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设计界和制造业期待通过引入工匠精神,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就设计领域而言,来自设计成熟度的影响、来自设计思想格局的制约,以及设计尺度把握的偏差都可能无谓地消耗工匠精神释放的能量,所以有必要探讨设计影响工匠精神有效发挥的因素,释放产业潜能。
关键词:工匠精神;设计成熟度;设计思想;设计尺度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1-02-0029-02
在“中国制造”已遍及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设计界开始关注工匠精神,以期为设计和制造引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引入工匠精神的积极意义,已被广为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从历史上看,中国往昔其实并不缺乏工匠精神,虽然有理论认为儒家思想注重人、不注重物,制约了“工”在中国的发展,但实际上无论经历怎样的朝代更迭或是战乱灾荒,精湛的“手艺”依然顽强地薪火相传,这从博物馆里丰富的古代造物遗存及其清晰的发展脉络不难得出结论,在中国,“匠心”的传承从未间断,可以说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工匠精神”无须刻意强化教育。它本来就是设计和制造走向成熟的表现。那么具体到设计领域,有哪些影响工匠精神有效发挥的因素呢?
一、工匠精神的有效发挥与设计的成熟度密切相关
设计理念是否先进、设计体系是否完备、设计手法是否娴熟最终都以设计的成熟度为表象呈现,而设计的成熟度决定了工匠精神是否得以有效发挥。拿离我们时代较近的清式家具设计制作来说,工匠精神发挥的效果就颇具争议。以清代宫廷家具为例,清代工匠凭借康乾盛世雄厚财力的支撑和来自帝王本人的格外关注,在名贵且具有极佳雕刻性能的紫檀木上,充分施展了精湛的手艺和匠心,许多家具作品其雕刻之精,令后人叹为观止。然而矛盾的是,当代中国设计界在谈论古代“工匠精神”时却往往有意回避清式家具,而更愿意与另一种中国古代家具风格——明式家具联系到一起。业界对清式家具整体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其设计厚重有余、俊秀不足,给人沉闷笨重之感①。尤其是乾隆以降的清式家具装饰繁缛,徒具华丽表象;耗费大量手工雕刻的所谓“乾隆工”,近看花团锦簇、巧夺天工,远观却琐碎不堪、令人生厌。“工匠精神”在这里虽然赢得了后辈对其技艺的肯定,但是最终完成品则饱受非议,甚至在收藏界有“一明抵十清”的流行说法。究其原因,许多清式家具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的设计不够成熟,为追求华丽厚重的“庙堂气”“富贵气”不惜刻意加大构件体量、大量采用毫无舒适性、便利性可言的装饰结构并辅以繁缛装饰,其结果难免影响实际使用感受,有过度炫技之嫌却时常不能兼顾整体和收放自如。具体设计实操能力欠成熟,难以实现目标预期,整体设计的不甚协调最终不得不依靠堆砌雕饰来“遮丑”。清式家具自乾隆以后发展到不分造型、不论形式、不管部位地满雕②37的程度,结果使得精湛的手艺在制作环节沦为浮于表面的奇技淫巧,“工匠精神”如脱缰野马泛滥无度。反观明式家具设计亦有秾华玲珑的风格,看似与清式家具装饰手法相似,实则判若云泥。明式家具成熟的装饰雕刻引人注目的是规律、匀称的整体,而没有繁琐的感觉③。更为高妙的是明式家具设计上将装饰与结构融为一体,看似简素无为,实则每一根线条、每一处转角都匠心独具,在细微处含蓄的曲折变化有着重要的装饰意义,也最能体现匠意的深邃,在此成熟的设计将工匠精神化入无形。(图1)
二、工匠精神的有效发挥受制于设计思想的格局
设计思想的格局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格调和内涵层次,也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发挥空间。再以清式家具为例,清式家具的技艺传承自高度成熟的明式家具,况且盛世时期的清代国家综合实力也优于前朝,据此先天条件,仅就表象层面探讨清式家具设计上的种种不成熟,是难以合理解释成因、无法切中要害的,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产品使用者需求形成的设计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在精神层面上清式家具所代表的是清代封建社会贵族式的仪式化审美,突出等级观念、强化秩序意识,意欲通过营造庙堂形象立威以震慑被统治者、炫耀实力的色彩过于外露,故形成了庄严刻板、厚重繁缛的设计风格;气场压抑且格调不高,难以使人真正从情感上引起共鸣。这一格局的形成与清代统治者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实行高压统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文字狱政治高压对思想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书籍禁毁所产生的“涟漪效应”④ 禁锢思想文化、扼杀社会活力。设计者和工匠们最为保险的做法就是循规蹈矩、歌功颂德;在表面虚饰上下功夫、在枝节末梢上抠细节,而大格局则尽量中规中矩免得惹祸上身。田家青先生在论述清代家具设计时有言(乾隆年间宫廷家具)使人想到工匠们实际是在一个被限定的范围内,按照预定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创作”②29,“工匠精神”在此释放得无奈而憋屈。与此相对比,虽同为封建社会产物,在明代相对宽松的大环境下,设计思想上的自由赋予明式家具松弛宜人外表的同时,也注入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明式家具设计在其用户主体士大夫群体的指导下,力求物化士人外圆内方、沉穆有节的品性。虽然明式家具也承载了封建礼教定尊卑、辨等列的统治功能,但刚柔并济的设计思想将功能与美感融为一体,若有若无、虚实相生的精巧构思留给观者广阔空灵的禅意空间的同时也为能工巧匠提供了开阔的施展空间,工匠精神则将设计愿景演绎的臻至化境。可见设计思想是工匠精神的灵魂、适宜的设计思想能升华工匠精神的境界;而在拙劣扭曲的价值观指导下,工匠精神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徒费精力。
三、工匠精神的有效发挥有赖于设计尺度的准确拿捏
工匠精神也有着尺度把握的问题。辨正地看,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我们在谈工匠精神的执着与专注的同时也要警惕“执着”与“偏执”的界限,“专注”与“短视”的分野。
在这个问题上由于设计尺度的拿捏不当造成工匠精神走向偏执和短视不光在中国有先例,在国外亦有。19世纪下半叶英国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并不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尺度把握失当和短视,精致的设计和手艺与工业化时代大趋势相悖,难成气候。再以早期德国相机工业为例(图2),德国产品品质历来受世人推崇,国人眼中德国设计和制造无疑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然而德国产品亦有“走麦城”的时候。20世纪早期德国相机产品无疑有着市场霸主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日本相机产业冲击下,德国相机工业被迫逐渐让出产业中心的地位。虽然德国相机工业下滑原因复杂,但设计尺度拿捏不当,偏执于追求产品极致品质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难辞其咎,这恰恰是工匠精神由“执着”走向“偏执”的例子。德国工业设计界素来有追求极致性能倾向,在这一过程中,费效比难免有控制不佳的情况。比如在相机镜头制作过程中为追求极致性能指标,从光学材料制备阶段起就不惜付出巨大成本代价,制造过程则采取传统手工业式的技师个体操作方式,视每一片镜片皆有自己的“性格”,只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师通过检测才能发现每一枚镜片的独到之处,根据它们的不同“特性”继续手工研磨⑤ ,这样精细到极致的生产方式被认为方能保证出品完美的镜片。如此用心往往被视为德意志民族工匠精神的极佳体现,赢得大量痴迷拥趸和业内外美誉。然而在消费类产品上如此大费周章显然大材小用,市场曲高和寡的反应是最有说服力的,在获得了巨大声誉的同时却失去了广泛的消费市场。反观来自日本的竞争者,其在市场大获成功的早期单反相机产品工艺层面难言精美,没有考究的真皮贴饰,也欠缺所谓丝绸般柔润的操作手感,但在使用功能上的确技高一筹;且为适应美式大工业流水线生产,产品设计追求标准由“完美”下调为“适用”,产品经济性良好。日本相机业在设计尺度上的合理取舍其效果众所周知,多数消费者做出了务实的选择。而有着深厚工匠传承底蕴的老牌德国相机业对“流水线”产品天然地心怀审慎,对“传统精髓”的难以割舍影响了他们迅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在此走向“偏执”的工匠精神适得其反。传统上德意志民族受新教伦理之“天职”观影响⑥ ,对待工匠精神有着浓厚的宗教特征,而设计和经营是需要理性取舍的。比较而言中国社会更讲究中庸,设计尺度的拿捏正是要持中守正、不可偏颇,否则一切过犹不及。
结 语
综上所述,工匠层面的忘我热情不是中国设计制作腾飞的灵丹妙药,工匠精神只有在适宜的宏观思想指引下,依托成熟的设计,在经济合理的费效管控下,方能最大化发挥其效能,这需要从设计到制造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共同提升。■(杨 锐 西安美术学院)
注释:
①胡德生. 清式家具的风格[j]. 紫禁城,2014(11):24-37.
②田家青. 清代家具[m].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3:29,37.
③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361.
④张瑞龙. 让政治因素回归学术思想史研究——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新方向[j]. 清史研究,2015(03):151.
⑤吴周彧. 永不言败——德国相机的世纪历程[j].中国摄影家,2016(4):113.
⑥杜连森. 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