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4-10 16:46:16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茁壮成长,媒体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展示艺术已不足以满足当下人们的要求,而新媒体下信息可视化设计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目前来看,信息可视化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是一种独立的、新颖的思维方法。遗憾的是,我国在新媒体艺术设计这个大环境下,信息可视化还处于成长的阶段。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新媒体艺术设计;技术创新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p37;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1-02-0045-03

 

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网络也逐渐在全世界普及。信息可视化从全新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信息可视化把现实空间的模型引入网络,打破传统的单一网络展现形式,把文字、图形、数集、音频等与现实的、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空间展现的方法。

一、信息可视化的概述

(一)可视化

可视化指的是,人们通过观察事物,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在脑海里汇成客观事物形象的过程。可视化促进了观者对数据信息接受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于局部和整体含义的构成。可视化的成果不仅提升了人们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提高了观者对信息的处置和表达能力。

(二)信息可视化

信息可视化是伴随着网络信息空间的诞生而形成的,是必然的产物。信息可视化不单单用图形、图像来展示信息,让客户深入了解信息,还使用简易有效的图形、图像来指导检索程序,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检索。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将繁琐难懂的信息以最简易有效的方式展现给观者,把看不见的信息转化为视觉内容,让客户形成优质的体验。 也就是说,信息可视化设计指的是,把信息客观化,与观众展开互动,向观众传达信息并让观众更有效的理解。信息可视化传达信息的目标围绕的是“可读、伦理可用”,把难懂繁杂的信息转变成能够让人们消耗的物品,提升客户的感受。可视化设计探究的是获得信息的工具,是设计者通过计算机把信息数据化,这一交互探究,推动了信息交互传达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与特征

(一)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

1.确认需传达的信息的要素,明确信息最重要的展示要素。
2.找寻展现信息最合适的表达方法,使观者了然于胸,能够快速准确的理解。
3.在制作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先确定最重要的特性。
4.确认视觉特性后,可以根据要求进行细节处理。
5.如果有其他的要求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二)信息可视化的特征

信息可视化与其他的可视化有一些区别,其特点如下:

1.位置特征。全部的可视信息都和地理空间相联系。
2.直观形象性。信息可视化是用各种清楚、简易的方法,将不同的信息传达给客户。
3.多源数据的采集和集成性。运用信息可视化技术,接纳、搜集不同的信息都非常简易快捷。不管这些信息在被收集时的情形是什么,也不管这些信息的格式是怎样的,都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
4.交互探讨性。通过大量信息阅读,交互式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思考。在相互讨论思考的程序中,能够方便快捷地检查信息。
5.信息的动态性。一些信息不仅仅具有空间的性质,还有动态的展现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趋于成熟,让信息的动态展示和检查搜索具有可能性。
6.信息载体的多样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茁壮成长,信息传达的方法也不再停留在图标、文字等方面,而是发展到了音频、动画、交互体验等等领域。

 

 

三、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方式

信息可视化包含了数据、常识、科学可视化等,汲取归纳了它们的特点及优点。把任何事物进行合适的处理组合,都可以展现为表格、图形、地图、文本等,不管它们是属于静态类型还是动态类型, 都能为我们提供某些方便条件,以使我们可以分析需要的信息,发现线索,找出答案,明确关系,还有可能让我们从中了解一些不能轻易发现的情况。就当前的科技探索情况下,信息可视化适用范围非常广阔。
当下,信息可视化早已发展为一个独特的学习科目。在信息可视化里面,需要可视化的数据是它本身所具有模式的抽象数据,并不是一些数据模式的成果或大规模的数据集成。信息可视化最主要的是,处置抽象信息,探讨这些信息背后的要素。在当前科技推动网络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信息可视化的传达方式丰富多样,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数据信息图形化

图1所示,将信息通过比较,以柱状图等作为基础,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一些国家的教师收入情况,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在自己国家受到学生和公众尊敬的情况。
一个指标就是一个信息,把信息的状况以图形的方法展现出来,这也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一种可视化的方式。

(二)信息关系图形化

图2是一个关系网,是以六万封电子邮件的存档信息为基础的,我们用色调不一的线条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有许多信息时,在探索每条信息之间的联系时,用图形把这些信息表示出来,可以加强图形的视觉化。以下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1.借助已有的场景来表现。想象生活中有没有与信息关系类似的场景,再通过这一场景来展现这些信息的关系。
2.构建场景来呈现。图3展现了一年来支付宝中付钱最多的是什么。

 

 

(三)将时间和空间可视化

1.时间用时间的维度检查信息的变革情形,基本上经过加长时间轴的方法来观察。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趋势图。
2.空间如果图形里有地区方面的信息,而且要重点展现时,我们就可以将地形图的空间可视化,把地形图当作布景展现这些信息。

(四)将数据进行概念转换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如果口渴了,我们一般会这样说:给我来一杯水;而不会说:给我来30ml的水。在这个例子中,30ml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信息,由于我们无法精确感受,就会用杯子来衡量。

(五)让图表“动”起来

信息图形化做完以后,联系现实情形,把它转成动态化的可以操作控制的图形,客户在操作控制的实践中可以感觉到信息的转变情况,提高体验的感觉。
实现动态化通常用交互。如图4所示,当点击不相同的点,图表里的信息就会出现不同的变换。

 


信息可视化的传达方式丰富多彩,它的设计方法也各不相同。上面这几种方式,是根据信息,借鉴数据,经过思考,汇总的信息可视化的传达方式。

四、信息可视化的传播途径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会走进一个误区:没有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就没有信息可视化设计。当然,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媒体的快速成长,以及越来越多的高端的设施的出现,让信息可视化设计不断更新,使大众能够慢慢接受。其实,在很久以前信息的可视化设计就产生了。信息可视化设计产生于印刷,最早的印刷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平面设计的雏形,它跟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前进。
虽然说,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发生已经过了一些时间,但是人们对于信息可视化设计依旧停留在平面设计上。然而,科技的进步网络普及各家各户,信息可视化设计已经是设计领域中的主要展现方式,群众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谈中,科技的成长让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老旧的媒体的展现方法和设计方法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群众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展现方式,不再停滞于传统的书报杂志中,信息可视化设计也不仅仅是经过印刷传递信息,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展现方式也有简略的平面设计向立体的空间形式转变,在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时间性、空间性的展现形式,信息在传递中也从静止的状态转变为运动的展现形式,再转变为动态和静态相融合的展现形式,信息传递的途径也从老旧的、传统的途径逐渐向当下的新媒体转变。
新媒体艺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不光囊括了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这类老旧的平面设计的展现形式,它还包含了交互式广告宣传设计、动画影视设计、网页视频设计等这些新媒体下的展示设计中的展现方式和设计方法。当今社会,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开拓了更加宽阔的成长空间,也拓展了群众取得信息、收集信息的渠道,还延伸了信息传递的途径。我们在学习工作和实际检验中要不断地发掘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新理念、新思想和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为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成长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

五、新媒体艺术下的可视化设计的反思与展望

世界文化的前进是科技成长的推动是一个古今常谈的话题。尤其是迈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媒体技术迅猛成长,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科技进入千家万户,人们感受着新媒体带来的简单、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人们也在不停地反思与创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由于网络的推广,信息获取变得简易,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快捷。当前的信息化设计成品雷同化、程序化较为严重,设计者在制作作品时丢失了独特自主的精神。
时代的变迁直接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就这几十年的进展来讲,艺术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这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然而艺术的转变也影响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已被定式的设计所充斥,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成长,如何能够完善和革新它自身的设计理念,使得观者与信息的互动具有人性化?
20世纪末21世纪初,设计的主流形式是手工式,虽然计算机已经出现,但是计算机处于萌芽状态没有被普及,而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随处可见,因此,各种艺术形态与艺术的类别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它们的传递方法和传播途径也有了巨大的突破。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展现方式和设计方法,区别于老旧的传统的技术。新媒体技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传递样式也更加快速,简易,同时为我们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带来了许多新颖的思路。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成长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让我们迷恋计算机技术,导致我们丢失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好的艺术成品从开始到结束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能够完成的,他还需要设计者自身的艺术积累,制定自己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途径。 值得肯定的是,掌握好计算机技术确实能够完成一个不错的设计成品,但是,一个优秀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具有自身的特性和想要传递的信息的含义。在新媒体艺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笔者认为我们要考虑怎样应用当前的科学技术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传播形式进行更加完善的表达,以更好地传递设计思想,以让人们能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停留于笔墨的交谈。信息可视化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观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从静态的报纸、图形向多元化的获取方式转变,观者之间信息的传播能够自主的选取自己喜欢的、需要的信息。举个例子,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自己喜欢的剧情和接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可以保存,还可以下载等。信息可视化的动态性设计,突破了空间等一些元素的制约,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交流也不再被局限,相互之间的交往也更加方便快捷,推动了文明社会的进步。

 

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艺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探究与运用,从根本上革新了信息资源管理科学,特别是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新媒体艺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把可视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相互融合。在不改变信息事实的条件下,设计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计算机技术制作出完美的作品,最终让信息有效、明了,让群众能够快速的获取信息数据。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要充分注意观者的审美观念和互动体验,制作具有内涵和深意的符合群众口味的作品,只有在这样的信息传播中才能源远流长,不易丢失。■(刘姝宏   鲁迅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家耀.空间信息系统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德)许贝纳.图示与图标设计[m].赵璐,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孙明,赵璐,张儒赫,陶然.info media构筑生活信息:设计与新媒介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杜明翰,陈楚君.视觉繁美:信息可视化方法与案例解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李景峰.信息与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吴琼.从表现到解读—谈信息图形设计的特征[j].装饰,2011(220).

[7]蔡婷.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4.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