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伯纳德·屈米建筑画的形式特征及绘制过程,发现其绘画风格充分体现了其解构主义的建筑理念。即运用图解、拼贴表述其设计动机;运用三维、色块表现其方案策略;运用摄影、制图表达其视觉传播。认为在当今建筑表现工作普遍被剥离的情况下,建筑师仍有必要培养并发展出具有个性的绘画语言。
关键词:伯纳德·屈米;建筑画;解构主义;策略;形式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7)11-0133-03
今年初,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和理论家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①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在中国的首次回顾展,共展出近350件图纸、手稿、拼贴画、模型等珍贵资料,其中许多作品为首次公开,引起了国内观众的极大兴趣。作为建筑解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推手,屈米上世纪70年代初任教aa建筑学院时,将德里达(jacque derrida)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利用,以更加宽容、自由、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他参考电影艺术、文学理论等观察视角,发展了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者诸如德里达(jacque derrida)、巴尔特(r barthes)和福柯(m foucault)等学者的研究工作,认为:建筑不仅仅是造型的问题,而且必须内涵事件、运动、活动、功能等,成为都市文化的载体。其中事件最重要,是各要素的转换点。他破除了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困惑,认为未来建筑可以是依存于事件的结构上;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因此,他的设计追求的永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是重复已有的美学形式。
像许多解构主义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库哈斯等)一样,屈米的建筑理论探索及早期的建筑作品都是“纸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绘画语言,作为理论及设计概念的传达。主要有三类:作为理论研究的分析图、作为动机实现的方案图,以及作为大众传播的摄影图等。
一、动机:作为理论研究的分析图
屈米早期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为1976年出版的《电影剧本》(film script)及1981年出版的《曼哈顿手稿》(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 ②。在《电影剧本》里,屈米分解了几部重要的电影来探讨如何把建筑空间置换成故事内容。而后在《曼哈顿手稿》里,屈米以蒙太奇的方式对建筑叙事做了研究。他自己构想了一场谋杀案,并以三种图面形式来表述整个故事:图片(事件),木炭画(空间)和箭头(运动)。用以说明,建筑空间虽然是为了满足一系列预设活动(功能)而产生,但仍然可以容纳谋杀这种并不是预期的活动的发生,事件既是建筑物的发生器,同时也是引发源。通过组织事件的方法,他的设计不仅仅从美学和象征手法出发,而是暗示了更为有效的生活方式,建筑的责任从提供功能空间转向了组织社会活动。在这里,屈米主要采用图解、拼贴等技术来表述其建筑设计动机(图1、图2)。
拼贴技术是20世纪欧美建筑师们的基本功。其作为整合设计思路、强化各设计环节之间横向联系,体现全局思维、表述设计理念等手段,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的出现而得到普遍的运用。当前,人们可以轻易地组合、混合或者嫁接理念、结构、材料、图形等不同介质来实现类似布瑞克(breck)、毕加索(picasso)及施维塔斯(sveta j)式绘画的视觉效应,冲击原本稳定、和谐、规整的世界。而屈米运用的拼贴技术,希望展示的是跨越城乡差异,展望人类文明生活(包括形式多样纷呈的一切事物)稳步发展的优美前景③。
屈米作品之所以能令人过目不忘、挑战传统实用型建筑思维,根源在于其萃取和累积的信息都来源于生活。他于《曼哈顿手稿》里绘制的城市生活系列简笔画大获成功,成为20世纪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作品,其价值告诉人们,生活空间(建筑)与生活律动(事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策略:作为动机实现的方案图
屈米1982赢得了法国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其方案图纸就是《曼哈顿手稿》的现实版。公园的一些建筑元素及构造形式如同手稿里黑白相间的图画一样,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屈米不安于“事件”在公园里成为配角,他想让基于活动的小型构筑物成为开放公园的“统治者”。由此,一项充满新建筑学派格调的,满纸代表“亭榭”“楼阁”的红色方格阵列的方案就此推出。清新明了的设计风格使图纸不仅易于解读、操作功能强,也顾及到了预定的分段设计、分期建造等设计要求。在一组由8张图片组成的名为“竞技场透视”的套图中,他反复使用了红色方块,用一系列线条表现“楼阁”与道路的联系,反映建筑物的几何位置及相互联通关系。方格依比例尺愈变愈小,直至细若游丝;最小的一幅展现了整个公园的全貌;部分图示中,楼阁充当廊道的节点和枢纽,错落有致,遥相呼应;主体构筑物则雄踞于公园曲径廊道的各节点处,气势恢宏;整体画面表现明显沿袭了《曼哈顿手稿》里的设计分析套路。(图3、图4)
在这里,“事件”被演绎成一个规整和谐、互存联系、互相印证的完整图系。特征鲜明的绘画语言一扫手稿里刻板的黑白色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红色主导的图片,彰显了每一个设计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用抽象的建筑语言解析了“事件”基于建筑物尘埃落定后的实际效果。图面无一例外地在红色图块下添加了灰色的影子,营造了三维阴影的效果。这些手段的运用,实现了图纸从“构思”到“方案”,从“示意图”到“视图”的自然过渡。
三、形式:作为公众传达的摄影图
屈米认为,国际竞赛就需要密集和高度专业化的设计和传达。因此,他的事务所总是运用各种创新技术去设计形式以表达他的思想。在竞赛中,这些创新图形工具,在面对大型设计公司的竞争以及最后提交期限的压力下,不仅迅速而廉价地提供了独特和引人注目的图片,而且还经常用强烈的现实感来表达出其激进的设计理念。这种现实主义图像研究的结果,坚定地支持了他直到现在的工作和实践。
屈米图像形式技术最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台理光ds320复印机(一种能提供全套数字化印刷技术的高精密度机器)。他最吸引人的一类建筑绘画,是来源于常见的投影图平面。通过编程复印机,从平面到轴测投影都进行不同方向、不同比例的压缩或拉伸,使平面图产生鲜活而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有时为了强化大众对设计理念的认知,屈米甚至会从平面中剥离掉部分正确的形式,用复印机拍照,进一步转印到黑白印刷的rrc树脂涂敷纸上,造成影像覆盖了两个不同底版的独特效果,最后,用颜色对影像进行喷涂。屈米常用的是一种混合了钢蓝(steel blue)、潘恩灰(paine's grey)和卡里红(cali red)的色彩体系,其中卡里红是类似于万宝路香烟盒上的红色,已成为屈米绘画的专属标签。(图5)
屈米事务所的另一种绘图技术被称为“摄影制图”,即在一张拍摄了建筑模型的35毫米幻灯片上,反复叠加制作,使画面产生舞台布景般的效果,赋予建筑模型图(通常是1:50)以时尚感。制作技术包括把8 x10英寸的幻灯片做银盐染料漂洗(cibachrome print),然后用复印机在仿羊皮纸上转印,通过使用复照仪重拍、重设大小,实现图面的扩大和连续色调的打印,最后有选择性地用喷枪进行上色。尽管这种“摄影制图”经常被误读为计算机生成或是丝网印刷的图像,但确实呈现出迷人的设计描述,画面仿佛外太空成像般,建筑沐浴在空间透视的光氛里。(图6)
“摄影制图”过程通常有一个明确的设计意图,通过转换序列中的每个步骤以减少细节和软化硬边等手段,获取建筑物令人信服的比例和存在感。然而,规整的品质往往又需要被过程中“小事故”打破。例如,在原始照片中偶然侵入的光给对象造成了色差渐变的效果,画面呈现独特的空间感。这种追求偶然绘画的效果也延伸到喷枪的渲染中,避免了最后成图中刻意的制作痕迹。
这种制图的魅力,巧妙地转变了观众认为建筑师的绘画就应该看似完全合理的俗臼,产生了艺术性。屈米事务所纽约办公室首席建筑师罗伯特·杨(robert young)认为:“‘摄影制图’是比其他任何媒介更能服务于其设计理念的方法,它使人们认同,尤其在竞赛环境中,认同建筑形象就应该脱离纸面而流行化”。此外,他还描述了这种与包豪斯艺术感觉相反的“机器”般的绘画实验也是有生命力的:“我们的绘画来自于解决了后结构主义问题和当前的社会条件的明确学术思想,消除观众的差异性,具有普遍的审美认同” ④(图7)。
尽管从形式上看,有时“摄影制图”图面表现出“错误”,如为法国斯特拉斯堡乡村中心所做的概念方案,黑卡纸上一个平面投影与一个立面投影并不对应地叠加。但其实,制图过程与所用材质都不是重点,屈米的建筑画代表了一种新形式下的设计和演示工具,一种介于绘画过程、模型制作、版画和摄影之间的状态,当然还包括所有四种的混合。在图像形式的转换之下,是其基于“事件—建筑”的解构思想的有力传达。在这种语境下,拍照、制图、影印、冲洗、喷涂等,都只不过是实现目标的工具而已。(图8)
四、结语
屈米的建筑展几乎每年都要在世界各地上演,近三十年经久不衰。正如本次中国展取名《建筑:概念与记号》⑤所表述的,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套简便易行,对成熟方案参照价值极高的建筑画设计范式(记号),对于各种建筑类型的设计表达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充分体现了其解构主义的建筑理念(概念),不仅动机明确、科学明了,且富有情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绘画风格。在当今建筑表现工作普遍被从建筑设计领域剥离的情况下,屈米的绘画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建筑师们仍有必要培养并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以实现建筑设计的视觉价值与文化理想。■
(吴征 张示霖<通讯作者> 福建工程学院; 高喜红 福州大学)
注释:
① 伯纳德·屈米.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gqj92d0n9wvfhttr0kuqbtqctidbgvfzfqezuiquwu0gblsxqvrradxqhlyjdgcecwksjxsxbuj2w9ubhlvfk.
② bernard·tschumi. the manhattan transcripts [m].u.s:john wiley & sons ltd,1994.
③ peter·cook. drawing:the motive force of architecture[m].u.s:john wiley & sons ltd,2014,37-40.
④ tom·porter. architectural drawing master class[m].u.s:amazon publishing limited,1993,110-112.
⑤ 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红不只是一种颜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