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老而又常新的汉字,是我们文化的载体与传播手段,从八千多年前以陶片刻划符号的形式诞生,到现代以电脑字库的形式展现其千变万化,其形态蜕变的规律,特别是笔画样式的变革与调整,都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宋体字在汉字传承演变与现代应用中的重大作用,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其历史成因以及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播对其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影响力日益扩大的今天,研究与继承本民族的智慧结晶宋体字,极具现实与长远意义。
关键词:形态演变;造型规律;工艺技术;人文气息;文化交流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0-0039-03
汉字是东方文化的载体,也是迄今寿命最长的文字,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产生,汉字经过漫长演进,其形态蜕变特征明显,变化原因有据可寻,在互联网联通世界的今天,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新字体不断涌现,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字体的形成有其社会、文化、历史、技术、审美的客观原因。而作为一种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且仍被广泛使用的宋体字,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产生于雕版,成型于明朝,宋体字之所以有历史与当前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原因。
一、汉字形态演变的结果
人类创造的古文字中达到较高水平的有以下四类:1、中国的“汉字”;2、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的“楔形字”;3、埃及的“圣书字”(含碑铭体、僧侣体、人民体);4、玛雅人(今墨西哥、中美洲)的图案化文字。现在除了前者,后面三种都已消亡,汉字既是古文字,又是现代文字。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及龙山、良渚文化的遗址陶器上,发现了很多刻画出来的符号,大汶口的陶器上已经有可以表达概念与意义的图案符号化文字。郑州大学王蕴智教授经过多年研究,通过整理我国上百个遗址里的陶片,在对刻划符号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认为我国最早的表意性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的考古遗址中, 距今八千年以上,可以初步认定为汉字的源头。
秦始皇经过征战统一古代中国后,进行了大一统的变革,文字首当其冲,颁法“书同文”,统一前六国的文字差别较大,但由于六国都是文官治国,所以六国文字发展迅速,为了书写方便,简化字使用频繁,较为发达的楚国,文风兴盛,使用简化字最多,而秦国文字发展则较为缓慢,基本传承了上古文字钟鼎文的形态,通过对比研究可见,东南方位的诸国文字简化程度高,而西北方位的诸国则保留了较多的上古之风,由于是“秦”统一文字,所以更多沿用古风,就把可能走向简化的汉字,进行了复古化的统一,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保留文字的装饰之美,但书写繁琐,为了书写速度的需要,秦汉时期经过了“隶书”字体的变革,到唐代由于书法兴盛,经历了“楷书”字体美感的演变,楷书继承了隶书的字形结构,只是在笔划上进行了适当缩减,再往后历代基本保持稳定,直到最近几十年由于简化字推广导致部分字形有所变化。
这里重点要谈到“隶书”,其上承篆书下启楷体,使汉字从篆书的圆形和椭圆形态转变为方形与扁方形态,又由于写于竹木简上,因上下排列,为了多写字而形成字体较扁的风格 ,隶书的特点是形态扁方,笔画蚕头燕尾,外方内圆,极具美感。汉字因汉代形成而得名 。而后的晋代王羲之等书法大家,将汉字美感推向了登峰造极,唐代是汉字形体的定格时期,因为“字体工整,可谓楷模”,称之为楷书,宋体字是在楷书的基础之上,由手写转为印刷而形成的。
二、工艺技术发展的必然
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随着人类造物能力的提高,文字的载体经历了石材、陶器、青铜、竹简、木简、麻布、丝绸、纸等的演变;创作文字的工具经历了石、刀、笔等变革;书写雕刻的着色经历了各类矿物质、漆物质、多种植物类、墨汁、现代油墨等。由于这些物质的变化,导致汉字结构与笔画的演变,陶器上的符号较简单,几何化,是泥胚不便刻划的缘故,甲骨文直线化与尖锐的末端,是刻划硬物的结果,钟鼎文的圆角与装饰性,是铸造器物的需要,蝌蚪文是漆的粘稠作用,隶书的扁是为了节约竹简。秦朝的蒙恬用石灰水浸泡毛发,改变了毛发的斥水性,毛笔开始存墨,书写流畅,促使毛笔成为历代主要的书写绘画工具。在西汉后期出现了纤维性的厚纸,其方法为把富含纤维性的物质浸于水中,经过捣压碎化,沉积为固定形状,然后捞出,平摊风凉,制成厚纸;到东汉,蔡伦改革了造纸技术,制出“薄、光、亮、均”的新纸。平滑的纸张与含墨的毛笔配合,促进了书法的大繁荣,晋代更是出现了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
唐代是宋体字的温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奠定了楷书的兴盛地位,而宋体字则是脱胎于楷体,佛教的兴盛,使得唐代有专门抄写佛经的人,称为“经生”,其字体工整,重复的字写得相同,如同印刷,成为字体规范化的范本。同时唐朝的科举制度使得书籍需求扩大,他们仿照石碑拓片技术大量翻印文书典籍,结合印章篆刻的阳文形式,创制雕版印刷,由于雕版是用刀刻,使得笔画变得几何化,线条有粗细变化,原先手写的毛笔字变得越来越几何图案化,宋朝毕昇将文字制成单个字模,材料通常采用胶泥或金属,按照书籍内容把单个字模排列在经纬状的字盘里,表面施墨,覆盖纸张印刷,这就是活字印刷术。因为字模为了经纬排版的需要变得方块化,汉字形态也彻底方块化,雕刻字体的刀锋,形成宋体几何化形态,汉字被分解为点、横、竖、撇、捺、钩、挑、折、戈等形态。宋体字“横细竖粗”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多数汉字,其结构中横笔画多于竖笔画,布局需要;二是由于书在刻版时,沿木材的横纹雕版,横笔画与木纹同方向,不易刻断,竖笔画与雕版木纹成直角,加粗以使其不会刻断;三是汉字竖画适当粗化,使汉字平稳,有重心,如同承重墙承接着相关的笔画结构,符合人们追求平稳的审美心理。
宋体字形态的形成,有时间和空间因素,宋代刻版印书以浙江为盛,官方刻版的经史、私家刻版的文集,量多质优,美轮美奂,最为士大夫阶层推崇,其文字形式在日后的刻书中被反复模仿,宋代由于文人治国,文化较为繁荣,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日益旺盛,雕版刻工们工作量很大,为了高效完成任务,他们总结了提高刻字效率的方法,利用刻刀走直线的特点,在借鉴楷书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笔画进行直线化改造加工,在最节约刀功的情况下,保留楷体字的待征,这就形成了具有刀感,几何化的宋体字。汉字经过甲骨文(汉字产生)、隶书(汉字发展)、宋体(汉字成熟)三个时期,至此汉字稳定而广泛传播。
三、宋代人文气息的影响
在宋代,其经济、文化、艺术可谓发达于世界,更有历史学家评价,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巅峰。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兴盛,最典型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宋代发明的,分别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虽然有学者说四大发明是技术不是科学,但这些发明为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作出的贡献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在宋代由于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誓碑,历代皇帝都采取了崇文抑武的政策,又由于皇帝的喜好与表率作用,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诗词、绘画的鼎盛时期。伴随着理学的兴起,私学的增加,受教育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井喷局面,书籍需求剧增,大量印刷作坊出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有雕版印刷的店铺。可见那时候印刷业的普及率之高,远超我们的想象。宋徽宗赵佶在政期间,编纂《宣和画谱》,宋代较为写实细腻的工笔画作品较为兴盛,由于画家与收藏家都喜欢在画幅等艺术作品上题字、写诗,需要根据画面选择书法字体,宋徽宗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书”,字体,其书法风格取工笔花鸟画的纤秀用笔,细瘦干练,脉络如筋,为了增加字的力度,克服细笔画的纤柔之感,特意在笔画的首尾处增加提按顿挫的笔锋,同时吸取了黄庭坚书法中的“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字体结构规律,颇有“干练峰回,瘦劲奇崛”之美。适合题在工笔绘画作品上,同时由于“瘦金书”多为蝇头方寸的小字,笔画细而清晰,便于识别,进而作为雕版印刷的借鉴字体,其结构特点与笔锋变化,深刻影响了宋体字的造字规律。
四、各朝官方的推进作用
宋代刻本的兴盛是宋体字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官方也极力推广文字的工整化,南宋秦桧博学而多才,擅文墨工书法,早年受到宋徽宗的赏识,任命他处理公文,秦桧在处理全国各地的公文时,发现各地奏折字形差别较大,字体很不规范,为了提高书写与阅读的效率,同时也为了讨好宋徽宗,就按照“瘦金体”创作出挺拔秀丽、整齐规范,美观易识的新字体,他用这种新字体写奏折,得到宋徽宗肯定与赏识,令秦桧将这种新字体进行全国性的推广,作为公文的首选字体。南宋迁都杭州后,秦桧官至丞相,且在位时间较长,他更将这种字体完善且扩大推广,雕版印刷字体也以此为范本,进行了文字形态的标准化变革。宋体也叫衙门字体,直到今天,政府机关的牌匾与公文,大都采用宋体。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又一座丰碑。特别是明代中期形成的“线装书”,其装帧技巧完善,直到如今依然沿用。宋体字在宋代初具规模之后,完善于明代弘治年间,基本定格于当时的苏州地区,明代的印刷书籍通行到日、韩、越等东南亚国家,对东亚地区的字体审美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的印刷体演变成我们现在最常用、最标准、规范性最好的印刷字体。明代出版的图书大多翻刻宋代的版本,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快捷经常只刻出“字形的大体轮廓”,提高了标准化与识别性,这种“突出轮廓的字形”的字体盛行于明朝,日本在19世纪时引进并制造铅字字模时,将这种盛行于明代的字体称为“明朝体”。
公元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宋体”之名由康熙指定,清代《文献通考》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但这个命名有不当之处,例如比宋代早的隋代、唐代,以及比宋代晚的元代、明代,其雕版印刷的字样皆不一样,且各有特点与优点,却一概称为宋体,宋体之称过于偏颇,且有笼统之嫌,但是因为康熙之命,皇帝之令不得不遵从,清代乃至现在,我们都称宋代和明代刊本一并为“宋体”。宋体字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康熙中期以后,形成清代特有风格样式,其特征是字形与明代相比显得更方、更正,已经总体上接近于我们现代沿用的印刷体,特别是清代乾隆时期,宋体字已经定型,例如作为其特征的三角形,在横画收笔与竖画起笔时完整体现,已经成为宋体字的标志,与现代宋体字几乎没有区别。
五、现代文化交流的需要
源远流长的汉字对亚洲文化影响深远,在近现代形成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亚汉字文化圈,华侨更是将汉字推向全世界。在1859年,美国的威廉姆·姜别里将上海美华书馆制作的汉字字体传入日本,这些字体溯源是模仿了明朝万历年间的雕版字体,所以日本称为“明朝体”。现代铅字技术产生后,在我国首先被制作为字模的是晚清风格的宋体,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英文会同时出现,配合具有装饰边角的宋体字,具有建筑风格的英文罗马字体比较合适。英文中的无衬线体,笔画较粗,简洁醒目,受到这种字体的启发,我国近代创造了新的铅字字体“黑体”,我们现代汉字字库最基本的四种字体是“宋、黑、仿宋、楷。”成为电脑处理文档的标准字体。汉字在我国近现代经历了简化运动,例如“太平天国”在其文书中应用了部分简化字,甚至在其玉玺上都使用,可见简化字有当时的群众基础。1935年8月,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其来源是由字体学家钱玄同主编的《简体字谱》,但因为受到当时教育部门强烈的反对而没有广泛推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专门成立了文字简化与推广的行政机构,文字简化工作得到大力推广,我们目前使用的汉字笔画数量已经由繁体字的平均17.5画,减至14.5画。简化字的优点是笔画少,提高了书写效率;字体密度小,便于记忆,为扫盲做出了贡献。但缺点是损失了汉字的美感,同时由于华侨与港台地区仍使用繁体字,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有些许障碍,台湾地区提出的“用简识繁”,较值得我们学习,这样既可以通过认识繁体字来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可以阅读古集,传承经典,而在书写时使用简体字,提高文字应用的效率。通观汉字在世界范围的应用,繁简两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为文化交流做出各自的贡献。
在2017年4月,美国的adobe公司和谷歌公司通力合作,联合发布了“思源宋体”,包含“简、繁、日、韩”四种汉字宋体的写法,笔画粗细归为7档,共收录将近46万个字型,其中的简体中文部分,支持我国国标gb18030以及我国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思源宋体”的目标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广泛使用,包括电脑网络、各类手机终端、各类用户界面的网页浏览、电子阅读等。“思源宋体”无论在字体数量、开发规模和应用价值上都创造了史上之最,为需要支持多种语言的设计人员、互联网开发人员、以及广大的普通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基于此,宋体字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将得到极大认可,宋体字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将变得更加便利、高频、无障碍。
结语
汉字以其富有美感的形象和容易理解的概念化符号体系屹立于人类多元文化的丛林,中文虽然书写稍显繁琐但极易识别,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汉字可以通过语音与拼音或五笔等输入电脑与手机客户端,汉字的识别率和信息传达率是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最接近人类的本源,在相同的时间内,阅读汉字材料要比阅读英文快得多,获取的信息量要大得多,因而提高了文字的使用价值。汉字的文法简单,言简意骇,语境优美。文字学家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座伟大的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 ,从设计的角度讲 ,汉字是人类最好的符号与图形原素,其内涵丰富,架构完美。在文化多元、世界大同的今天,宋体字作为汉字的杰出代表,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日益光大。■(李文国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福建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两岸语言应用与叙事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layy20160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