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 -利来app官方下载

艺术与设计

2018-04-25 11:28:13

摘    要: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充满感情的,热爱生活的。因为爱生活,才会有生活的真情实感,才能体会生活的深度。艺术家的生活感受越深刻,感情表达得越充分,其艺术作品就愈加动人。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艺术的生命。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艺术家需要经历内心的体验,在传统的、现代的、直接的、间接的生活中找到自我的独特感受,领悟生活的本质,需要坚持不懈的寻找和发现、提炼和创造。凡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是艺术家感情的升华。

 

关键词:生活;情感;心灵;发现;升华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1-02-0121-03

 

时代的兴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自由;教育文化的开通以及经济体制的变化使艺术创作具备了不同于传统的艺术性格。她有着一种和谐的新兴精神,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在这个新的历史舞台上演绎着我们的民间传奇、生活百态以及生命理想。在这么一个时代背景下,艺术作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更是成军成阵,各种旗号、各种观点空前。但其中鱼目混珠、急欲成功、敛名敛利者也比比皆是,妄下笔墨、妄玩形式游戏、不知所云者更不在少数。科技的时代使某些画家养成了“速成”的心态,导致作品缺少深层次的生活体验、积累和沉淀。高清相机、电脑制图等数字产品的出现导致照片复制式绘画现象的泛滥。这些看似“便捷”的方式在带给我们诸多便利的同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情感显得极为有限。我们不难发现机械的制作远不如心灵的体验和创造所带来的真挚的美。
纵观古今,绝大多数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不把艺术创作真正地建立在“生活”这块磐石之上的。阎立本的《步辇图》、韩干的《牧马图》(图1)、张萱的《捣练图》(图2)、李嵩的《货郎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真切地反映着作者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欣然、抑郁、孤独、痛苦、激愤等情感也必然在画面中流露。纵然时光的流逝,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丝毫不曾少减,依然能够透过历史的尘埃感动我们的心灵。

 

 

一、“生活”的底蕴

千百年来人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条亘古不变真理——艺术源于生活。
在历史上强调“生活”在创作中重要性的人可以说数不胜数。魏晋时期的谢赫提出“六法”,晚唐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北宋范宽讲的“前人之法,未尝不近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之物,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之于心”,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身即山泉而取之”,五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道“得自天机,出自灵府”,明王履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石涛要求“搜尽奇峰打草稿”……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站在各自的角度上强调“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提出要把现实生活以及客观的大自然与主观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画家自己的感情、品格和精神。
那么,“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人类生存所维持自身发展和环境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生活”——人每一天所接触的人和事以及一切的经历、一切的酸甜苦涩、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等等都是“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对“生活”的感情、理解自然也各异。正是因为个体因素不同,势必造成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认知有强弱之分,所以,艺术家的情感也各有不同。范宽得助于终南山、太华山、关峡一带的雄伟山岳;米家父子擅长于湿润多雨、烟雾弥漫的江南景致;张择端受益于北宋京都繁华热闹的市民生活……他们的作品不正是他们各自的生活写照吗?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在苍茫的历史时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不是闭门造车,他们的作品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深厚的“生活”底蕴上充分表达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情。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之中,但重要的是要认识、理解、领悟“生活”。如果我们对“生活”没有感受,创作就如同瞎子摸象一般的盲目和表面;齐白石先生之所以在绘画上有如此的巨大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何时变法,如何学习传统,更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情感至深至极。这情感是发自他肺腑的、是天真自然的。他以一个中国人特有的热情、朴实和真诚的心来品读生活,告诉人们生命的可爱;通过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别开生面的反映一种新鲜浓郁的平凡生活的趣味(图3、图4)。他有意无意的走进了他独特的“平民生活”,真诚的回到了个体的“人性”情感上来,表达普通中国人对生活的情趣和关怀,体现了人们共有的对生活的爱。秋水中一群嬉戏的鸬鹚,柳塘中的游鸭,柳条下的水牛,一头母猪憨憨悠悠地带着猪宝宝过桥,几只小鸡顽皮地的围着一只蝈蝈,抑或是夕阳下的鸦雀,活泼的蝌蚪……都展示了一个欢乐可爱的生命世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相信在齐白石先生的年代里,有与先生相似经历和生活境遇的人并不少,但能够在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中领悟平凡是真的生命境界的人并不多,这就是艺术创作中的“生活”底蕴。

 

 

二、“情感”的升华

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情感”就是绘画的生命。
原则上说,只要一个人有知觉,能听、能看、能思考,则对周围的事物总有所“感”。“感”而不深、不强烈,则很难打动读者的心灵。只有“感”而深刻的才足于动人心弦。“感”通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变化并在意识形态上得以升华,能够与他人在精神上产生“共鸣”——这便是“情”。“情”来源于“感”,没有“感”就不可能有“情”。“情感”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寄托于我们每个人的形体之内,或游离于太空冥冥之中,并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在“情感”的感染下,美感似乎从天而降,落地生根而成艺术——这就是“情感”的具体显现。艺术家正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作品使情感在精神上得以升华。作品有了情感的升华,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感动,作品和读者之间才可能有心灵的融汇,才会有其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个优秀的画家能感受到大自然所赋予山村的美丽,一个终年耕地的老农却未必能时常体会到这样的心动之美。同样,书法家看到“屋漏痕”而能领略笔法的内涵,然而一个厨师即使终日见它也未必能晓得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情感。
作为艺术创作者,艺术家能把生活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中得以转化。正如黄公望观荡桨拔棹而得新的笔法感受;怀素目览夏云随风而悟草书之变……所以,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情感”的真诚表达。任何“假情感”要引起读者的共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情感”是可以感知和交流的,假的情感是永远无法打开人们的那道心灵之门的。由此可见,画家的生活情感越深刻、表达得越充分,艺术作品才能超越具体的形质进入人们的精神层面,才能感染读者的内心。一个生活感悟十分贫乏的、对生活知之甚浅的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必定贫乏和肤浅。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容易迷恋于对各种经典范畴的模仿,不敢相信自己的感情,不敢去表现自我,从而失去纯真的精神内涵、最可贵的真实感受。一个颇具“传统功力”的画家到海南写生,结果发现那里的山水树木与他临摹学习过的明清山水画的水墨世界完全不同,竟然迷惑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丧失了观察客观事物的本能体验,他们的“情感”慢慢地变得麻木了。他们忘记了美是可以不断感受、寻找与发现的,艺术作品是需要表达自己的心声,传达自己的感情的。那些老抱怨没有“感觉”“不知画什么”的画家显然不是表达“自我情感”的主人,因为他们没有凭借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觉去领略大千世界。如果贺友直先生没有在老上海艰难困苦的生活的感受,怎么可能留下《三百六十行》这么感人肺腑的作品呢。(图5)

 


高格调的作品必定是在时代的呼唤下,激励着艺术家的情怀而产生的。强烈的感情迫使画家非得用艺术来把情感表达出来。优秀的作品总是在个性与共性、在画家自我生活感受与时代特点的坐标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品大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南宋时期的《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之所以令人赞不绝口是因为他们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土、想念家乡、希望家园早日安定的心愿,寄托了民众热爱国家盼望复兴的共同感情,同时也体现了南宋整个时代的社会脉搏。南宋诗人中以陆游的作品最多,他之所以能够“六十年间诗万首”,就因他感时感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迫使他把当时的感动或是忧虑表达出来,而且更为感人的是他时时都要用诗来提醒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内心感受,书写自己“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激情。同样,李唐通过阔略的笔墨表达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其用笔刚劲,笔力逸壮,墨气厚重,爽健苍郁,可见他创作感情的强烈…… 一个对时代无动于衷的人,怎么可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呢?他们之所以能够代表南宋时代的艺术,也就是因为他们创作情感冲动与时代息息相通,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和当时社会的呼声。

三、心灵的发现

罗丹曾告诫艺术家:“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是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首先要有感动的‘心灵’!核心是要爱‘生活’”。因为有热爱生活的“心灵”,才会拥有生活的真情实感,才能体会生活的深度,才可以体察万物的感觉,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动人之处——这就是“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当中。生活,源于自然,包容八荒,是一个非常博大的范畴,任何人都无法全面身受,我们需要凭借自己不同的秉性、经历和内心情感体验去感悟和发现,进而更加热爱她。这种神奇的内心情感体验原本就明晰地受之于我们的生活,受之于大地万物。
真正热爱生活的艺术家要根据内心的体验,在传统的、现代的、直接的、间接的生活中品味生活的万般滋味,找到自我的独特感觉,领悟生活的本质。正如王国维先生曾经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①。“美”需要画家用特有的心灵去品味周围的人、事、物,“美”需要艺术家坚持不懈的发现、寻找、提炼和创造。只有经历心灵的体验和熬炼,才能在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发现、感悟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从远古到现在,天地一切都在变化的过程中,艺术也不例外。人们的认识、情感和审美也在不断地进展变化。显然,我们每个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对艺术的感受都不同于前人笔下的图画所涵盖的那样,我们每一阶段的感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生活和情感的自我体现,不仅仅要运用绘画的语言和技巧,更多的是要艺术家用心灵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用真情赋予物象生命的气息。石涛因他对国家河山的热爱和对山川人物的广泛阅历,发现笔下山川异样的动人;徐渭一生坎坷,却通过笔墨发出不同凡响的震撼;唐寅因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放荡不羁的性格而独具匠心……他们的创造都是在各自的生活中,各自的心灵体验中发现生活的“美”。
要感动他人首先要打动自己,不管面对任何事物,真诚的艺术家在乎的是能否给予人们心灵体验和感动。生活给予了我们人生所需,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只要带着“感动”的心去体会身边的一切事物,在我们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感人的“美”与我们心灵发生碰撞,小到肉眼无法看见——万物之息,大到无边无际——田野村庄、江河湖海、莽原山岳等等,可以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如果没有内心的情感和感悟却根本不能体验它的存在。但只要真情流露,打开自己的心灵,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定能创造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乐章。其作品一定会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感”在流淌,与观赏者达到“心印相融”的境界。

 

结语

如果说艺术家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他一定拥有一颗充满了“爱”的“心灵”。用心去爱生活和自然,用心去品味生活和自然,在生活中去感受和发现。所谓大师的发现,无外乎那些带着对生命的感叹——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挖掘出他人未发现的美来,并由此描绘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艺术境界。它往往是浅显易懂的却是感情深刻的,往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却升华为生活的本质,往往是普普通通的事物,却感染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它涵括着艺术家超凡的格调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刘文辉   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注释: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17.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理论类编[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6.

[2]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4]贺友直.贺友直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美国)约翰·拉塞尔.艺术的意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6]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7]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0条评论

dziga vertov kneels to shoot a train in man with a
格罗伊斯 0评论 2023-07-25
美术实践类博士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多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
曾成钢 0评论 2023-07-25
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一方面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不断流变,另一方面因生活、生产方式的
郭艺 0评论 2023-07-25
摘要定义设计管理(dm)的研究涉及两个学科的交叉:管理科学和设计科学。我们专注于设计管理研究,并通过
布丽吉特·博尔雅·德莫佐塔 0评论 2023-07-10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代表的是当时的汉族意识,与汉征西域的军事活动有关,这样的文字对西域各国来说,
李零 0评论 2023-06-20
茶园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南麓,距离遂昌县城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车程。2023年,是深圳前地产商罗
罗雷 0评论 2023-05-26
大型演出活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打造出的大型
丁刚毅 0评论 2023-05-24
梁思成(1954年摄于北京)从读懂梁思成开始(节选)欣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通校梁思成(1901
王军 0评论 2023-05-24
在明代雕漆产区中,云南当年可能地位重要,前辈学人曾提出,明代雕漆有两个地区系统,一是嘉兴,另一就是云
周少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粟特艺术博采众长,既有鲜明的萨珊波斯特点,又对中国北朝至唐代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以
杨静 0评论 2023-05-24
摘  要:随着中国传统工艺由业内的“保护”转变为国家战略的“振兴”,品牌建设问题
张学渝 0评论 2023-05-24
摘要:设计理想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在人类世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面貌。人类世引发的生存危机与新兴技术
张黎 0评论 2023-05-24
摘要:以往学者依据呈现的图像元素统称一类铜镜为仙人龟鹤镜,又因为龟与鹤自古以来被赋予长寿的隐喻含义,
王惠莹 0评论 2023-05-24
摘要:锦是中国古代丝绸品类中最为贵重的一种,代表了古典丝织技术体系的最高水平,同时,它的图案变化也十
徐铮 0评论 2023-05-24
本文探讨了清代京内官营的三处染色作坊,主要包括广储司缎库染作、织染局染作和武备院染毡作。作者通过梳理
金鉴梅 等 0评论 2023-05-2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