轻感性的造物理念,说到底是力主遵守匠心造物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利人”的实用性准则中。
(二)兼爱与交利——以人为本的大情怀
关于墨子制作木鸢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公输盘认为他制作的能在空中飞三天而不落的竹鹊是“至巧”,墨子则认为自己制作的“木莺”也非巧之物。在他眼中,可以“致远力多”的车才是“巧”。由此可见,在墨子的思想中,巧和拙的关键并不是器物的形,而在于“利”。虽然能飞的“木鸢”看似巧夺天工,但能切实给予百姓福祉的车才是圣人心中至巧之物,这正体现了墨者关爱基层民众的博爱之心,墨学的思想核心“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基于此所提出的。应该说兼爱与利人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也是理论的道德升华。
“兼相爱,交相利”的提出,既是墨学的最终核心,也是墨子为后世匠人们所制定的最高道德样板,是对于是否是大匠的约束和衡量标准,以此为准才有可能登及“大匠师”情怀境界。墨子始终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提倡的造物观念都是从百姓的利益出发,使社会人人相爱,互相得利,他的造物思想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这才`是造物设计的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墨子的造物思想虽然没有所谓的那种个性风格,但却是所有风格形式形成的基调。源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墨子的学说就是各种风格形式的坐标。只有把墨子“兼爱交利”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造物设计的过程,各种风格才会创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会。这是墨子所体现出的“大匠”风度。
在传统中国社会并没有设计师这一职业,它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工业文明直接导致社会职业分工的重组与细化,从墨者生活的农耕时代向现代乃至当代迈进的过程就是生产力飞跃发展引发生产关系的迅速变革。传统匠人的概念其实就是设计者与制造者的统称,一名古代匠人是兼顾了设计者和制作人的双重身份,设计师身份界定的不确定性和可疑性不仅在传统,在当下更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确认。墨学就是在劳动实践之后产生的伟大思想,先质后文是设计形成大匠风格的重要路径。如果不贴近大众,不从实践中汲取养分,那只能沦为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说到底,设计行为的本质就是为人而服务,设计者追寻的核心目标就是“人本位”思想在物质维度的建构。在以墨学为代表的传统语境下则是:脱离了人的设计非“大巧之工”,这也是两千年前的墨者所要告诉今日我们的道理所在。■(蔡 笑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课题《“匠人文化”影响下的高职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hyb160197)
注释:
①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99.
②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③韩非子.韩非子·有度[db/ol].语文网中网,http://www.laomu.cn/xueke/2012/201205/xueke_353926.html,2012530
④老子.道德经(第22章)[db/ol].海博学习网,http://www.exam58.com/mrmymj/5293.html,20131204.
参考文献:
[1]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2]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良瑾.大匠造物成器之学一一墨子造物思想刍议[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