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对斯坦福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指出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优化培养目标和核心竞争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凸显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优势,是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可行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了以艺术和科学为基础、以设计和机械为核心、以农机设计为特色的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程教育认证;课程体系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8)01-02-0142-03
作为综合交叉型专业,工业设计在不同院校呈现出不同的办学模式。与设计和艺术学院下工业设计专业相比,工科院系下工业设计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发展明显受到所在院系整体办学方向的影响。我国于2013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内工科院系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已全面展开。尽管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并未出台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证标准,各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也保持着相对的自由,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对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特别是课程设置产生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对工科院系中相对弱势的工业设计而言,在讨论工程教育认证的统一标准是否适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思考其对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本文在梳理斯坦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提出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在培养目标、核心竞争力以及课程体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斯坦福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美国工业设计专业的办学更加多元化,受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影响的也不多见,其中斯坦福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受到工程认证标准的影响,值得我国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深入研究。如表1是16/17学年课程设置①,与传统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数学和科学类课程以及工程类课程占比大、持续时间长。数学和科学类课程小计43学分,约占总学分181分的23.8%;贯穿整个1-2学年,且4秋仍设有一门选修课。工程类课程,按国内课程划分习惯,包括工程基础(电子学入门、程序与方法、选修),专业课(固体力学入门、材料力学、工程制图与设计、机械设计),工程类选修,共8门,小计30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6.6%,授课时间分布在2至4学年。
第二、设计和艺术类专业课占比小,介入时间晚。考察全部课程,按国内习惯,将课程分为1)数学、科学和工程类,2)设计和艺术类,3)其他,学分分布如表2,其中设计和艺术类课程小计42学分,仅约占总学分的23.2%。授课主要集中在3-4学年,前两学年仅在2冬设有视觉思维和2春设有一门艺术类选修课。
第三、设计专业课强调理论和方法,弱化技法。设计和艺术类课程共有12门,又可分为如下4类:1)技法类(视觉思维、设计素描,2门共5学分),2)理论和方法类(产品设计方法、设计中人的价值入门、设计与商业因素、设计与制造、需求分析,5门共17学分),3)实践类(产品设计综合1、2,2门共8学分,相当于毕业设计),4)艺术类选修(3门共12学分)。其中理论和方法类最多,约占设计专业课学分的40.5%;技法类课程只有5学分,约占设计专业课学分的11.9%,且视觉思维相比于传统构成课也更强调思维和方法,而设计素描仅有1学分。
第四、理论和方法类课程数量少,目标指向明确。5门课程分别对应程序与方法、人机、商业、制造和需求,与其一贯强调的综合考虑技术、人本和商业因素,解决不良问题(wicked-problem)的观念相对应。
二、针对我国工科院系工业设计的思考
当然,以上课程设置的通用性及在我国的适用性是有待讨论的,其成功既有赖于美国成熟的商业环境,也得益于d.school、ideo及硅谷等其他院校不具备的资源②。但上述区别仍是值得思考的,特别是在工程教育认证的影响下,如何优化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一)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大体可分为“艺术类”和“工科类”,前者强势而后者处于追随状态,尽管自2012年最近一次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后,工业设计只授予工学学位,但工科院系下工业设计专业依旧处于弱势。受传统艺术和手工艺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最初的工业设计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别是对实际动手能力的强调,如构成类课程、手绘类课程、模型制作和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等,这些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反复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形态敏感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③。2000年前后,随着不断的发展,观念上,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方法,如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产品语义学等,此类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创造形态”,而是关注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复杂的设计问题。当然,由于惯性和各自办学特点,实际教学中,“技能”依然是重点,特别是由于对“艺术类”的追随,本应在“方法”上有所突破的“工科类”也多未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近十年,随着我国工商业国际地位的提升,社会对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④。一方面,就外部而言,社会和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不再将其局限于造型,而是希望能够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发挥工业设计的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就内部而言,工业设计也要突破封闭的“技能化”和“专业化”的束缚,呈现出“跨学科”和“社会性”的特点。如此,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就由单一产品本身转向社会化视角下的产品系统;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不再仅仅只是关注于技能,而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正
是由于综合实践能力取代了传统的技能,工业设计教育变得日益多元化。一方面,就学校而言,不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多方位探索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造型能力依然是传统艺术和设计类院校的优势,工科类院校则可以在用户研究和人机交互方面发挥自身的特点,而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如汽车、装备类和军工类,则可针对某一行业展开较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越来越成熟,与工业设计相关的职位不再局限于终端的造型工作,从策划、研发、生产直到销售,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工业设计毕业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位。当然由于长久以来的弱势,在此转变的过程中,大多数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依旧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活力,但必须认识到,“跨学科”和“社会化”为工科院系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工科类”工业设计可以摆脱对“艺术类”的追随和模仿,不再专注“造型”,而是从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复杂问题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工程认证标准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⑤的强调与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并不矛盾,协调好工科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关系,建立起两类课程间的联系,无疑将有助于强化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
回到斯坦福的课程设置,建立数学、科学和工程基础,减少技能类课时,突出设计思维,强化对技术、人本和商业因素的综合分析,与以上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相对应的。当然,也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学、科学和工程类课程的学习并不强调全面性和系统性,而是更强调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视野和能力的培养,如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的思维方法、物理和化学的前沿问题、机和电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等。这一方面需要工业设计师生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第二,弱化技能并非是技能变得不重要了,其前提在于经过多年的积累,各类技能训练已经形成成熟的方法,从教的角度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从学的角度可以在掌握方法后进行大量的课下练习,不必占用课堂时间反复训练。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自学通过反复训练就能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而课堂则更注重对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维、利用原型开展产品设计研究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第三,强化对技术、人本和商业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既是时代趋势使然,也应是工科院系下工业设计的主动选择。一方面,建立在科学方法上的系统分析,本就是“工科类”的优势;另一方面,受所在院系整体教学安排的影响,在专业课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掌握方法”来弥补“反复训练”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总之,在工业设计教育日益多元化的时代,斯坦福的课程设置并非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确实为国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基于以上思路,在近年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立足学院“机械工程”和“农业工程”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图3):低年级课程以艺术(造型基础和基本技法类课程)和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确立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以设计(人因工程学和设计方法类课程)和机械(设计和制造等工程基础类课程)为核心,突出设计与机械相融合的特点,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和理论。高年级课程融入农业机械设计,突出行业特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将方法应用于一般产品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三、总结
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随着国内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展开,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科学和艺术为基础,以设计和机械为核心,以农机设计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既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和标准相符,也适应工业设计专业的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工业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工科院系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陈雨,柳沙 中国农业大学 机械与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注释:
①https://ughb.stanford.edu/program-sheets
②田华,蒋石梅,王昭慧.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境界:斯坦福大学d.school模式及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59-162.
③陈雨,李海涛.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院系工业设计课程设置探索[j]. 教育观察,2016,5(17):62-65.
④韩卫国,王先昌.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多元联动培养模式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3):132-135.
⑤林健. 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于《华盛顿协议》的界定和要求[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7-26.