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4-13 15:13:01

摘    要: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今天,我国的乡村面貌和经济形势骤然改观,其居民生活水平条件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居住环境、形式随着经济结构、人员组成、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影响,逐渐让现实境况之间存在着的种种潜在矛盾显现出来。文章致力于师宗县六丘村的居民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为目的导向,将从人文、地理、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解、梳理,从而分析总结出现有居住环境中的问题及所致因素,并尝试以专业设计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期望能够探索出一条改善现代滇东地区乡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道路,并为我国现代民居改造设计的适宜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居住环境;居住状态;民居改造;适宜性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1-02-0069-03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镇化建设已经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城镇化比例已达56.1%,近8亿的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这一转变,使得我国乡村地区的居民对于生存方式和居住条件的需求也有所改变。而适宜居住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一系列因素,都应考虑在乡村地区的宜居性改造设计之中去,且根据当地之间的区域差异化联系考量,从而在心理需求上也要理解和满足乡村居民对于乡村住宅改造设计上的利弊权衡。

一、寻根问源——师宗县六丘村区位现状分析

(一)区位条件概述地理

本次课题研究选址在滇东地区,即位于云南省师宗县六丘村,地处云南省东部,三省交会之地,邻近贵州、广西两省,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地势南高北低,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山势陡峭,气候却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典型的以农业型经济发展为主体的乡村经济模式。六丘村主要以玉米、烤烟等植物的种植与加工为其经济来源,且由于矿产丰富,锻造业发展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相对而言,由于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型普及区域化影响,农业与手工业已然无法通过传统的乡村经济模式持续下去,因而该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也均有受到制约。

(二)选址定位

此次乡村住宅改造设计研究选址具体位于师宗县六丘村的南部,四面为部分老式乡村建筑群落,其东、北两个方位为广袤的田野,南侧为院落,北侧为房屋主体本身,该住宅整体朝向为坐北朝南。(图1)

 

 

(三)家庭形式及需求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经济也随之而转型,由起初的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经济交易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新兴经济模式转型。因此,该地开始出现多种居民家庭形式:①外出务工型家庭,这类家庭里凭借劳动力输出为主获取经济来源,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发达或发展中城市,年迈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儿童则多半留在当地,以简单的养殖、务农为生计,成了留守家庭;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家庭,土地多为出租方式,将大量的土地以集中式开垦、耕种、生产或其他形式从而赚取收入,维系家庭所需消费支出;③综合性居民家庭形式,这一类家庭兼顾劳务输出与农业种植两种生产方式,或以个体经济、运输、农家乐等服务型行业丰富自身家庭经济构成,增加财务收入。
这几类居民家庭形式在当地整体居民家庭形式中占比存在着明显的极端分化状态,第一类居民家庭形式约占当地整体居民家庭形式构成的70%,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型家庭形式、综合性居民家庭形式的构成比例不足30%。因此,该地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形式等方面差异化影响着不同种类的居民家庭对于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有着差别化的考量,自然而然,当地房屋的宜居性也就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一,农业型家庭一般以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为主,生产了许多农业产品,品种繁多,储藏空间、环境问题也就成为其关心的重要一个模块。由于南方山地地区气候较为潮湿,储藏空间需要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设置之中;加之车辆、器具、人口数量众多等因素,所以住宅的改造设计应考虑其具备农作物产品等的空间储藏功能、车辆及居民空间规划、布局等问题。第二,务工型家庭以居民的劳动力输出为主,所长期居住在住宅内的人口为年迈老人和稚嫩儿童,住宅的维修、养护等问题对于这类居民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因此,就乡村住宅改造设计原则而言,其安全性为所关注点的重中之重。住宅的墙体、梁柱等支撑性架构的稳定性和室内环境的整洁度则是此类家庭的住宅宜居性改造设计的基本需求。最后一类,综合性家庭形式,由于它具备服务型行业的特点,主要以小型超市等零售业为主,故需将零售、交易等这类商业行为与住宅的居住功能性相结合作为此类住宅改造设计的着重点。

 

 

(四)住宅概况分析

师宗县六丘村当地住宅结构形式多样,有木制、砖瓦、混凝土等,户型布局更是依据自身家庭境况进行过数次变化。本次住宅宜居性改造设计中的住宅为双层式的联排院落结构,其居民家庭类型集务农型和务工型两大类型。该住宅(图2)所处地势较高,西南方坡道与主干道连接进入院落,入口进去则为堂屋,同时兼具客厅功能;入口西侧为卧室区域,整个住宅东面为主卧区域,上至二楼为粮库,粮库与该院落内牲畜养殖、居住、生产生活杂糅一体。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老式住宅楼层之间的通道多以简易的云梯代替,稳定性较差,从而存在安全隐患。主建筑西面为相邻区域为自建厨房,客厅与厨房之间的卧室区域,则由于住宅建筑的墙体构造原因,隔音效果差;与主建筑东面横向相邻区域,也是自建功能区,作为卧室使用,其前半部分区域由于墙体坍塌被划分成为养殖区。住宅内部并无特别规划出来的卫生间,唯一的卫生间是位于室外的自建茅厕。住宅整体室内较为潮湿阴冷、采光不足,常住人口为两位年迈的老人且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其子女已外出务工,老人生活起居困难。

二、民居再造——乡村住宅宜居性改造设计

(一)整体规划布局改造

1.庭院区域:庭院坡道入口处增设围墙及防滑设计,增加其私密性的同时注重细节处的处理;将入口处左侧用植株藤蔓搭建成半封闭状态的景墙玄关,起到开放空间至私密空间的过渡作用,也是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沿用方式之一。玄关与建筑之间设置有露天茶室,增加亲代间的交流、互动空间。由于居住家庭类型的缘由,大型农机和运输车辆的停靠区域设置在院落以内;院落内部空间较为宽敞,就美观性考虑,增设花园、鱼池等景观,美化、丰富环境。
2.住宅内部区域:独立空间区域较多且无统一整体的规划布局,小孩、青年以及老人的独立生活空间未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划分;针对这一特点,将各自的独立生活空间划分开来,考虑到常住人口需求,为老人留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子女返家时亦能有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使其布局更为合理。卫生间的重新规划、无障碍设计、住宅居室朝向采光等等,通过专业设计手法、原则如空间环境设计三要素、优先设计原则等进行宜居性改造。(图3)

 


(二)空间细部规划改造

空间的采光问题关系到建筑的灵动性,如何让阴暗的建筑亮敞起来是空间改造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细部改造主要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

1.合理的空间布局能更好的将其建筑的功能性发挥出来,因此,进行住宅的空间重新规划布局。虽然该住宅空间自身能基本满足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但因其不合理的设置太多、住宅建造年限较久、数次变化后的风格不统一等问题,也造成了许多不便。

2.住宅四周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北向可见茂密林木,东附远山和田间风光,地势较高是眺望风景的绝佳之地。于是,住宅在北面设置落地窗,运用借景手法,把后院风景纳入室内,将美景收于眼底,增加其空间的通透性的同时也能满足室外温和潮湿、室内阴暗干燥的环境。
3.南面建筑上的窗户面积过小、采光严重不足,白昼仍需开灯照明,增加开窗面积引进自然光线是增加通透性。因土坯墙体结构特征导致开窗面积不宜太大,因此窗户主要在纵向方向增高,并增加过梁承载来自上方的压力。
4.在二层卧室的处理上,运用斜坡屋顶小次梁设置“天窗”采光,乡村空气清新、夜景撩人,美景可尽收眼帘。
5.在居住空间一层设置过渡空间,过渡空间以开放式餐厅衔接,将空间中的卫生间纳入室内,并加以利用沼气池供气,卫生环保。由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利用井水构造水循环系统,先引进鱼塘再来灌溉,同时方便了住宅的生活用水。
6.将传统厅堂移动至建筑东侧,原有厅堂门扩宽,两侧窗户换成中式花格窗,增加采光;开敞式的客厅增加空间开放性;

7.利用建筑右侧落地玻璃感应门为老人设置无障碍通道,解决老人从客厅到院子,堂屋的门槛障碍。把生活、生产区域分离,提升生活品质,把鸡舍和卧室处重新划分为三间功能区,分别是餐厅厨房以及二楼粮库移动至此,鸡舍邻着粮库,达到生产区与生活空间分开。同时,老人、儿童生活区的分离,能更好的体现空间的私密性与居住的舒适感。
8.左侧原厨房处屋顶改造为露台于主建筑衔接;二楼北面改造成阳台,解决朝向问题,到达南北通透效果;二楼增设卫生间、卧室及休闲娱乐的区域,为返家务工的子女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室外增设鱼池和休闲茶厅,予使用者增添一丝丝生活的乐趣。(图4)

 

 

(三)住宅结构改造及材料运用

原建筑主体结构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坯墙,木质梁柱为辅。乡村传统的堂屋式布局:一般以三间为主,两旁是卧室,正中为厅堂。二楼以横柱置于隔墙之上支撑木板划分为阁楼,这实际上具有一种“复合空间”的特点。卧室空间一般比较封闭,对厅开门,采光效果不佳。因此,为保留原始建筑外观特色考虑,住宅内部采用钢结构加固。首先,搭建框架结构,加固二层隔断,又由于木结构自身成本较低、易于维修、环保、保温吸湿等特性,在钢结构的支撑下,减轻了墙体承载力,但视觉效果上却以木结构为主,很好的保留了木质结构特色,建筑安全性也有了保障(图5)。其次,为满足住宅改造设计宜居性,建筑用料在时间的冲刷下沉淀出独一无二的印记,遵循“以旧修旧”的原则,保留“人字形”屋顶,不破坏主建筑特色,但青瓦顶使用时限较短,存在漏雨的情况,建筑本身又是木结构,所以需在材料上解决屋顶漏雨的问题。传统的斜坡顶结构是在屋顶横架上横向固定檩条,上方铺设椽子,然后是木板、黄泥层作为防水保温层,最后铺上瓦片。防潮、防漏、保温的处理,需“揭瓦晾椽”,替换老化的木质结构。在屋面材料使用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替换椽及木板,有承载系数高、质轻的特点,再覆盖轻型保温膜,辅助麦秸混黏土层链接的瓦片。整个屋面改造材料耐久性强,可以有效降低维修成本。屋顶木材先除尘再打磨喷上封闭剂最后涂上清漆,保留原木纹络。为了解决房屋潮湿问题,地面材料的改造最为重要,使用“三七灰土”即3:7的石灰泥土,拌和均匀夯实,有着抗渗透、沉压等特性。建筑原土坯墙酥松、开裂褪皮明显,在进行墙体加固之后,还进行了屋内墙面粉饰,保留建筑原土坯房肌理,木材选用上为改性重组木材,具有阻燃性b1级的特性,解决木结构的防火问题。

 

 
原建筑拆卸下来的木材将其运用到家具制作上,做到可用材料的再利用,降低造价成本,新材料则运用“搓旧工艺”加工从而与整体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本次课题研究将师宗县六丘村的地理地形位置特点加以说明和阐述,通过对地理、人文因素等方面的总结分析,宜居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居民需求因地制宜;以务农型家庭转换为务工型家庭为例,以庭院、建筑结构、室内空间重组三方面的改造为主线,从而在整个改造设计方案中使其配置合理。但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将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改进加以完善。■(李迎丹,尹婷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健松,彭丽谦,汪洋.当代住宅自建的类型与特征[j].华中建筑,2014(6):147-151.

[2]刘粟伊.农村自建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民居,2014(6).

[3]卢健松.自组织理论视野下当代民居研究范畴再界定[j].建筑学报,2011.

[4]周晓红,褚波.农村自建房厅堂使用与家具配置的实态研究[j].建筑学报,2010(s2):12-17.

[5]周晓红,曹彬,詹谊.农村村民自建房形式研究——“平”“坡”之争[j].建筑学报,2010(8):1-5.

[6]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与自组织理论的契合[j].建筑师,2010(3):5-11.

[7]朱建达,陈珍珍,徐国平.程墩村住宅需求调查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8(4):17-19.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